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荊三林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85594
- 條形碼:9787534885594 ; 978-7-5348-855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荊三林文集 本書特色
荊三林一生筆耕不輟,出版著作10余部,發表論文300余篇。主要著作有《史前中國》《西北民族研究》《博物館學大綱》《近代中國經營邊疆史》《中國石窟雕刻藝術史》《考古學通論》《中國生產工具發展史》等。他在考古學及古人類學、博物館學、中國生產工具史及科技史、旅游學、河南地方史及歷史文化遺產等學術領域,都提出有富有創建的精湛見解。 該書系其論文合集。
荊三林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著作有《安特生彩陶分布說之矛盾》、《史前中國》、《中國石窟雕刻藝術史》、《考古學通論》、《中國生產工具發展史》、《博物館學大綱》等, 該書稿系其論文合集。荊三林教授為中國生產工具史學科奠基人、著名考古學、博物館學、歷史學、生產工具史學家, 去世前任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他一生著述400余篇。
荊三林文集 目錄
**篇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
從秦王寨出土著色陶器上對安特生及阿恩之質疑
河南古人類遺址之新發現
考古學知識講座——三十二年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考古學知識講座——考古學之意義
敖倉故址考
中國歷代對古跡古物之研究與保存
安特生彩陶分布說之矛盾
邙山陵地帶之歷史價值
東北古代民族體質人類學的比較研究
長春近郊伊通河流域史前文化遺跡調查報告
濟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
關于濟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的補充意見
神通寺史跡初步調查記略
神通寺龍虎塔的造型與年代
對“在長春伊通河畔田野考古調查”一些問題的商榷
漢紀信冢及其有關歷史物質遺存
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伎樂浮雕初步調查研究
滎陽故城址沿革考(附論冶鐵遺址的年代問題)
論冶鑄遺址的年代
鄭州故城址時代問題商榷
再論鄭州故城址的年代——答楊育彬同志
關于“裴李崗文化”問題
敖倉故址再考
試論殷商源流
浮戲山長城遺跡——魏乎?鄭韓乎?
還我鄭國長城——壬子2358年祭代《滎陽鄭氏》序
《明太祖實錄》徐達所收浮戲山諸寨遺址考
民俗博物館在現代中國之重要性
地方博物館之目的與組織
科學博物館之功用及其組織——對政府的一個建議
浮戲山古城堡群的發現及建立“中國軍事建筑工程歷史博物館”倡議書(草案)
第二篇 科技史研究
十一—十九世紀中國在牽引鉤上的發明創造與農機的改進
孔子思想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國古代農具史分期初探
中國古代的覆種工具
博愛耕織圖石刻剖析
中國生產工具發展史導論
清人陳玉瑾《農具記》淺識
第三篇 歷史研究
《易經》時代中國社會情況之討論——批評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王伯平的《易經時代中國社會之結構》
中國古代社會中心是女系乎?男系乎?
中華民族之史的結構
改造中國民族性應以改造風氣為中心論——與張君俊論中國南北之民族性并論中國民族之改造問題
“易”之名義及其源流
《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園莊地畝幢》所表現的晚唐寺院經濟
滎澤水利工程與鄭州地區古代人文地理發展的歷史關系
鑒別古錢中的幾個問題
第四篇 旅游與文化遺產類
從秦王寨出土著色陶器上對安特生及阿恩之質疑
河南古人類遺址之新發現
考古學知識講座——三十二年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考古學知識講座——考古學之意義
敖倉故址考
中國歷代對古跡古物之研究與保存
安特生彩陶分布說之矛盾
邙山陵地帶之歷史價值
東北古代民族體質人類學的比較研究
長春近郊伊通河流域史前文化遺跡調查報告
濟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
關于濟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的補充意見
神通寺史跡初步調查記略
神通寺龍虎塔的造型與年代
對“在長春伊通河畔田野考古調查”一些問題的商榷
漢紀信冢及其有關歷史物質遺存
河南鞏縣石窟寺北魏伎樂浮雕初步調查研究
滎陽故城址沿革考(附論冶鐵遺址的年代問題)
論冶鑄遺址的年代
鄭州故城址時代問題商榷
再論鄭州故城址的年代——答楊育彬同志
關于“裴李崗文化”問題
敖倉故址再考
試論殷商源流
浮戲山長城遺跡——魏乎?鄭韓乎?
還我鄭國長城——壬子2358年祭代《滎陽鄭氏》序
《明太祖實錄》徐達所收浮戲山諸寨遺址考
民俗博物館在現代中國之重要性
地方博物館之目的與組織
科學博物館之功用及其組織——對政府的一個建議
浮戲山古城堡群的發現及建立“中國軍事建筑工程歷史博物館”倡議書(草案)
第二篇 科技史研究
十一—十九世紀中國在牽引鉤上的發明創造與農機的改進
孔子思想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國古代農具史分期初探
中國古代的覆種工具
博愛耕織圖石刻剖析
中國生產工具發展史導論
清人陳玉瑾《農具記》淺識
第三篇 歷史研究
《易經》時代中國社會情況之討論——批評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王伯平的《易經時代中國社會之結構》
中國古代社會中心是女系乎?男系乎?
中華民族之史的結構
改造中國民族性應以改造風氣為中心論——與張君俊論中國南北之民族性并論中國民族之改造問題
“易”之名義及其源流
《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園莊地畝幢》所表現的晚唐寺院經濟
滎澤水利工程與鄭州地區古代人文地理發展的歷史關系
鑒別古錢中的幾個問題
第四篇 旅游與文化遺產類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