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6732
- 條形碼:9787520356732 ; 978-7-5203-567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本書特色
l 一次對“民主”的全新認識(or 一次對傳統“民主”觀念的革新) l 既是培育土地,也是培育自我 l 如果土地的發展不可持續,那么社會的發展也必將不可持續 【編輯推薦】 耕種土地是人類與田園之間的對話。在田園中,人能夠俯仰于天地之間,從而體悟到自身的存在。正是在耕作的土地上,各種新的合作方式不斷出現,人們的參與程度不斷提高,民主的政治模式和生活模式應運而生。 農業帶來文明,更確切地說,在持久且具人性化的文明發展過程中,農業產生了文明。農田中的勞作有利于人的個性的形成,而文明恰恰源自不同個性的結合。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土地與耕種者之間具有怎樣的互動關系? 本書從哲學和政治學的角度來論證,耕種土地更是意義非凡,如果土地的發展不可持續,那么社會的發展也必將不可持續。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內容簡介
人們普遍認為現代民主起源于啟蒙思想時期,是從工廠、貿易、城市中誕生的,農民則一貫被視為市民階層甚至公民階層的對立面:在善意的人眼中,他們樸素、天真、接近自然;在惡意的人看來,農民代表了野蠻、無知與反動。 作者并不同意這一觀點。他認為,農耕者與耕地之間的緊密聯系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價值觀與公民意識的誕生。書中列舉了從古至今一系列例子:從亞當的伊甸園到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的農場;從中世紀的田園到俄國的土地;從社區花田到藥用苗圃;從綠地游擊隊運動到澳大利亞的共享花園…… 耕種并不是一項平凡無奇的工作。它不是流汗,不是肉體的辛勞,不是播種與收割。它是對話,是細心,是動手、傾聽、規劃、參與、學習、合作、分享……從某種角度來說,農業代表了變革的巨大力量與民主環保的真正希望。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目錄
【本書目錄】
1. 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001
讓沙漠開出鮮花:伊甸園中的亞當 /// 004
美洲獨立農民禮贊 /// 016
如何“在土地之上存在”? /// 027
農園如同教育 /// 032
2. 共享農園:民主社會性的試驗田 046
告別農業烏托邦 /// 049
與民族的頹敗和傳統做斗爭 /// 053
站在體驗對立面的烏托邦:集體農莊和工人農圃的真實歷史 /// 058
耕種我們的農園 /// 067
開放卻帶有圍欄的農園 /// 075
園丁間的平等:從民族植物學到多元文化并存 /// 080
農園,重新融入社會的一種途徑 /// 086
在農園耕作中療傷 /// 090
3. 農園的政治 100
“三千五百萬大老粗” /// 100
農民創造民主自治之日 /// 107
耕種土地不會使占地名正言順 /// 111
“*初,整個世界就如同一個美洲” /// 114
每人三英畝土地:融入社會的*低條件 /// 117
土地的“安息日” /// 124
“亞當鋤地,夏娃紡紗,侍從身在何處?” /// 126
德國農民戰爭 /// 127
英國圈地運動 /// 129
一個“社會主義”的美國 /// 133
轉向“個人”社會主義 /// 135
巴西卡努杜斯農民戰爭:農民對人類多元文明的歌頌 /// 139
從圈地運動到全球性占地 /// 144
綠色游擊隊 /// 148
賦予權力與自治 /// 151
以耕為戰 /// 157
4. 從耕地到民主文化 165
一個全新的政治理念 /// 170
農業是科學的經驗 /// 174
結語:精心照料土地 188
注 釋 /// 191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節選
【試讀】 引言:無主而治 這部作品旨在說明下列觀點:民主自由理想的逐步形成首先并不是源于工廠,也不是源于啟蒙時代抑或是商業、城市、世界主義,而是源自農莊。更確切地說,這部作品試圖探討種植者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促進了民主的生活模式,究竟對這一生活模式起到了怎樣的維護和強化作用,并且說明這種互動關系不是民主生活模式的誘發因素或唯一根源。對于農民來說,中央政府遙不可及,因此,這部作品不是關注農民對政府政務的意見,也不是關注農民的“選舉行為”,而是關注農民在各個領域不同形式的獨立組織能力。 相較于普通民眾與上層權力之間的垂直關系,這部作品所強調的,是個體與具有一定平等地位的團體之間的橫向關系。 耕作土地這一行為本身,便蘊含著一些促進民主價值觀崛起的先決因素。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價值觀的分析十分欠缺。這些價值觀種類多樣,它們是自由民主機構的先決條件和靈感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精神”,這一點在孟德斯鳩有關法律的論述中有所提及。為了避免混淆,暫不談自由民主機構。這些價值觀構成了道德與政治的框架,而且有序整合了我們的個人經驗、日常習慣和公共經驗。人們會習慣性地把價值觀與人權、公民權利、獨立、生計、安全、個人能動力和與之相關的責任、教育、科學研究、個人發展所需要的自由交換、多元性以及對他人的尊重聯系在一起。我們根本不需要把這些價值觀壓縮在一個能夠把它們統一起來的空間里,只要靠自由民主精神、深諳民主、建立于風俗而非法律之上的創建者,就能夠從中找到一個共同點。即民主作為一種結果,關鍵在于平等分配給每個人自我實現的機會;作為一種手段,能使個人通過積累起來的經驗“自發地、自主地、自愿地”(正如林肯關于民眾的論述)去發現、感受與發展自身的自由。 從理論和實踐來看,這些價值觀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且還遠遠沒有完全實現。在不同的情形中,我們離價值觀的實現時近時遠。但是,耕作以自我管理(或稱之為自治)的名義,成了一種有助于探索和重振其交匯點的活動,成了民主文化的基石,或者說民主作為一種文化的根基。正如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所說,不自由無自治。沒有對民主純粹的熱愛,就不會有什么自治。這與悠久的歷史傳統所倡導的東西背道而馳。該傳統更具共和精神,或更具自由精神,而非民主精神,尤其是在法國。公民的作用僅僅是反對壓迫和批評政府,但是,這個作用無足輕重。他們的首要作用是管理自己的事務,并在任何可以想象的情況下實現“無主而為”,這才是作用的根基。因而社會精神和公共精神形成了,另外個人品格也隨之形成。許多作者將其稱為責任、主動性、獨立,甚至是勇氣。 我們的設想一經提出,有關農民的生動構想便開始消退。農民像浪漫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真實、簡單且道德高尚;或是落后、保守,其思想意識總是囿于一畝三分地,具有根深蒂固的現實思想。因而,一個關于農民的廣闊而鮮有探究的領域出現了,在這里,耕種不再是違反自然的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觀念和經驗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盡管它們并不具有什么普遍性和永恒性,卻不失啟迪和引導作用。我們可以認為,伊甸園是一切的發端,并為一切定下了基調:《圣經》中曾說,亞當應“耕種”伊甸,并“守護”伊甸,也就是對其進行照料。就孩子而言,養育便意味著守護,守護便意味著養育。政治與生態的緊密結合,是顯而易見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該事實被遺忘和被否認,其極端的重要性遭遇撼動。 耕作土地與照料和守護聯系到了一起,它不是普通的勞作,不是汗流浹背、挖空心思、苦心經營、無暇喘息、遭受苦難、心神不安;而是對話、傾聽、提出建議、采取主動、貫通不同的節奏和邏輯、經歷并闡釋、預見但不言明、追求未來但又知曉未來可能不遂人意。亞當成了永恒的主角,從這一視角來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歷史上與自由主義相關的所有權,以及辛勤勞作之概念。 農業像是對土地的培育,這種培育與對自身的培育有關。這種意義上的農業,與農業工業化生產和生產的資本組織并無多少相同的特性。農業與農業工業化生產相去甚遠,前者是為了謀取生計,后者則是為了賺取利潤。在大多數情況下,兩者相互對立,就如同守護土地與單純追求收效的對立、對土地的享用與完全占為己有的對立、園丁或農民與工業化的農業生產者的對應。在這里,我們不會涉及對農業哺育人類的能力的各種爭論。例如,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不僅質疑工業化農業(即沒有農民的農業)哺育人類的能力,而且揭示了農業在對抗饑餓、維護民以食為天和食品安全,以及保護食物的營養價值方面的不良作用及其他。這些學者的分析入木三分,我們只需稍加了解,就能略知一二。 就像教育一樣,培育是遭遇著另一事物,并與這種能夠自成一體的事物展開對話(即當今的“永恒農業”)。因此,種植者在美其名曰的“個人主義”中,只能發現危險的沖突。在培育作物的同時,種植者培育了一種社會并對公共資源的生產做出了貢獻。這種種植活動成了一種媒介,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種植者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是種植者的需求、藝術、知識、習慣,另一方面則是種植者的土地和環境。這種種植在某種程度上符合農民參與的農業和農園耕種、個體農民耕種與鄉村城市的農園耕作。 從荒原牦牛圈養、18 世紀 50 年代薩瓦納的城市農業、對杰斐遜來說意味著“小共和國”的農場、巴西卡努杜斯的村莊、俄羅斯的小塊田地、紐約的集體農園、瑪麗亞·蒙臺梭利的教育農園、退伍軍人的療養農園到如今因地制宜的農業、英國托德摩登“難以置信的食物”,以及與其他創造性不相上下的每一個階段……通過這些,我想說明的是,種植者與土地共同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共同體,種植者由此發展了結社的藝術。法國哲學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把這種藝術視為民主生活模式的中心。結社的首要動因,并不是出于什么算計或好處,更不是出于集體身份的認同感,而是出于對社會生活的向往和對團結一致的渴望。杰斐遜和托克維爾先后不遺余力地說明了“公共意識”以及對自由的熱愛正是源于這種傾向。尼克·哈諾爾(Nick Hanauer)認為,民主不應設計為具有合理功能的機器,而應像一座所有要素都匯集在一起的農園。 對土地的耕作并非引發而是伴隨著民主實踐,是民主實踐之源。它描繪著一種性質尚未明確的未來,這種未來應該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否則是不可持續的。只有現行的經驗旨在維護并持續共同重建個人相對于社會關系的獨立、種植者相對于自然災害及食物需求等自然限制的獨立,以及自然相對于人類活動的獨立,才能達成這一目標。從古到今,正是在人們耕作的小塊土地上,才不斷地出現各種新的合作方式、參與方式和社會化方式,而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當今的工業社會造成了不規則的且生態上具有災難性的生活方式,人們自然也就開始探尋一種更加嚴密且完整的生活形式。
田園里的民主(從培育土地到培育自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約艾勒·扎斯克(Joëlle Zask),法國哲學家、作家、翻譯家、馬賽一大教授,政治哲學家,代表作有《藝術與民主》《民主的參與形式》《當森林在燃燒》等。 【譯者簡介】 劉成富,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翻譯協會會長,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導,出版專著4部、譯著50余部、編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多次承擔省部級以上社科基金項目,訪學法國、塞內加爾、幾內亞、剛果、加蓬、喀麥隆、馬里、摩洛哥等20多個國家。2018年,因推廣法國文化的貢獻獲得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的親切會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