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68641
- 條形碼:9787510868641 ; 978-7-5108-686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本書特色
1、以公認權威版本為底本,精心選擇40篇蕞具代表性優秀篇目。 2、以尊重作者為原則編校,呈現原汁原味的胡適散文。 3、采用民國美術字設計封面,完美再現民國審美趣味。 4、版式簡約精致,字體舒朗,間距疏密合適,易讀護眼。 5、80克米黃色膠紙印刷,極盡順滑典雅之感。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內容簡介
胡適素以理智曠達的議論散文著稱,但他不僅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播種者,其散文也時見敏感困惑的個人情愫。 本精選集以胡適親自編選的《胡適文存》為底本,并參閱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遴選作者各時期散文代表作40篇,不僅有《容忍與自由》《差不多先生》《歸國雜感》《問題與主義》《信心與反省》《哲學與人生》等理智曠達的思想性作品,更有《先母行述》《追悼志摩》《我的兒子》等敏感困惑的私人情愫小品。閱讀本書,你可以完全了解作者散文風格、生平思想,乃至時代風貌。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目錄
目 錄
哲學與人生/001
差不多先生傳/005
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011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013
我們所應走的路/018
信心與反省/022
再論信心與反省/028
三論信心與反省/035
大學的生活/041
我們對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047
南游雜憶/059
五四運動紀念/095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104
少年中國之精神/114
貞操問題/119
不 老/128
讀 書/133
為什么讀書/141
讀書的習慣重于方法/147
青年人的苦悶/149
領袖人才的來源/154
一個問題/159
學生與社會(節選)/165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168
人生問題/176
人生有何意義/179
略談人生觀/180
科學的人生觀/183
工程師的人生觀/187
歸國雜感/193
名 教/199
“我的兒子”/208
先母行述/214
追悼志摩/218
容忍與自由/227
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233
新思潮的意義/241
演化論與存疑主義/249
研究社會問題底方法/257
我們能做什么?/269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節選
差不多先生傳 你知道中國*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于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作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跟著自己的興趣走 目前很多學生選擇科系時,從師長的眼光看,都不免帶有短見,傾向于功利主義方面。天才比較高的都跑到醫工科去,而且只走入實用方面,而又不選擇基本學科,譬如學醫的,內科、外科、產科、婦科,有很多人選,而基本學科譬如生物化學、病理學,很少青年人去選讀,這使我感到今日的青年不免短視,帶著近視眼鏡去看自己的前途與將來。我今天頭一項要講的,就是根據我們老一輩的對選科系的經驗,貢獻給各位。我講一段故事。 記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費出洋,我的哥哥特地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臨行時對我說,我們的家早已破壞中落了,你出國要學些有用之學,幫助復興家業,重振門楣,他要我學開礦或造鐵路,因為這是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萬不要學些沒用的文學、哲學之類沒飯吃的東西。我說好的,船就要開了,那時和我一起去美國的留學生共有七十人,分別進入各大學。在船上我就想,開礦沒興趣,造鐵路也不感興趣,于是只好采取調和折中的辦法,要學有用之學,當時康奈爾大學有全美國*好的農學院,于是就決定進去學科學的農學,也許對國家社會有點貢獻吧!那時進康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康大有當時*好的農學院,且不收學費,而每個月又可獲得八十元的津貼;我剛才說過,我家破了產,母親待養,那時我還沒結婚,一切從命,所以可將部分的錢拿回養家。另一是我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農民,將來學會了科學的農業,也許可以有益于國家。 入校后頭一星期就突然接到農場實習部的信,叫我去報到。那時教授便問我:“你有什么農場經驗?”我答:“沒有。”“難道一點都沒有嗎?”“要有嘛,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道地的農夫。”教授說:“這與你不相干。”我又說:“就是因為沒有,才要來學呀!”后來他又問:“你洗過馬沒有?”我說:“沒有。”我就告訴他中國人種田是不用馬的。于是老師就先教我洗馬,他洗一面,我洗另一面。他又問我會套車嗎,我說也不會。于是他又教我套車,我套一邊,套好跳上去,兜一圈子。接著就到農場做選種的實習工作,手起了泡,但仍繼續的忍耐下去。農復會的沈宗瀚先生寫一本《克難苦學記》,要我和他作一篇序,我也就替他做一篇很長的序。我們那時學農的人很多,但只有沈宗瀚先生赤過腳下過田,是唯一確實有農場經驗的人。學了一年,成績還不錯,功課都在八十五分以上。第二年我就可以多選兩個學分,于是我選種果學,即種蘋果學。分上午講課與下午實習。上課倒沒有什么,還甚感興趣,下午實驗,走入實習室,桌上有各色各樣的蘋果三十個,顏色有紅的,有黃的,有青的……形狀有圓的、有長的、有橢圓的、有四方的……要照著一本手冊上的標準,去定每一蘋果的學名,蒂有多長?花是什么顏色?肉是甜是酸?是軟是硬?弄了兩個小時。弄了半個小時一個都弄不了,滿頭大汗,真是冬天出大汗。抬頭一看,呀!不對頭,那些美國同學都做完跑光了,把蘋果拿回去吃了。他們不需剖開,因為他們比較熟悉,查查冊子后面的普通名詞就可以定學名,在他們是很簡單。我只弄了一半,一半又是錯的。回去就自己問自己學這個有什么用?要是靠當時的活力與記性,用上一個晚上來強記,四百多個名字都可記下來應付考試。但試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蘋果在我國煙臺也沒有,青島也沒有,安徽也沒有……我認為科學的農學無用了,于是決定改行,那時正是民國元年,國內正在革命的時候,也許學別的東西更有好處。 那么,轉系要以什么為標準呢?依自己的興趣呢?還是看社會的需要?我年輕時候的《留學日記》,有一首詩,現在我也背不出來了。我選課用什么做標準?聽哥哥的話?看國家的需要?還是憑自己?只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我”;一個是“社會”,看看社會需要什么?國家需要什么?中國現代需要什么?但這個標準——社會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現在可以說三千六百行,從諾貝爾得獎人到修理馬桶的,社會都需要,所以社會的標準并不重要。因此,在定主意的時候;便要依著自我的興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興趣在什么地方?與我性質相近的是什么?問我能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我便照著這個標準轉到文學院了。但又有一個困難,文科要繳費,而從康大中途退出,要賠出以前二年的學費,我也顧不得這些。經過四位朋友的幫忙,由八十元減到三十五元,終于達成愿望。在文學院以哲學為主,英國文學、經濟、政治學之門為副。后又以哲學為主,經濟理論、英國文學為副科。到哥倫比亞大學后,仍以哲學為主,以政治理論、英國文學為副。我現在六十八歲了,人家問我學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學些什么?我對文學也感興趣,白話文方面也曾經有過一點小貢獻。在北大,我曾做過哲學系主任、外國文學系主任、英國文學系主任,中國文學系也做過四年的系主任,在北大文學院六個學系中,五系全做過主任。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學些什么,我剛才講過現在的青年大傾向于現實了,不憑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選課。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做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么文學院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國內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飯桶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你們自己的損失。 在一個頭等**流的大學,當初日本籌劃帝大的時候,真的計劃遠大,規模宏偉,單就醫學院就比當初日本總督府還要大。科學的書籍都是從**號編起。基礎良好,我們接收已有十余年了,總算沒有辜負當初的計劃。今日臺大可說是臺灣唯一*完善的大學,各位不要有成見,帶著近視眼鏡來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將來。聽說入學考試時有七十二個志愿可填,這樣七十二變,變到*后不知變成了什么,當初所填的志愿,不要當做*后的決定,只當做暫時的方向。要在大學一、二年的時候,東摸摸西摸摸的瞎摸。不要有短見,十八九歲的青年仍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前途、職業。進大學后**年到處去摸、去看,探險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學。如在中學時候的數學不好,現在我偏要去學,中學時不感興趣,也許是老師不好。現在去聽聽*好的教授的講課,也許會提起你的興趣。好的先生會指導你走上一個好的方向,**、二年甚至于第三年還來得及,只要依著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做去,這是清代大儒章學誠的話。 現在我再說一個故事,不是我自己的,而是近代科學的開山大師——伽利略(Galileo),他是意大利人,父親是一個有名的數學家,他的父親叫他不要學他這一行,學這一行是沒飯吃的,要他學醫。他奉命而去。當時意大利正是文藝復興的時候,他到大學以后曾被教授和同學捧譽為“天才的畫家”,他也很得意。父親要他學醫,他卻發現了美術的天才。他讀書的佛勞倫斯地方是一工業區,當地的工業界首領希望在這大學多造就些科學的人才,鼓勵學生研究幾何,于是在這大學里特為官兒們開設了幾何學一科,聘請一位叫Ricci氏當教授。有一天,他打從那個地方過,偶然的定腳在聽講,有的官兒們在打瞌睡,而這位年輕的伽利略卻非常感興趣。是不斷地一直繼續下去,趣味橫生,便改學數學,由于濃厚的興趣與天才,就決心去東摸摸西摸摸,摸出一條興趣之路,創造了新的天文學、新的物理學,終于成為一位近代科學的開山大師。 大學生選擇學科就是選擇職業。我現在六十八歲了,我也不知道所學的是什么?希望各位不要學我這樣老不成器的人。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終身,還沒有的,就是大學二、三年也還沒定。各位在此完備的大學里,目前更有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來指導,趁此機會加以利用。社會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媽媽、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師、做醫生,你也不要管他們,不要聽他們的話,只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想起當初我哥哥要我學開礦,造鐵路,我也沒聽他的話,自己變來變去變成一個老不成器的人。后來我哥哥也沒說什么。只管我自己,別人不要管他。依著“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學下去,其未來對國家的貢獻也許比現在盲目所選的或被動選擇的學科會大得多,將來前途也是無可限量的…… 哲學與人生 前次承貴會邀我演講關于佛學的問題,我因為對于佛學沒有充分的研究,拿淺薄的學識來演講這一類的問題,未免不配;所以現在講“哲學與人生”,希望對于佛學也許可以貢獻點參考。不過,我所講的有許多地方和佛家意見不合,佛學會的諸君態度很公開,大約能夠容納我的意見的!講到“哲學與人生”,我們必先研究它的定義:什么叫哲學?什么叫人生?然后才知道它們的關系。 我們先說人生。這六月來,國內思想界,不是有玄學與科學的筆戰嗎?國內思想界的老將吳稚暉先生,就在《太平洋雜志》上發表一篇《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其中下了一個人生的定義。他說:“人是哺乳動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腦的動物。”人生即是這種動物所演的戲劇,這種動物在演時,就有人生;停演時就沒人生。所謂人生觀,就是演時對于所演之態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搖旗吶喊;凡此種種兩腳兩手在演戲的態度,就是人生觀。不過單是登臺演劇,紅進綠出,有何意義?想到這層,就發生哲學問題。哲學的定義,我們常在各種哲學書籍上見到,不過我們尚有再找一個定義的必要。我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上所下的哲學定義說:“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去找根本的解決。”但是根本兩字意義欠明,現在略加修改,重新下了一個定義說:“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一個比較可普遍適用的意義。”現在舉兩個例來說明它,要曉得哲學的起點是由于人生切要的問題,哲學的結果是對于人生的適用。人生離了哲學,是無意義的人生;哲學離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學。現在哲學家多憑空臆說,離得人生問題太遠,真是上窮碧落,愈鬧愈糟! 現在且說**個例:兩千五百年前在喜馬拉雅山南部有一個小國——迦葉——里,街上倒臥著一個病勢垂危的老丐,當時有一個王太子經過,在別人看到,將這老丐趕開,或是毫不經意地走過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賦有哲學天才的人,他就想人為什么逃不出老、病、死,這三個大關頭,因此他就放棄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便嬖、皇宮、財貨,遁跡入山,去靜想人生的意義。后來忽然在樹下想到一個解決,就是將人生一切問題拿主觀去看,假定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老、病、死,就不成問題了。這種哲學的合理與否,姑不具論,但是那太子的確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他以為比較普遍適用的意義。 我們再舉一個例:譬如我們睡到夜半醒來,聽見賊來偷東西,那我就將他捉住,送縣究辦。假如我們沒有哲性,就這么了事,再想不到“人為什么要做賊”等等的問題,或者那賊竟苦苦哀求起來,說他所以做賊的緣故,因為母老、妻病、子女待哺,無處謀生,迫于不得已而為之,假如沒哲性的人,對于這種吁求,也不見有甚良心上的反動。至于富于哲性的人就要問了,為什么不得已而為之?天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有多少?為什么社會沒得給他做工?為什么子女這樣多?為什么老病死?這種偷竊的行為,是由于社會的驅策,還是由于個人的墮落?為什么不給窮人偷?為什么他沒有我有?他沒有我有是否應該?拿這種問題,逐一推思下去,就成為哲學。由此看來,哲學是由小事放大,從意義著想而得來的,并非空說高談能夠了解的。推論到宗教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等,也無非多從活的人生問題推衍闡明出來的。 我們既曉得什么叫人生,什么叫哲學,而且略會看到兩者的關系,現在再去看意義在人生占的什么地位。現在一般的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會的奢侈品。他們看人生種種事實,和鄉下人到城里未看見五光十色的電燈一樣。只看到事實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實的意義。因為不能了解意義的緣故,所以連事實也不能了解了。這樣說來,人生對于意義,極有需要,不知道意義,人生是不能了解的。宋朝朱子這班人,終日對物格物,終于找不到著落,就是不從意義上著想的緣故。又如平常人看見病人種種病象,他單看見那些事實而不知道那些事實的意義,所以莫名其妙。至于這些病象一到醫生眼里,就能對癥下藥,因為醫生不單看病象,還要曉得病象的意義的緣故。因此,了解人生不單靠事實,還要知道意義! 那么,意義又從何來呢?有人說:意義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從積累得來,是愚人取得意義的方法;一種是由直覺得來,是大智取得意義的方法。積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覺的方法是走捷徑。據我看來,欲求意義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積月累地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覺不過是熟能生巧的結果,所以直覺是積累*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貫通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次演說,他說,天才99%是汗,1%是神。可見得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來,不出汗絕不會出神的。所以有人應付環境覺得難,有人覺得易,就是日積月累的意義多寡而已。哲學家并不是什么,只是對人生所得的意義多點罷了。 欲得人生的意義,自然要研究哲學史,去參考已往的死的哲理。不過還有更重要的,是注意現在的活的人生問題,這就是做人應有的態度。現在我舉兩個可模范的大哲學家來做我的結論,這兩大哲學家一個是古代的蘇格拉底,一個是現代的笛卡爾。 蘇格拉底是希臘的窮人,他覺得人生醉生夢死,毫無意義,因此到公共市場,見人就盤問,想借此得到人生的解決。有一次,他碰到一個人去打官司,他就問他,為什么要打官司?那人答道,為公理。他復問道,什么叫公理?那人便瞠目結舌不能作答。蘇氏笑道,我知道我不知,卻不知道你不知呵!后來又有一個人告他的父親不信國教,他又去盤問,那人又被問住了。因此希臘人多恨他,告他兩大罪,說他不信國教,帶壞少年,政府就判他的死刑。他走出來的時候,對告他的人說:“未經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你們走你們的路,我走我的路罷!”后來他就從容就刑,為找尋人生的意義而犧牲他的生命! 笛卡爾旅行的結果,覺到在此國以為神圣的事,在他國卻視為下賤;在此國以為大逆不道的事,在別國卻奉為天經地義,因此他覺悟到貴賤善惡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他以為從前積下來的許多觀念知識是不可靠的,因為他們多是乘他思想幼稚的時候侵入來的。如若欲過理性生活,必得將從前積得的知識,一件一件用懷疑的態度去評估它們的價值,重新建設一個理性的是非。這懷疑的態度,就是他對于人生與哲學的貢獻。 現在諸君研究佛學,也應當用懷疑的態度去找出它的意義,是否真正比較得普遍適用?諸君不要怕,真有價值的東西,絕不為懷疑所毀;而能被懷疑所毀的東西,絕不會真有價值。我希望諸君實行笛卡爾的懷疑態度,牢記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這句話。那么,諸君對于明闡哲學,了解人生,不覺其難了。 (本文為1923年11月胡適在上海商科大學佛學研究會的演講,原載1923年12月10日《東方雜志》第20卷第23期)
民國大師散文精選集:容忍與自由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 原名嗣穈,學名洪骍,筆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五四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白話文”運動倡導者,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 19歲考取清華庚子賠款留美生,入讀哥倫比亞大學,26歲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成為新文化運動領袖,并任北京大學教授,28歲任北大教務長,陸續發表大量思辨性文章,成為“我的朋友胡適之”,47歲赴美任全權大使,為爭取美國支援中國抗日奔走,54歲歸國任北大校長,71歲病逝于臺北。 胡適一生共獲得36個博士學位,有44卷、2000余萬字的《胡適全集》存世,被譽為“20世紀中國蕞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代表作為《嘗試集》《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胡適自述》《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