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興化訪垛: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1299
- 條形碼:9787200151299 ; 978-7-200-15129-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興化訪垛: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本書特色
年度巨獻,農遺力作:探訪興化百姓的壘土成垛對抗茫茫大澤的世代智慧,通過田園牧歌般的描寫,將支撐著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世代相傳。 · 洼中之洼,洪水走廊,遇水先淹、無水先旱,是興化昔日的歷史印記。 · 湖蕩浮島、輕舟穿霧、龍芋飄香、千垛菜花,是興化如今的景象。 · 講述興化百姓如何在對抗洪水的過程中壘土成垛,將茫茫大澤變成世外桃源作為北方人對南方的水鄉澤國總難免有些羨慕,時常幻想著煙雨樓閣、港汊縱橫、小舟穿行的唯美畫面,然而那些過度開發的園林、古鎮已是人群涌動、摩肩接踵,想要體會水鄉文化不如到鄉下。興化是好地方!不必精讀,只需匆匆翻開本書,百余張出自王少岳、朱宜華等知名攝影家的絕美彩照就可以帶給您*為直觀地感受,無論是航拍中興化河網密布、港汊縱橫、水陸交錯的震撼場景,還是朝陽初升、晨霧未散,小舟輕搖穿過一片黃花時的唯美意象,興化都會令您心生感慨——怎么美得如同世外仙境…… 有趣的是興化的自然環境在歷史上并不總是優勢條件——興化所處的地理位置,是被稱為“鍋底洼”的里下河地區中央*低洼的地方,因此歷史上多有遇水先淹、無水先旱的記載。這一點作者在一開篇就點了出來。從而不禁使人誕生疑問,興化百姓如何在對抗洪水的過程中壘土成垛,將茫茫大澤變成世外桃源的呢?作者沒有說教式的解答,而是將答案放在歷史傳說和故事中,放在村落調查中那些不規則的街道中,很學術卻不學究,是這本書的風格,也是“尋找桃花源”整套叢書的風格。 垛田上種什么呢?龍芋飄香、菜花金黃、萬壽菊多彩絢麗,這大概是中國重要農業遺產里*值得一看的農業景觀之一了,如果說哈尼梯田灌水后如調色板一般的色彩變化是壯麗奇幻的,垛田的景觀則很好的融合在水中,融合在晨霧中,融合在漁歌和小船輕搖中…… 作為游覽地,尤其是農業文化遺產游覽地,興化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值得讀著細細品味,從歷史地名的角度,作者解讀了興化的缸顧、三十六訪、七十二垛,五湖八蕩,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三十六、七十二等常常不是確數,如今自然也數不出來、查不翔實,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探索它們背后的傳奇故事,有來自水鄉神話的浪漫,也有戰爭留下的傳說。圍繞著興化水文化衍生的一些廟會、船文化和來自水鄉的吳儂軟語為本書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是本書一大*值得品味的一部分。 興化訪垛這本書,不僅是帶您走進了農業遺產地,而是走進了整個水鄉文化。
興化訪垛: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內容簡介
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昭陽、楚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興化所處的地理位置,是被稱為“鍋底洼”的里下河地區中央*低洼的地方,平均高程僅1.8米,是名副其實的“洼中之洼”。由于興化所處的里下河平原地勢低洼,歷史上多有遇水先淹、無水先旱的記載。面對這樣的生存困境,勤勞勇敢的興化先民在對抗洪水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在沼澤高地之處壘土成垛,并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垛田生產知識和經驗,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與環境高度協調的垛田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2013年5月,“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作為沼澤洼地土地利用模式的典范入選農業部**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當時江蘇唯一入選的項目。2014年4月,“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又順利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作者李明教授曾經多次帶領學生前往興化調研,對興化垛田形成的自然、歷史原因進行考證,對垛田農耕技術進行挖掘,對興化獨特的水鄉文化、飲食文化進行探討,并將調研經過和結果著成本書。
興化訪垛: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目錄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