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單讀:法國文學特輯:23:破碎之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4331
- 條形碼:9787532174331 ; 978-7-5321-7433-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單讀:法國文學特輯:23:破碎之家 本書特色
《單讀23·破碎之家:法國文學特輯》是《單讀》書系聚焦海外文學的第三次嘗試。伊凡·雅布隆卡、托馬·弗拉奧、帕斯卡·馬努基揚、艾米莉·弗萊什、于貝爾·阿達德,這五位作者的年齡段從40后到90后不等,卻集中呈現出當代法國文學獨特的氣質:緊密關注當下的社會現狀,并將它們納為文學的表達范疇。這些故事大多從家庭生活、代際關系出發,卻讓讀者從這些破碎的裂縫里,窺見無限寬廣的社會圖景。除此之外,隨筆、訪談、詩歌、評論、澳大利亞文學專欄等欄目,又將為讀者帶來更開闊的視野與更多元的視角。2020年,在寬闊的世界,做一個不狹隘的人。
單讀:法國文學特輯:23:破碎之家 內容簡介
★ 《單讀》繼續環游世界文化版圖的旅程,貢獻當代法國文學*作品!秵巫x》首次引入、翻譯法語原作,托馬·弗拉奧、帕斯卡·馬努基揚、艾米莉·弗萊什、于貝爾·阿達德,四位法國當代作家從40后到90后,從不同的視角呈現了一個個與家庭有關的故事,而學者兼作家的伊凡·雅布隆卡則帶來了精彩絕倫的關于虛構與非虛構寫作的論述,解答了新一代寫作者的創作疑惑。 ★ 法國文壇驚人的當下性,描寫出今天世界令人心碎的分裂現實。當文學正在失去對未來社會的想象,當代法國文壇仍然努力圍捕著日益嚴峻的現實。這些故事背后都隱藏著廣闊的社會圖景與困境,從一個個小家庭的裂縫中,我們得以窺見工人階級的衰落與被緬懷、國家權力如何侵入私人生活、恐怖主義將成為本世紀*不可忽視的傷痛,而現代性的困境已經一步步腐蝕人的精神…… ★ 云也退對德語譯者魏育青的訪談、歐寧的烏托邦歷史記述、詩人鄭小瓊的女性打工者書寫、彭劍斌對文學的使命與未來的解讀……都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持續拷問著一個更好的社會、一種更好的文學在今天是如何可能。德國文學與兩德歷史的交織在一場談話中,歐文的烏托邦實驗至今影響著人類對未來的構想,“打工詩人”鄭小瓊道出了工廠與父權對女性的雙重剝削,作者彭劍斌從冷門佳作《梁金山》里辨析文學的未來…… ★ 與澳大利亞大使館合作創立的“澳大利亞文學專欄”,持續更新!《單讀14:澳大利亞文學特輯》曾是《單讀》走向更廣闊的海外文學世界的首次嘗試,現在,《單讀》為這樣的嘗試繼續創造新的空間。 ★ 單向空間品牌出版物《單讀》是智識青年們的摯愛書。2020年,在寬闊的世界,做一個不狹隘的人。這一輯《單讀》繼續發表可讀性與思想性兼具的小說、隨筆與評論,分享作者們的全球觀察和個體經驗。
單讀:法國文學特輯:23:破碎之家 目錄
單讀:法國文學特輯:23:破碎之家 作者簡介
托馬·弗拉奧(Thomas Flahaut),1991年生于蒙貝利亞德(杜布斯),在斯特拉斯堡學習戲劇,后前往位于比爾的瑞士文學院學習寫作,于2015年畢業,現居比爾!秺W斯特瓦爾德》是他的第一本小說,探討了社會關系和工人階級文化的解體。
潘文柱,廣東英德人,畢業于中山大學,出版有譯作《擁抱》《親愛的麗斯》《一 個夏天》等。
帕斯卡·馬努基揚(Pascal Manoukian),法國亞美尼亞裔記者,1975年至1995年期間于大量沖突地帶(黎巴嫩、危地馬拉、前南斯拉夫、伊拉克等)進行報道,長期擔任法國新聞公司CAPA的主任。他還創作小說和散文,小說《回聲》于2016年在布魯塞爾書展上獲得一等獎。
托馬·弗拉奧(Thomas Flahaut),1991年生于蒙貝利亞德(杜布斯),在斯特拉斯堡學習戲劇,后前往位于比爾的瑞士文學院學習寫作,于2015年畢業,現居比爾!秺W斯特瓦爾德》是他的第一本小說,探討了社會關系和工人階級文化的解體。
潘文柱,廣東英德人,畢業于中山大學,出版有譯作《擁抱》《親愛的麗斯》《一 個夏天》等。
帕斯卡·馬努基揚(Pascal Manoukian),法國亞美尼亞裔記者,1975年至1995年期間于大量沖突地帶(黎巴嫩、危地馬拉、前南斯拉夫、伊拉克等)進行報道,長期擔任法國新聞公司CAPA的主任。他還創作小說和散文,小說《回聲》于2016年在布魯塞爾書展上獲得一等獎。
林苑,八零后,廣東潮州人,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法國里爾高等新聞學院碩士,曾任中央電視臺法語頻道主持人。她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自己對文學翻譯的熱愛,之后陸續翻譯出版了多部譯作,包括奧利維埃·羅蘭的《獵獅人》《古拉格氣象學家》,德爾芬娜·德·維岡的《無以阻擋黑夜》《真有其事》,弗朗索瓦茲·薩岡的《你好,憂愁》等。2017年憑借譯作《重返基利貝格斯》獲傅雷翻譯出版獎文學類獎項。
艾米莉·弗萊什(E?milie Fre?che),出生于1976年,已經發表過十幾部作品,積極與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斗爭,她的小說關注身份和融入問題。
范加慧,南京大學法語系文學學士、翻譯碩士,現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20世紀法國戲劇。
于貝爾·阿達德(Hubert Haddad),1947年出生于突尼斯,詩人、劇作家、小說家。他以多種文學形式出版了許多作品,同時他還是創意寫作工作坊的資深老師。
彭倩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語文學學士,法國司湯達大學企業傳播碩士。曾任法國駐華使館影視項目官員,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媒介總監,界面正午運營總監。現任單向空間市場策劃總監,電影節策展人,撰稿人,翻譯。
吳燕南,1988年生,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文學博士在讀。2018年在阿爾勒的中法文學翻譯工作坊中感受到了翻譯不可抗拒的魅力。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編輯、作家。畢業于索邦大學,師從史學家阿蘭·郭邦(Alain Corbin),F任巴黎十三大學歷史系教授,還擔任電子刊物《思想的生命》(La Vie des ide?es)主編及思想團體“思想共和國”(La Re?publique des ide?es)的活動策劃和主持。他曾發表《我未曾有過的祖父母的故事》(2012)和《歷史是一種當代文學》(2014)。最新作品為《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2016),一部嚴謹與創意并重,探索文學、歷史和社科之間邊界的作品。
洪濤,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近代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CMC)社會學博士生在讀,研究方向是社會運動。索邦大學文學院應用外語系助教。兼職翻譯,也參與組織過中國獨立電影節。
歐寧,藝術家、策展人、編輯。2003年在廣州拍攝的紀錄片《三元里》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受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資助拍攝的紀錄片《煤市街》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首映。2005年至2010年創辦和策劃三屆大聲展,2009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雙年展國際設計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創辦和主編共 16期《天南》文學雙月刊,2009年主編的《漫游:建筑體驗與文學想象》和2013年主編的《劉小東在和田與新疆新觀察》在萊比錫獲兩屆“世界最美的書”獎。2010年在安徽黟縣發起鄉村建設項目“碧山計劃”,2016年在山東煙臺發起歷史街區活化項目“廣仁計劃”。2016年至201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筑、規劃與保護研究生學院任教。曾任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Benesse大獎評委(2009),日本橫濱國際影像節評委(2009),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委員會成員(2011),第22屆米蘭非洲拉丁美洲亞洲電影節評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獎評委(2013)。
克里斯托弗·梅里爾(Christopher Merrill),1957年生,美國詩人,記者,翻譯。自 2000年起任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主持。
周嘉寧,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作家,英語文學翻譯。出版有長篇小說《密林中》《荒蕪城》,短篇小說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等。
陳維,1980年出生于浙江,現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藝術創作始于杭州,最初從事聲音藝術創作與表演,而后轉向于影像及裝置。其作品在國內外重要展覽與機構頻繁展出。陳維于 2011 年獲得亞太攝影獎,2015 年英國保誠當代藝術獎提名。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書評人、譯者,開文化專欄,寫相聲劇本,出版有思想傳記類譯作(《加繆和薩特》《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開端》等),《自由與愛之地》系原創作品首次出版。
馬修·胡頓(Matthew Hooton),在溫哥華島長大,后移居英國,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并憑借《德洛姆路》(Deloume Road)榮獲首屆格林和希頓獎(Greene & Heaton Prize)最佳小說獎。他曾在韓國多個城市擔任編輯,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
李鵬程,1983年生于山西,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曾做過報社記者、雜志編輯,現為圖書編輯,業余時間從事翻譯。已出版的翻譯作品有《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白宮往事》《如何參觀美術館》《谷歌時代的柏拉圖》《第一夫人》。
鄭小瓊,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廣東打工。作品發表于《人民文學》《詩刊》《獨立》《活塞》等。有作品譯成德、英、法、日、韓、西班牙語、土耳其語等語種。出版詩集《女工記》《玫瑰莊園》《黃麻嶺》《鄭小瓊詩選》《純種植物》《人行天橋》等十二部。詩歌曾多次獲獎,曾參加柏林詩歌節、鹿特丹國際詩歌節、土耳其亞洲詩歌節、不萊梅詩歌節、法國“詩歌之春”、新加坡國際移民藝術節、臺北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節等國際詩歌節,其詩歌在被多次被國外藝朮家譜成不同形式的音樂、戲劇在美國、德國等國家上演。
沈律君,單讀編輯。
彭劍斌,筆名鱖膛棄,湖南郴州人。著有短篇小說集《我去錢德勒威爾參加舞會》,散文《不檢點與倍纏綿書》。
鄭羽雙,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對于人類社會有著異常強烈的好奇心,偶爾一本正經,慣常插科打諢。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