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家智庫報告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4554
- 條形碼:9787520354554 ; 978-7-5203-545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智庫報告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內容簡介
非洲華僑華人是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報告共分七章:章在考察非洲華僑華人移民史的基礎上,論證了“非洲首批華人說”;第二章分析非洲華僑華人的數量與類別,并預測了該群體的數量變化趨勢;第三章和第四章闡釋了非洲華僑華人形象演變及其產生原因,呈現出多面向的華僑華人形象;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對南非和津巴布韋進行案例分析,展示出當地華人協會和個體鮮活的生活體驗;第七章提出改善非洲華僑華人形象的建議。本報告認為,從中非交往源頭至今,非洲華僑華人是中非交往重要的橋梁,他們積極融入非洲社會,為非洲大陸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在非華僑華人也面臨著融入困境與形象挑戰。在中非合作的新時代,中國政府、媒體、智庫、學術機構、非洲華僑華人協會、非洲華僑華人個體等各方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以改變非洲民眾對中國人形象的刻板成見,更好地傳遞中國國家形象和精神文化,進而提升中國在非洲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為促進中非民心相通做出更大貢獻。
國家智庫報告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目錄
(一)早期的兩類非洲華僑
(二)非洲首批華人說
二 非洲華僑華人數量與分類
(一)非洲華僑華人分類
(二)難以獲取準確數據的原因
(三)2019年非洲華僑華人的數量
(四)非洲華僑華人數量變化趨勢
三 非洲華僑華人形象及其演變
(一)非洲華僑華人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對非洲華僑華人形象的不同看法
(三)非洲華僑華人的正面形象
(四)非洲華僑華人的負面形象
四 非洲華僑華人形象產生原因
(一)非洲華僑華人正面形象產生的原因
(二)非洲華人華僑負面形象產生的原因
五 南非華僑華人案例研究
(一)南非的三類華人群體
(二)南非境內的華人協會
(三)不同協會在個體華人移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四)結論
六 津巴布韋華僑華人案例研究
(一)津巴布韋華僑華人概況
(二)津巴布韋華僑華人的形象
(三)津巴布韋華僑華人負面形象產生的原因
(四)津巴布韋華僑華人改善自身形象的措施
七 改善非洲華僑華人形象建議
參考文獻
國家智庫報告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節選
《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關于南非華人的歷史研究表明,**批華人群體于19世紀70年代末來到南非,他們在南非出生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后裔也被稱作當地華人或南非籍華人。在本報告中,“南非華裔”和“南非籍華人”這兩個措辭我們會交替使用。由于來自廣州的華人與來自梅縣的群體之間存在差異,這兩個主要華人群體定居在不同的地區:前者主要定居在德蘭士瓦省,而后者主要定居在沿海城市。1904-1910年,6萬多名契約礦工從中國北方被帶到這里,而且后來全部被遣返回國(雖然有些人推測,其中有一小部分人成功留在了南非)。早期大部分華人來南非都是為了淘金。然而由于當時的反華情緒和種族歧視比較嚴重,這些人留在南非也得不到采礦合同,所以他們大部分轉而自己開店或做生意,而且他們的生意也僅限于開普通商鋪、飯店、洗衣店、屠宰場、茶館、賭場以及裁縫店。 很多華人曾打算回國,但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心情(即沒賺到錢衣錦還鄉)以及社會政治大事往往阻礙了他們的計劃。在種族隔離期間,華人群體不但被貼上“亞洲人”和“有色人種”的標簽,而且還受到非歐洲人(即黑人)一般的政策欺壓。好在經過不斷協商,他們因為人數少、在南非定居時間長、白人普遍接受程度高、生活水平高以及安分守己的特點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認可,并且所受待遇不斷提高,但是他們的官方地位并沒有改善。南非華人會說流利的粵語、英語和南非荷蘭語,但是不會說普通話。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中國臺灣人受種族隔離政府實行的工業發展政策吸引而來到南非,這些臺灣投資者大部分定居在毗鄰以前黑人家園的農村地區,并且建立了勞動密集型工廠,有紡織廠、服裝廠、家具廠以及農產品加工廠。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南非加大對臺灣商人的經濟刺激力度,比如報銷安置費用、連續七年的工資補貼、連續十年的商業租金補貼、提供住房貸款、去往城市的廉價商品運輸成本以及有利的匯率,越來越多的人從臺灣移民到南非。很多人在那之后成了永久居民。20世紀90年代早期,南非的中國臺灣移民人數接近3萬人,是南非華裔的3倍。與南非華裔不同的是,他們不在種族分類隔離之列,而且與日本人一道被視為是“榮譽白人”。這一問題,以及語言、人數、財富和勞資做法方面的差距、對參與南非政治的不同看法,還有所謂臺灣移民要接管一些南非華人協會的陰謀論,使得臺灣移民和南非華裔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張。 ……
國家智庫報告非洲華僑華人報告 作者簡介
李新烽,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西亞非洲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西亞非洲》雜志主編。出版《非洲踏尋鄭和路》(中、英文版)、《鄭和與非洲》等著作,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余篇。曾是人民日報社駐南非首席記者,足跡遍布非洲大陸。其作品獲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六屆和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和2016年優秀對策信息一等獎、外交部2013年和2016年中非聯合交流計劃研究課題優秀獎等十余種獎項。 格雷戈里·休斯頓(Gregory Houston),南非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HSRC)首席研究專家。先后獲南非金山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和納塔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南非民主教育基金(SADET)執行董事和項目協調員,參與編輯該基金出版的六卷本叢書《南非民主之路》,出版獨著《南非民族解放斗爭:聯合民主陣線的案例研究》,合著《南非民主治理中的公眾參與》《解放之聲:克里斯·哈尼》《自由的另一面:南非解放斗爭中的希望與失去》。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