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晚清大變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206235
- 條形碼:9787520206235 ; 978-7-5202-0623-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大變局 本書特色
★正史視角,俯瞰晚清亂局,記錄社會細節;
★多學科視野,以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的專業素養探究真相;
★史料詳實,系統而全面的討論晚清的改革與革命。
★遲云飛先生對晚清、民初政壇走向的深刻見解。遲云飛先生堅持了正統政治史的視角,關注上層的思想、行為對清末民初社會的影響,同時嘗試突破傳統政治史的研究路徑,將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的學科知識融入自己的史學研究中。本書較為完整地展現了他在此視角路徑作用下,對晚清改革與革命的思考。
◎解密晚清政局巨變之謎,看晚清權貴在自身奢靡生活與國家利益之間如何取舍。
◎清政府失敗的自救,慈禧與立憲派之間存在的真正爭論是什么,立憲派改革與資產階級革命到底有何區別。
◎孫中山社會背景大調查,革命黨人與當時“綠林好漢”的真正關聯,如何評價孫中山的革命理論,解密孫中山思想的淵源,看孫中山設想中的中國到底是何種樣貌。
◎宋教仁遭刺殺的起始之源,宋教仁與孫中山之間的合作與爭論,宋教仁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袁世凱為何對宋教仁恨之入骨。
晚清大變局 內容簡介
《晚清大變局:改革、革命與社會裂變(1901-1911)》收錄了遲云飛先生關于晚清改革與革命的論文20余篇,自成系統,集中呈現了作者對晚清改革與革命的核心觀點。 1840年以來的列強侵略及其所帶來的沖擊大大加速了清朝的衰落。由士、農、工、商組成的傳統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裂變。 清政府為了適應“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得不進行改革,然而,恰恰是改革促進了革命的爆發,*終迫使清帝退位。 傳統帝制終結后,關于如何建立新的國家,出現了兩種模式:一是袁世凱的集權模式;二是宋教仁等倡導的民主憲政模式。這兩種模式都沒能真正實現。 20世紀之初,清政府推行新政,練新軍、興教育、振興實業、仿行憲政……改革的力度沒有過,影響深遠。但,恰恰在改革過程中,革命也走向了高潮。在新政進行了十年之后,大清王朝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 列強的到來破壞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促成了以君權專制為核心的傳統政治體制的解體。但是,西方的沖擊沒有也不可能讓中國建立一個新社會。于是,中國陷入動蕩和混亂之中。
晚清大變局 目錄
列強的沖擊與清政府的衰亡
清季政府及其覆亡論析
晚清社會的裂變與各階層分析兼論清王朝的覆亡(1901-1911)
晚清改革與革命的互動
晚清新政與中國知識人知識體系的轉換
清末誰*早要求設議院?
重新審視晚清立憲派
清季主張立憲的官員對憲政的體認
清末*后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
端方與清末憲政
趙爾巽
載澤
善耆
載濤
載洵
晚清預備立憲與司法“獨立”
清季部分官員反立憲思想探略1906-1911
中國**次“省議會”的試驗:晚清諮議局
革命再解
革命、改良與革命、晚清革命的起因
孫中山與晚清革命黨人社會背景的再認識
黃興與民初政局以對袁世凱的關系為中心
孫中山與宋教仁關系論析
宋教仁與社會主義思潮
宋教仁的邊疆史地研究以《間島問題》為中心
陳天華、宋教仁留日史事新探
關于宋教仁研究的幾點意見在宋教仁研究會成立會上的講話(2011年6月9日)
晚清大變局 節選
《晚清大變局:改革、革命與社會裂變(1901-1911)》: 新政引起了哪些問題呢? **是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動。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大體上是士農工商,再加上既得利益的官員和皇親貴族。各個階層有區別但又可以互相流動(一個朝代內皇族不能流動)。這種社會結構支撐著傳統的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但是新政期間,產生了從前所沒有的新知識分子;士紳階層也發生了分化,產生了不同于舊士紳的新的紳士階層;產生了附和新紳士的新興工商業者階層。清政府無力控馭這一新的社會。 第二是加劇了統治者的內部矛盾。 庚子以后,朝野各方大都看出中國不能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也不能維持現狀,必須改革。但改革是“各唱各的調”,各方都借改革之機為自己謀取利益。 從戊戌到庚子,清廷權力有戲劇性的消長。戊戌政變后被殺頭和被免職的,多為漢族官員;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中死亡或丟官的,則多為滿族王公官員。滿漢勢力一消一長。新政中,由于滿族貴族人才的貧乏,那些辦新政*有成效,同時通過新政大大加強或者說是養成了自己勢力的,是漢族地方督撫,特別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袁世凱不僅有自己的私人軍隊,而且有一批擁護他的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政治軍事經濟甚至外交人才。因此,在能夠有效控馭袁世凱的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親貴與袁世凱的矛盾迅速激化,導致袁世凱被清廷罷免。但清廷此舉既加深了統治集團中其他漢族官員的不滿,也加深了社會上的滿漢矛盾。清廷想借新政和立憲之機加強中央的權力,而地方督撫也趁機固守和擴大自己的權力。滿族親貴對某些漢族官員不放心,而漢族官員對清廷的不滿則逐漸加深。宣統年間,清政府內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滿與漢的矛盾、載灃為首的少壯親貴與奕勖為首的老一代權臣之間的矛盾都極為尖銳。這些矛盾致使本來已經十分衰弱的清王朝幾乎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 第三是加重了財政的困難。 前面說過,由于巨額的賠款,清政府的財政實已瀕臨崩潰邊緣。而大力推行新政,又進一步加劇了財政的困難。新政為財政帶來的壓力**為軍費。為保衛國家,當然也為加強統治,清政府大力辦新軍,但新軍比較舊軍需要的經費多得多,舊軍裁撤又慢,導致軍費激增。除辦新軍外,其他新政措施,如巡警、學校、地方自治、司法改革、獎勵實業等,無一不需要增加開支。再加上賠款負擔,可以說財政問題是清政府無法解開的死結。 按照度支部制定的宣統三年(1911)預算原案,總計年財政收入29696萬兩,支出38135.7萬兩,赤字達7000余萬兩,相當于全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可見問題的嚴重。 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很多辦法。當時的財政收入來自幾大項:海關關稅、田賦、厘金、鹽稅、鴉片稅、其他雜稅。這里面,限于康熙朝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稅的祖訓,田賦不能大量增加;海關關稅稅率因有關稅協定條款,關稅只能隨著中外貿易的增長逐漸增加而不能大幅增加;厘金早已為中外人士指責,也不能再大量增加;鴉片稅反而由于嚴厲的禁煙措施而減少。清政府只好在鹽稅和各種雜稅上打主意。但雜稅的增加和各種攤派,卻招致從一般民眾到新興商人的廣泛不滿。 ……
晚清大變局 作者簡介
遲云飛,1957年生,199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尤于晚清民初政治變革與發展用力較多。著有《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宋教仁思想研究》《清末預備立憲研究》《曾國藩大傳》(合著)、《清通鑒》(光緒下、宣統)、《清史編年》(第12卷)等,發表論文百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