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39103
- 條形碼:9787106039103 ; 978-7-106-0391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內容簡介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作者在他多年表演教學經驗基礎上,以親身的表演實踐為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在電影表演的情感知覺變形、表演的主體游戲心理、魅力蒙太奇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并具有**性的理論開拓。書后附錄作者的100個問題,對讀者全面了解電影表演,對電影表演工作者解決創作中的矛盾具有幫助和啟發意義。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目錄
一、感覺的概念與屬性
二、感知(感覺)在心理結構中的地位
三、電影表演藝術的核心——感知個性的轉變
四、自我感覺的幻覺與平衡的遞進
五、實現感覺藝術的基礎——藝術感覺
六、組織行動是獲取角色感覺的主渠道
七、組織人物行動,實現角色邏輯
八、感覺的藝術與行動的藝術
第二章 “假定”的創造
一、“假定”的實質是對經驗統一性的體驗
1.“假定”的起因、突破口和**步
2.雙重邏輯與情感的體驗
3.雙重流向與想象力再造經驗的歸屬
4.意志的操縱和自我感覺的平衡
5.“假定”創造的實質是對統一經驗的體驗
二、“假定”的技巧
1.“假定”的方式之一——情感的知覺變形
2.“假定”的方式之二——習慣的順應
3.“假定”的方式之三——意志的強制
三、“假定”創造的小結
1.技術的復合性與技巧的“一次性”
2.創造的曲線
第三章 情感的創造
一、建立情感的積極性
二、以“需要”為原則的演員體驗
1.自我“需要”與非我“需要”的轉化
2.認識活動只有和演員產生聯系才具有創造意義
三、表情的剖析
1.表情的特點之一——粗略性
2.表情的特點之二——本質的不可操縱性
3.表情的特點之三——清晰與模糊
4.表情的特點之四——時空原則
四、激情與激情的發動
1.尋找“喚情短句”
2.制造強烈刺激
3.行動的發動
4.心境是激情的臺階
第四章 游戲感一表演創造的自我意識
一、表演藝術與游戲
二、電影表演藝術的游戲感
三、喚起演員創造的童心-一恢復游戲的主體心理
四、模仿——利用游戲的手段
五、游戲感建立的規律——“自我評價”的原則
第五章 電影演員的“鏡頭感”與職業習慣
一、鏡頭感與舞臺感
二、電影演員的職業習慣——控制、適應和選擇
1.控制的習慣與模糊表演
2.適應的習慣
3.選擇的習慣
三、“分鏡頭”與準備的技巧
第六章 魅力初探
一、魅力蒙太奇
二、“人保戲”與“戲保人”
三、魅力的結構與傳遞
四、創造性魅力的綜合
五、演員發現“人”是創造魅力的基礎
第七章 能力和技巧
一、能力的天賦與創造天才
二、技巧是能力的標定
三、演員提高“兩個三種能力”
附錄 我的意識流——疑問一百題
后記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節選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電影表演藝術的任務,是創造統一的角色感覺以及蒙在演員能力上的角色感覺色彩。因此,感知的個性轉變也就成了它的核心任務。 對于一般的舞臺表演藝術創造,演員不管從行動或是感覺入手,其*終也會引出感知個性的轉變。 感知個性的轉變對于表演藝術有兩層意義。其一,感知是決定心理活動特點的中心。一切內外信息,主客觀信息,都必須通過它實現傳遞和反饋。因此,它是演員心理活動“司令部”的門戶。叫什么信息進來,不叫什么信息進來,感知都將通過自己的選擇性加以篩選。所以感知選擇性的變化,也就決定了進入心理活動的是角色的信息還是演員的信息。 演員與角色的信息之所以不同,主要存在三點:其一是思維邏輯的不同;其二是意志的目的性不同;其三就是感知的選擇性不同。以生活中的人而言,人的成長與個性的形成本身就源于成長的環境,當然也有其他生理因素,這里不多研究,但成長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個性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外部的規定情境如何影響人的心理特點,其根本條件是通過感知的選擇性;在同等的環境與教育中一些人形成不同的個性,當然絕對相同的規定情境是不可能的,但應該承認每個人感知的選擇性差異的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演員創造角色,如果打個比喻,就如同在自己的身上再創造一個“影子”,而且這個影子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在一切對外的交涉中,自身的影子要接受它所喜歡接受的信息,在自我的內部要實行它的邏輯,運用這新的邏輯以意志的目的性實現它的行動。如果這樣做了,感知就報告正確,如果不依它的做,感知就報告不正確,于是影子以自己的好惡控制了感知的個性選擇。正如攻占城市,先控制電臺、自來水廠和發電站,因為這既是城市生存的前提,又是輿論導向的前提。 演員創造角色,正如一個人從嬰兒長大成人生成個性的過程一樣,也要依賴感知對個性的不斷修正,個性對感知的不斷確立,這是一個感知與個性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無限循環反復的過程中,無論是感知的選擇性,還是個性的心理特點,都只能實現相對的穩定性,它的建立主要是由于感知不斷提供信息的結果。而演員創造角色猶如人生成個性一樣,要在新的藝術假定層次中,重建角色的個性。那么重新提供角色的信息和重新改變選擇信息的方向,就成為重新展開感知與個性相互作用的前提,也是建立藝術穩定性的前提。因此,創造角色新的生命就必須實現感知(感覺)個性的轉變,這是創造角色心理特點的核心問題。 其二,演員創造角色,實質就是將角色的心理特點納入演員的心理活動中,使演員變成以角色的邏輯和習慣去行動,并保持演員作為人的原有的有機性和自然性。一句話,要改變演員本色。但演員不是機器,你強制他的外部改變了,但心理不變,內外部不一致不成。內心變化,不情愿也不行。所以要由內心到外部實現一連串的大變化,這無疑是個“大手術”。 ……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 作者簡介
齊士龍,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原表演系主任。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北京城市大學文化學院名譽院長、表演學部主任。多年來,為北京電影學院和國內主要藝術院校及藝術研究單位任教講學,涉足表演、導演、文學、攝影等多學科的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影視藝術界培養了大批知名專業藝術人才和教師。被北京電影學院授予學院榮譽——金燭獎。先后執導、編導了二十余部戲劇影視作品,撰寫學術專著多部。運用“思維藝術化”理論進行積極大膽的藝術教學與科研探索,創造的“無劇本排戲法”和“奇思妙想”教學法,為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教育體系起到了推動作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