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選堂書札 本書特色
曾憲通教授與饒宗頤先生過從甚密。1979年11月,中國古文字學術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廣州召開,應邀出席會議的饒宗頤先生自此與曾憲通教授結下深厚的學術情誼。1981年10月至1983年底,曾憲通先生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任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副研究員,與饒宗頤先生合作研究楚地出土文獻,1982年、1985年二人合著之《云夢秦簡日書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楚帛書》三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和香港中華書局陸續出版,1993年北京中華書局推出合編增訂本《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曾憲通教授與饒宗頤先生過從甚密。1979年11月,中國古文字學術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廣州召開,應邀出席會議的饒宗頤先生自此與曾憲通教授結下深厚的學術情誼。1981年10月至1983年底,曾憲通先生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任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副研究員,與饒宗頤先生合作研究楚地出土文獻,1982年、1985年二人合著之《云夢秦簡日書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楚帛書》三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和香港中華書局陸續出版,1993年北京中華書局推出合編增訂本《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三十余年間,二人頻有書信往來。本書所收饒宗頤先生致曾憲通教授的七十三通書簡,始于1980年1月6日,即饒先生參加第二屆古文字學術研討會回到香港之后,*后一封書于2009年10月,之后便逐漸為電話、傳真所代替了。七十三通書札約略又可分為三個時段。*個時段從1980年初至1981年10月,共十三通,內容多關涉兩次古文字學術年會,及之后曾憲通先生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做訪問學者的相關事宜。第二個時段為1984年初至1988年底,即曾憲通教授返穗后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書簡五十二通,大體上圍繞二人聯名發表的三書、《饒宗頤史學論著選》及《明本潮州戲文五種》的纂集和出版事宜,兼及饒宗頤先生與沈建華女士合作編纂《甲骨文通檢》的相關情況(可與近出《饒宗頤甲骨書札》互參)。1989年7月13日,饒宗頤先生在來信中提到“深覺‘老’之已至,……幸記憶與聯想力,猶未衰退。方將平生論文結集刪訂,以后惟從事譯述,以排遣歲月”,自此可視為第三個時段,之后的八通來信也主要討論籌建饒鍔紀念館、增訂《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創辦大型學術集刊《華學》、編纂出版《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等相關工作。字里行間,是濃情渥誼,是細致豁達,是開闊圓融,在在給我們以啟發。
選堂書札 內容簡介
曾憲通教授與饒宗頤教授過從甚密,書信往來頻繁。本書輯錄饒宗頤教授致曾憲通教授信札90余通,內容涉及甲金文與戰國秦漢文字等學術問題的探討。這批珍貴的遺墨,見證了二人三十余年來的學術交往,也展現了那一代學人所秉持的治學精神。
選堂書札 目錄
選堂書札 作者簡介
曾憲通,1935年生,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著名古文字研究專家。與饒宗頤先生合作完成的《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被譽為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深受容庚、商承祚、饒宗頤諸位先生影響,側重從字形入手,聯系詞的意義,闡釋出土文獻的內涵,進而窺探語言、歷史、文化等現象與規律,揭示其中的底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