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1508
- 條形碼:9787520351508 ; 978-7-5203-515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 內容簡介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以工業革命為主要線索,從一臺英文打字機的出現開始,到現在轟轟烈烈的漢字設計運動,它論證了打印機的出現對漢字電腦化的啟示,以及字體技術對漢字字體設計的影響,同時跳脫了單純技術史的范疇,宏觀、整體地梳理了社會、文化與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探索了技術變革為漢字字體設計方法、理念及審美等方面帶來的重要影響。應該說,該書的研究視角獨特,為漢字字體設計研究提供了一條看似冷僻,但切中要害的線索;研究過程也不易,需要從很多專業性極強的計算機類、機械史類、IT類等零散的資料進行整理。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 目錄
**章 技術與人文的融構——中文數字字體設計研究的基點
**節 技術與人文的關系概述
第二節 中文數字字體設計中的技術與人文“積淀”
第二章 中文數字字體的歷史積淀(1959-1974年)
**節 影響字體排印進程的技術沿革
第二節 中文印刷技術革新的推進
第三節 中文數字字體的原始母型
第四節 印刷字體設計審美范式的時代表征
第三章 中文數字字體的初步形成(1975-1990年)
**節 我國出版印刷業全新圖景的開啟
第二節 技術變革下中文字庫與特殊樣式的產生
第三節 技術轉型下字體設計美學現代性的構建與審美危機
第四章 西文數字字體的啟示——Adobe技術主導下的西文數字字體的新世代(1985-1990年)
**節 改變字體設計與傳播的核心技術的發展
第二節 推進西文數字字體設計發展的要素
第三節 Adobe技術主導下的數字字體實踐
第四節 西方數字字體技術與美學觀念的互動
第五章 中文數字字體的融匯發展(1991-2000年)
**節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東西字體技術的匯流
第二節 技術性與藝術性的雙重探索——中文字庫的產業化、專業化發展
第三節 大眾文化的興起對數字字體設計的影響
第六章 中文數字字體的成熟與未來建構(2001年至今)
**節 數字媒體技術下中文數字字體“屏”面空間的全新探索
第二節 屏幕媒介對中文數字字體設計的影響
第三節 技術與人文的融構——開放性的建構與傳統意識的回歸
總結
參考文獻
后記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 節選
第二,這種融合來源于技術本體認識的進化。在機器出現之前的手工工具時代,技術屬物的特征非常明顯,工具的使用完全依賴人的全程操作去完成,與這種工具關聯的操作活動構成了復雜的技藝、技巧,這種技術包括了使用工具的硬件部分,也包括了操作技術延伸的軟件部分——技藝,這可以說是“技術的早期形態”①。這種技術與藝術之美渾然一體,完全不同于“現代技術出現后使人操作活動變得單一化、重復化和機械化的特點”②。而機器的出現被一些學者視為技術發展史上的斷裂,機器從技術上摒棄了人文性并設定了新的世界觀。馬爾庫塞曾這樣評價道:“現代技術世界以數量化的唯物主義、工具理性標尺來衡量一切,使得現代世界被物化,現代人日漸失去其豐富的自然本性,成為機械化的‘單面人’。”③而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以往的情況,信息技術的出現愈加以人的需求為向度,技術屬人的一面占據上風,趨向了人性化、藝術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擺脫了機器的束縛,人在非物質的空間中得到了*大化的自由,并成為人和機器共同的中心。另外,當代技術的特征還表現在它使物質意識二元區分趨于模糊,如越來越多的信息形式可以被數字化、符號化,甚至被計算,從而人工的和自然的、物質的和心智的現象之間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和絕對;虛擬技術還將實在與非實在作為認識和感覺的對象,使兩者趨于界限的模糊等。可以說,信息技術的發展瓦解了傳統技術所造成的二元對立,從而使技術的人文屬性得以彰顯,在此意義上,技術與人文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第三,技術社會構建和文化傳播論的傳播和普及。技術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技術從其產生之時起就是一種以社會形式存在的物質手段,其實質是“在社會的整合與調適下,使技術成為社會相融技術的過程,或者說是新技術、新發明向社會滲透并融合于社會的過程”①。在此過程中,一切社會活動及其他各個層面無一例外地被技術所同化,這就構成了技術社會的基本形態。另外,技術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活動,與人文活動一樣,需要精神、境界、意志、激情等形式作用于技術研究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巨大動力。技術還常常與靈感、直覺和想象聯系在一起,直接參與意識創作活動。技術傳播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在廣義的文化層面產生傳播效應及意義擴散。所以技術的文化傳播是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文化生活當中,成為決定文化性質和形態的因素,同時技術文化也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文化是技術性的,而社會的技術是文化性的,甚至,技術成為一個社會文化形態的內核,成為該文化樣式的決定性因素。”② 第四,這種融合還來源于技術價值取向的人文因素的回歸。在技術價值取向的討論中,曾一度把效用視為技術的內在價值核心,在追求效益*大化的過程中以犧牲人性需求為代價,因此,顯示出非人文或非人性的特征。這種認為技術不涉及人的價值取向,無是非善惡的價值中立論越發受到質疑,正如赫伯特·馬爾庫塞指出的那樣:“不能把技術本身同它的用處孤立開來;技術的社會是一個統治體系,它已在技術的概念和構造中起作用。”⑧在這種對技術價值的反思和追問中,技術價值的相對獨立性得以凸顯,并引導了人們對于技術人文價值的思考,利益不再是技術價值的唯一向度,技術負荷著人們的目的和意愿,無不包含著人們的意志和追求,是人生存意義的張揚。誠如埃呂爾所言:“技術的特點在于它拒絕溫情的道德判斷。技術絕不接受在道德和非道德運用之間的區分。相反,它旨在創造一種完全孤立的技術道德。”③ ……
中文數字字體演化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吳軼博,設計學博士,教授,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多年來從事設計教學、設計實踐工作,專業獲獎百余項,曾主持參與國慶60周年、70周年吉林省彩車、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吉祥物設計、第六屆亞洲冬運會、上海世博會吉林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國家藝術基金視覺形象設計等大型項目設計。2013年開始致力于信息時代下中文數字字體的設計與研究,發起了《技術與人文的融構——中文數字字體設計、應用與嬗遞研究》課題研究,Adobe全球字庫“思源宋體”設計師之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