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49469
- 條形碼:9787519449469 ; 978-7-5194-4946-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 內容簡介
《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光明社科文庫》主要由以下七個部分組成。 “引言”部分論述了《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光明社科文庫》立足的主題,將文章尋求解答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偏離方向的問題提了出來,簡要評述了國內外學者在該主題上的研究現狀,并介紹了貫穿全文的理論與案件轉換思考的研究思路。 **章,以拉德布魯赫戰后思想為線索,以點代面地就戰后德國在司法轉向的過程中處理疑難案件的理論探索做了論述,并陳述了所謂的拉氏戰后法理論立場發生的“轉向”和被《哈佛法律評論》錯誤報道的“告密者案件”以及該案件的真相,對哈特、富勒為什么會選中此案作為爭論對象進行了分析。 第二章,對《哈佛法律評論》就自己報道的“告密者案件”做的評論進行了介紹,并對哈特、富勒在“告密者案件”上的三個爭論點做了論述,分析了他們解決案件的方案對于實現“忠于法律”的理想存在的利弊。 第三章,基于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是源于他們對“法律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之認識,以雙方在法律與道德關系問題上的不同主張和理論設計為切入點,論述了他們對法律的不同定義,找出了他們認定案件所涉納粹惡法身份的法理論根據,并以哈特、富勒法理論中的關鍵環節作為分析對象和依據,分別論述了哈特法理論對法律與國家關聯性不顯白的“表達”和富勒法理論淡化法律與國家關聯性的事實。 第四章,以戰后德國所處政治狀況和納粹政權的“合法性”與德國司法的納粹化為切入點,揭示了“告密者案件”的審理還涉及對政治因素的考量之事實,論證了拉德布魯赫戰后的理論立場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之觀點,以及“告密者案件”的事實方案與“拉德布魯赫公式”的深層次要求的一致性。 第五章,分析了導致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偏離德國法院解決案件的事實方案的五個因素。 “結論”部分以德國法院處理“告密者案件”的事實方案為標準進行判斷,認為在《怨毒告密者難題》呈現的五個方案中,第三個方案也許更具合理性。
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 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現狀
三、理論與案件轉換思考的研究思路
**章 戰后德國司法轉向的理論探索與告密者案件
**節 戰后德國司法轉向的理論探索
第二節 作為爭論對象的“告密者案件”
第二章 尋求“告密者案件”上的司法正義
**節 報道者的評論
第二節 哈特與富勒在“告密者案件”上的爭點
第三節 對哈特與富勒方案“忠于法律”的價值分析
第三章 法理論的較量
**節 “哈富論戰”中理論與現實的關系辨析
第二節 法律與道德的分與合
第三節 法律是什么
第四節 納粹惡法定性的理論根據
第五節 法理論中的國家因素
第四章 政治視角的審視
**節 戰后德國的政治狀況
第二節 納粹政權的“合法化”與德國司法的納粹化
第三節 拉德布魯赫的實質追求
第四節 “拉德布魯赫公式”在“告密者案件”上的運用
第五章 哈特-富勒之爭折射的法文化沖突
**節 哈特-富勒爭論偏離方向的可能原因
第二節 哈特-富勒爭論偏離方向的法文化因素
第三節 對一個疑問的回答
結論
參考文獻
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基于德國法院判決的法理審視 作者簡介
張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重慶大學博士后,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重慶永和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先后在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重慶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20余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7項。 李亞美,女,倫理學碩士,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辦公室負責人、講師,國家高級創業指導師、國家二級創業咨詢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指導。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獲得省部級和國家級獎勵。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