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98410
- 條形碼:9787506098410 ; 978-7-5060-984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校歷史系學生,一般歷史研究者及愛好者,館配**陳恭祿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學術為職業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是一個典型的學院知識分子,他試圖站在學者的立場上客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以著作來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以學術來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的發展。他在主觀上不依傍于任何黨派,在客觀上卻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內容簡介
20世紀60年代初,陳恭祿先生在南京大學歷史系開設“中國近代史史料介紹”選修課,因無教本,遂自編講義,后經數年修改,并充實內容,成為文稿,定名為《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近代史史料,如公文檔案、書札、日記、回憶錄、筆記、詩歌、傳記、報刊等,并評論它的價值,兼及紀傳史、地方志和典章制度等。其分析利用史料的基本學術方法、精深的史料辨偽功夫,今日看來仍不失大家風范。為使陳先生的史學思想和治學方法惠澤當今學人,我們將這部自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后即無再版的《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說》重新編輯出版。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目錄
導讀 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奠基者陳恭祿 /馬勇
自序
序
**章 緒論
**節 中國史料發展的概況
第二節 對于史料的看法
第三節 史料真實性的問題
第四節 關于閱讀史籍的幾點意見
第二章 公文檔案(一)
**節 公文檔案的看法
第二節 圣訓和實錄
第三節 方略
第四節 奏稿及電稿等
第五節 外交史料
第三章 公文檔案(二)
**節 太平天國史料
第二節 新刊印的檔案史料
第三節 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書札
**節 書札概論
第二節 書札重要的幾個事例
第三節 真跡手札
第四節 家信
第五章 日記及回憶錄等
**節 日記
第二節 自訂年譜
第三節 回憶錄
第六章 記載
**節 時人記錄
第二節 筆記
第三節 詩歌
第四節 報刊
第五節 史料選集
第七章 正史及其他
**節 紀傳史
第二節 年譜
第三節 地方志
第四節 典章制度
第五節 外人編著史籍的事例
第八章 結論——寫作
**節 考證
第二節 體裁與技巧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節選
史料的類別 近代史史料多至不可勝數,不從它的價值高下,分為種類,便成混亂狀態,不便于研究。史學家重視史料的分類,提出不少的建議。法人朗格諾瓦區別史料為兩大類:一、直接材料;二、間接材料。前者指器物,后者指著作而言。其實二者有時不易區別,例如古人鑄造鐘鼎,上有文字,多者至數百字,記某事件。鐘鼎為器物,銘文為著作,將怎樣分別為直接或間接史料呢?又如手稿記述本人親身經歷的事件,手稿是器物,記載是著作。這著作手稿究竟為直接或間接史料,也不易區別。此足以證明這種分類法不能解決問題,實用的價值不大。 朗格諾瓦稱研究史料,必先問記載之人,是否為此事之同時代的人。陸懋德進而引申其說,稱:每一時代,各有它特別的社會背景、心理思想及風俗習慣,如時代不同,記載就不能正確。一切史料,可分為二類:一、同時代;二、非同時代。同時代的記載謂在某事發生后的當時人所記,否則就是非同時代的記載,意謂某事發生后的后代人所記。一般地說,前者史料價值高于后者。同時代人記載親身見聞的社會情況,是比較翔實的。但關于某一政治事件,本于傳聞而作,可信的價值并不很高。同時代的記載,對于真實性,并沒有任何保證,且所謂同時代常流于空泛,甚至包括幾個時代。如《詩經》是周人同時代的材料,而《周頌》《大雅》《小雅》《國風》所代表的時代,就各不相同。 史學家或分史料為三類:一、記載,如公私文件、法律、命令、條約、史傳、檔案、圖表、神話、詩歌等皆是。二、遺物,如陵廟、房屋、器械、工具、器皿、衣服、錢幣及方言成語等。三、傳說,如口傳的故事、典故等。這是綜合古今史料,區別為三類。每一類中有很多小的類別,除遺物為直接材料而外,每一類別中有各項價值不同的材料。例如記載既有同時代與非同時代的不同,也有見聞和傳聞的不同,傳說有上古原有的與后世演變而成的不同,近代史資料也有真偽、虛實的不同。遺物屬于考古學范圍之內,我們研究近代史者以記載為主,傳說僅處于次要的地位。 史料分類有種種的不同,皆按照它的性質為標準,性質不同的材料,價值高下還易于分辨。例如遺物與記載、記載與傳說,皆是明顯的類別;遺物價值較高,記載次之,傳說又次之。但性質相同的材料,如同為遺物,同為記載,其中各有高下的不同,且極復雜。 史學家對于這個問題,常有不同的意見。英人克倫泊(C.G.Crump)于所著《歷史與歷史研究》一書,提出史料分類法。論者稱它是*好的方法,足以解決一切疑難的糾紛,并謂歷史工作者如果按照他的建議,區分史料,對于收藏的史料,無論數量如何巨大,都能解決?藗惒唇ㄗh所有史料應分兩大類:一、原料(primary sources);二、次料(secondary sources)。
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精裝)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江蘇丹徒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與陳寅恪先生并稱為“史壇二陳”。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學化學,繼而轉農學,后又轉學歷史,并成為美籍教授貝德士的得意門生。大學期間即寫出《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風靡一時,在當時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選修課——中國近代史史料介紹,頗受歡迎。 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