-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詩論與詩評(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3301
- 條形碼:9787521203301 ; 978-7-5212-033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論與詩評(精裝) 本書特色
《詩論與詩評》是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中華詩詞》主編鄭伯農的詩論選集,適合詩詞愛好者閱讀收藏。 《詩論與詩評》分為四輯:關于古代詩詞,關于現當代詩詞,關于詩詞新作、新書,關于新詩,集中全面地闡釋了詩詞的理論問題和創作成果。
詩論與詩評(精裝) 內容簡介
《詩論與詩評》是鄭伯農的詩論選集,分為四個部分。一、關于傳統詩詞重大問題的梳理與探索。如《填詞源流初探》《中華詩學初探》,都是動用了作者大半生的知識積累,對前人未曾深入涉及的重大歷史和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與論證。 二、關于傳統詩詞在近現代的命運。作者回顧了從“詩界革命”、“南社”成立、“五四運動”、毛澤東詩詞面世、“四·五”天安門詩歌運動一直到本世紀初,中華詩詞從受抨擊、排擠到復蘇、復興的曲折歷程,并對詩詞事業在當代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三、對當代詩詞名家名作、新人新作的評介和評論,其中有一定數量的序言。作者為他人作序,一般不講客套話,直奔作品的成敗得失與創作的個性風格。四、少量關于新詩的專題論述。
詩論與詩評(精裝) 目錄
**輯 關于古代詩詞
從竹枝詞談到詩體創新 / 003
也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季節問題 / 020
關于“孟姜女哭長城”的通信 / 022
一樁歷史公案
——關于評價元都帥張弘范詩詞的通信 / 26
填詞源流初探 / 033
中華詩學初探 / 065
杜甫夫人的發髻和現代文人的狂想 / 102
第二輯 關于現當代詩詞
《贈友人》后記 / 109
相煎何太急
——關于“紅豆·相思節詩詞大賽”的是是非非 / 112
中華詩詞從塵封到復興
——在全國**屆詩歌節上的發言 / 123
評論·評選·評獎
——《**屆華夏詩詞獎獲獎作品集》前言 / 137
詩詞創作也有三個境界 / 143
《詩詞與詩論》后記 / 145
霹靂狂飆卷大江
——在紀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 148
詩詞規則與詩詞規律 / 155
漫議毛澤東的詩詞和詩論 / 159
舊體詩的復興和面臨的幾個問題
——在云南文史館的專題講演 / 180
詩詞問題訪談錄
——答《中華文化》記者問 / 194
海王子宣言(首屆“國際詩詞研討會”一致通過) / 204
第三輯 關于詩詞新作、新書
讀《將帥詩詞三百首》 / 211
高原思縷九回腸
——讀鄭欣淼《陟高集》 / 215
率真 清麗 機敏 蘊藉
——讀盡心的《三十而麗》 / 219
民族精神的豐碑
——品《毛澤東詩詞鑒賞》 / 223
戰士的癡情 時代的洪鐘
——賞《重回山廈舊戰場》 / 227
真情流筆底 大氣溢胸中
——讀《馬凱詩詞存稿》 / 231
我們時代的正氣歌
——《千人斷指嘆》序 / 237
談蔡詞的語言 / 240
喜讀《三余續吟》
——在沈鵬詩詞研討會上的發言 / 243
《風鐸集》序 / 246
感人肺腑的“心碑”
——《懷念劉少奇詩詞選》序 / 250
讀項宗西《春色秋光》 / 253
詩詞界的懷念
——孫軼青會長周年祭 / 257
讀陳文玲《潁川吟草》 / 261
《荷塘新月——王玉明詩詞選集》序 / 265
喜讀《新聲韻作品集》 / 271
沈鵬《三余再吟》序 / 273
讀趙國明《詩說臺灣》 / 276
《楊居漢詩詞稿點評集》序 / 279
第四輯 關于新詩
在“崛起”的聲浪面前
——對一種文藝思潮的剖析 / 287
顧城的毀滅留給人的思索 / 313
一掬拳心唱大風
——讀易仁寰詩歌 / 321
請品嘗《一碗油鹽飯》 / 324
《易仁寰詩選集》序 / 328
也談新詩的年齡 / 334
鐵面無私背后的似水柔情
——讀“全國法官原創詩文大賽”參賽作品 / 338
詩論與詩評(精裝) 節選
從竹枝詞談到詩體創新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北京詩詞學會的同仁們大聲呼吁,著力提倡寫當代竹枝詞,并在創作實踐中取得顯著成績。會長段天順有一篇關于竹枝詞的講演,梳理了它的來龍去脈,回顧了它的發展歷史,對古今竹枝詞進行了科學的評析。這篇文稿引起詩詞界廣泛注意,被多種媒體轉發。不僅北京市,湖北、湖南、江蘇、重慶、四川、廣東等地的詩友,也在倡導竹枝詞上做了不少工作。前年,湖北省鄂州市的幾位方家編了一本《當代中華竹枝詞》,收入全國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的三百七十多位作者的近兩千首竹枝新唱,可見竹枝詞在全國各地的普及。這只是當代“竹枝”花園之一隅,集子之外還有許多新作。毫無疑問,竹枝詞已成為當代詩詞創作中的一道重要景觀。據有關專家統計,自中唐以來,光是收在各種詩集中的竹枝詞,數量就在十萬首以上,大大超過了全唐詩。有同志提出,需要協調人力、加大力度,對竹枝詞進行更深入的專題研究。我很贊同這個意見。 竹枝、竹枝子、竹枝詞 文人寫竹枝詞,始于中唐。成就*高、影響*大的是劉禹錫。近一千二百年前,劉禹錫在夔州當刺史,依據當地民歌填了兩組十一首竹枝詞,被廣為傳唱。此后,文人寫竹枝詞蔚然成風。不過,劉禹錫不是創始者,比劉禹錫早約半個世紀的顧況就寫過竹枝體的詩歌,并流傳至今。 在文人寫竹枝詞之前,作為一種民間歌舞,“竹枝”已在老百姓中廣泛流傳。明朝的方以智說,竹枝誕生于晉朝。此說雖缺乏旁證和具體例證,卻很值得留意。古籍中關于“竹枝”的記載,*早見于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此書記載了盛唐時期教坊所演唱、演奏的曲目,其中有“竹枝子”。關于“竹枝子”和“竹枝詞”的關系,研究者的看法不盡相同。著名專家任二北拿敦煌寫卷中的兩首“竹枝子”和中唐以來文人填的“竹枝詞”相比較,認為二者相差甚遠,不可能出自同一個源頭。任先生說:“崔記曲名內,有竹枝子,而無竹枝。此調以‘子’名。但敦煌傳辭六十四字,作七、五、六、七、七之雙疊,較之中晚唐及五代之‘竹枝’聲詩,作七言四句者,長且倍之;句調參差,亦無從比附。足見其必別有來源,或獨自生成,與后起之竹枝,由民歌改作者無關。”(《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35頁)另一位著名學者王運熙雖沒有拿《教坊記》中的“竹枝子”和敦煌寫卷中的同名曲目作直接的比較,但他認為“竹枝子”中的“子”字“系加在名詞后的尾語,沒有意義可言”。也就是說,“竹枝”和“竹枝子”是同一個東西。他引用劉毓盤先生《詞史》中的論述,提出一個很引人注目的意見。王先生說,南北朝樂府中有《女兒子》二首。“首篇云:‘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蓋原為巴東的歌謠,其后被演為樂曲…… ”按照王先生的推斷,民間的“竹枝”發源于巴渝,六朝的《女兒子》亦是巴渝民歌。民間的“竹枝”在演唱的時候,每句有“竹枝”“女兒”之和聲(即由群體伴唱的襯詞)。《女兒子》既以“女兒”命名,很可能以“女兒”作為和聲。所以,后世之竹枝詞,“必定淵源于《女兒子》…… ”(見《六朝樂府與民歌》,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 — 113頁)那么,這兩種意見孰是孰非?我以為,兩位先生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給人以啟迪。重要的不在于評出誰是正方,誰是反方,而在于汲取雙方的合理因素,使我們能夠更客觀、更科學地把握古代詩詞的具體面貌。 白居易有詩曰:“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白氏熟諳音律,他把“竹枝”定為古曲,這個判斷具有權威性。那么,白氏所說的“古”,到底古到什么地步?任二北先生曾經寫下這樣一段話:“唐馮贄《云仙雜記》四,謂張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復必至九回乃止。足見在盛唐以前,即已有之,當為竹枝子之所本也。”(《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35頁)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寫道:“唐時,古意亦未全喪。竹枝、浪淘沙、拋樂、楊柳枝乃詩中絕句,而定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調詞三章,皆絕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年版,第109 頁)任二北先生認為,“竹枝”的產生,當在“盛唐以前”,也就是初唐乃至更早。王灼則明確認定“竹枝”為唐以前之“古意”。士大夫填寫竹枝詞始于中唐,但中唐不是民間竹枝的萌生期,而是它的鼎盛期、高潮期。宋人郭茂倩說,“竹枝本出于巴渝”。大量材料說明,到了唐朝中期,它已在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廣為流傳。顧況有詩曰:“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齊唱竹枝歌。”劉禹錫在朗州(今湖南常德)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據《填詞名解》記載,唐朝有“蜀竹枝”“江南竹枝”“漁家竹枝”…… 至晚到了唐永貞、元和年間,“竹枝”不僅盛傳于荊楚吳越,而且融入當地民俗,成為婦孺皆能掌握的群眾藝術。古代沒有現代化的傳媒體。一種藝術產品流入一個地區,并在當地生根開花,成為本土本鄉的民間藝術,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所以,判定“竹枝”產生在盛唐之前甚至更早,是有事實依據,也比較合理的。 作為民間文藝領域中的專用名詞,“竹枝”指一種歌舞、一種曲調,或者說,指的是以特定曲調為主要標志的一種民間歌舞。之所以叫“竹枝”,因為演唱時經常重復“竹枝”這個詞。劉禹錫在《竹枝詞九首》引中寫道:“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59頁)可以看出,“竹枝”是比較復雜的民間藝術。有歌,有舞;有人聲,有吹奏樂和打擊樂伴唱伴舞;有領唱,有伴唱。唱頭四個字后,伴唱者應以“竹枝”,唱到句末伴唱者應以“女兒”。由于長期流傳以及和各地民風民俗的結合,“竹枝”難免有多種變體,但基本格局是一致的:歌謠體,七字一句,上下句或四句為一首,可以多首聯起來唱,“以曲多為賢”。結尾的時候曲調有變化,按劉禹錫的描述,“其卒章激訐如吳聲”。古代吳楚是產生《垓下歌》和《大風歌》的地方,那時的吳聲大約比今天的吳地民歌更激越一些。 “竹枝詞”這個詞,是劉禹錫首先使用的。劉氏之前,作為一種稱謂,只有“竹枝”“竹枝歌”“竹枝曲”“竹枝子”,未見“竹創作的《洞庭秋月歌》和《踏歌詞》寫道:“蕩槳巴童唱竹枝,連檣估客吹羌笛”,“日暮枝詞”。劉禹錫被貶到南方當官后,更頻繁地接觸民間藝術。他本人又善于唱歌。白居易曾說:“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他拿民歌填詞,都在該民歌后頭加一個“詞”字。《劉禹錫集》中,有《踏歌詞》《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詞》《拋樂詞》《紇那曲詞》。眾所周知,《楊柳枝》《浪淘沙》《拋樂》《紇那曲》《踏歌》等,都是唐朝很風靡的歌曲。“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踏歌在唐朝的流行程度,大約能趕上解放初期的秧歌。劉禹錫為那么多民歌填了詞,為什么獨有《竹枝詞》影響那么大,廣為后人所仿效,以至開了《竹枝詞》寫作之先河,風靡千余載而不衰?其中的奧妙,有待于方家們進一步研究。 現在回到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問題:怎樣看待“竹枝”“竹枝子”與“竹枝詞”的關系?中唐之后,“竹枝”已有了多種變體。劉禹錫、白居易等人的“竹枝詞”七言一句,四句二十八個字,中間沒有“和聲”。皇甫松的有和聲,只有上下句十四個字。孫光憲的有和聲,四句二十八個字。六朝清商樂中有“和聲”“送聲”,即伴唱者和領唱者互相呼應,在句中或句末唱出襯詞。“竹枝”中的“和聲”,當與清商樂中的這一傳統有密切聯系。古人記錄民歌,往往把襯詞省略掉。劉禹錫的“竹枝詞”沒有襯詞,未必演唱的時候沒有“和聲”。總之,盡管唐朝的“竹枝”有多種變體,但它們多是歌謠體,七言一句,兩句或四句為一首,風格比較一致。而敦煌寫卷中的兩首“竹枝子”,樣式很獨特,上下兩闋,每闋五句,字數參差不齊,是典型的長短句。是否因為它叫“竹枝子”,就意味著是和“竹枝”毫不相干的另一曲目?唐代樂曲叫“子”的很多,如“生查子”“搗練子”“山花子”“天仙子”“胡蝶子”“酒泉子”“甘州子”“破陣子”“南鄉子”…… 除了“何滿子”是人名外,誠如王運熙先生所說,“子”是尾詞,沒有具體意義。所以不排除“竹枝子”和“竹枝”有血緣關系。但劉禹錫等人的“竹枝詞”,不可能直接源于宮廷或敦煌的“竹枝子”,因為劉氏交代得很清楚,他的“竹枝詞”是根據當地民歌填寫的。至于山歌體的民歌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會不會形成長短句?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譬如劉禹錫填詞的“浪淘沙”,是七言四句山歌體。到了一百五十年后,李煜的“浪淘沙”就是上下闋各五句的長短句。所以不排除敦煌寫卷中的“竹枝子”是山歌體“竹枝”的一個變種。無論民間、宮廷,還是寺廟的“竹枝”“竹枝曲”“竹枝子”,都沒有留下曲譜,我們只能憑有限的文字材料去推測當時的曲體。更有說服力的結論,有賴于更豐富的史料作為后盾。
詩論與詩評(精裝) 作者簡介
鄭伯農,1937年生,福建長樂人。1951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1962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師、中央戲劇學院兼職教師,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干部,中國文聯研究室理論組組長、研究室負責人,《文藝理論與批評》常務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文藝報》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名譽委員,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代會長、名譽會長,《中華詩詞》主編。1958年開始發表文章,部分作品被翻譯到國外。著有《鄭伯農文選》(文論卷、詩詞卷、詩論卷)。曾任“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電視劇“飛天獎”、電視文藝“星光獎”、華夏詩詞獎等全國性文藝獎項評委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成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