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美在境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2288
- 條形碼:9787517132288 ; 978-7-5171-322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在境界 內容簡介
本書既是一本美學原理的讀本,同時又是一本研究美學理論的學術著作,有實用和科研的價值。本書共分八章,分別是“美與美學”“美在境界”“宇宙美”“人生美”“藝術美”“美的范疇”“美感”“美育”。該書立論恰當,邏輯嚴謹,結構緊湊,形式靈活,彰顯主題,是一部適合美學、哲學專業師生和愛好者的參考讀物。
美在境界 目錄
一、美與美學 1
(一)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 2
(二)美學史上關于美的討論 / 58
二、美在境界 114
(一)生命作為本體 / 114
(二)境界映照生命 / 122
(三)美是生命的容顏 / 135
三、宇宙美 145
(一)“自然的人化” / 145
(二)生命意味 / 149
(三)生命情調 / 154
(四)自然美的啟示 / 162
四、人生美 170
(一)“人的人化” / 170
(二) 人體美 / 177
(三)心靈美 / 189
(四)人生美的啟示 / 205
五、藝術美 218
(一)藝與道 / 221
(二)藝與美 / 233
(三)藝與境 / 240
(四)藝術美的啟示 / 254
六、美的范疇 268
(一)優美與崇高 / 269
(二)悲劇與喜劇 / 281
七、美感 314
(一)中國古典美學:“滌”“忘”“定” / 315
(二)西方美學:從柏拉圖的“迷狂說”談起 / 328
(三)審美體驗 / 343
八、美育 360
(一)美育與人文關懷 / 360
(二)美育與生命體驗 / 367
(三)美育與人生境界 / 370
主要參考書目 380
后 記 382
美在境界 節選
美的本體是“生命的境界”,生命被詩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產 生美。 美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被體驗和揭示出來的一種“生命的樣式”, 它敞開和照亮了一個充滿生命意味與生命情調的世界,它生成和湛現出來的 就是“生命的容顏”。 所以,美是“生命的容顏”。 (一) 生命作為本體 1.“本體”的維度與向度 “本體”指一切實在的*終本原和本性。世界萬物都是由這個本體產 生和變化而來的,或者說是這個本體的表現形態。關于這種本體的研究就是 本體論。而這種本體是通過人的認識而獲得的,所以,本體論與認識論又有 著密切的關系,西方早在古希臘,一些哲人就認為這個世界的本原和本體 是“火”(赫拉克利特)、“氣”(阿那克西米尼)等,包括畢達哥拉斯 的“數”、德謨克里特的“原子”、柏拉圖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四 因”以及后來斯賓諾莎的“實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都是在本體 論層面上對世界的本原所作出的解釋。中國古代哲人所說的萬物由“金、 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以及老子的“道”、朱熹的“理”等,也屬于 本體論范疇。 然而問題在于,西方古典哲學在探討世界的本原時,無論是把這個本 體看成是客體(客觀的),如火、氣、原子,實體等,還是把它看成是“主 體”(主觀的),如理念、數,或是把它看成是主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統 一,如“絕對精神”(黑格爾)等,這種認知模式都是在主客二分的思維 框架下進行的。即世界的本體不是客觀的,就是主觀的,或者是主客觀統 一的。在這里,客體只作為外在的、冰冷的、與人相對立的實在——“物” 而出場;主體也只作為單一的、純粹的認識主體——“思維”而出場;這 樣,主客觀的統一也就被演繹為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問題是:**,離開了 主體的客體,這客體固然依舊存在,但卻是無意義的。用馬克思的話說: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 是無。”第二,離開了客體的主體,這主體就變成無內容的魂不附體的幽 靈。美國當代哲學家、神學家梯利希說:“沒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沒有自 我的世界是死的。”也就是說,沒有世界萬物,就沒有人;沒有人,世界 萬物也就沒有意義。第三,主客體的統一應被理解為廣義的實踐,而不只被 理解為主體對客體的認知與改造。因為,作為主體的“人”,是一個感性個 體的整體存在,是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整合。這一思想在西方現當代哲學中 得到了深刻而生動的詮釋。 人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不僅只以認識(思維)和改造(物質生產活 動)客體的角色出場,而往往是“靈魂在場”和“生命在場”。也就是說, “人不僅作為有認識、有知的存在物,而且作為有情、有意、有本能、有 下意識等在內的存在物而與世界萬物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是具 體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個感性的、活生生的人“融身”“依 寓”“糾纏”于其中的世界。這就是狄爾泰、胡塞爾、海德格爾所說的“生 活世界”。 同樣,作為客體的“物”,是作為“人的對象世界”而“存在”的, 它是人借以顯示自己的手段和環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人使 這“月”“松”“泉”“石”發生了“關聯”而構成一個統一的“風景”。 物的“表象”變成了“形象”和“意象”,這就是“物”作為“對象世界” 得以“存在”的理由。“物”并非因為有意義才存在,而是因為它作為人的 “對象世界”才有了意義和價值,才是“真實”的“存在”。而作為“人” 與“物”的統一,并非只被理解為狹義的“實踐”,即物質生產活動。應該 被理解為廣義的實踐,即實踐中主體的客體化和客體的主體化。因為“情景 合一”“天人合一”“生活世界”以及“意境”“意象”“情境”“境象” 等均可在“體驗”和“境界”中構成為“人”與“物”統一。所以人與物、 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可以誕生于各種不同的“境界”之中,具有 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而在美學層面的這種“統一”則表現為人與物、主觀與客觀、主體與 客體、人與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體驗”而獲得的統一,是在某種 “境界”中的“體合為一”。它所生成的是一個現實的、真實的、感性的、 活的世界,一個充滿了生命意味與生命情調的世界,一個充滿了意義與價值 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人把明月和 酒杯在一個特定的“場合”中集合起來而生成為一種“意境”,無言以對, 卻有萬種風情。主客體統一的橋梁不僅只是認識和實踐,除此之外,還有人 的體驗、直覺、想象、記憶、向往等。它是一種“靈魂在場”與“生命在 場”的“集合”與“整合”,否則,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將是艱難的,不真 實的,甚至是荒唐的。張世英說得非常形象:“試想兩個人戀愛,如果我就 把你當作認識的對象,一見面,我心里就是想到看看你是個什么樣的人,是 好人?還是壞人?那誰還愿意同你談戀愛呀。”a真實的“情景”應該是: 你作為我的“對象”,把一個真實而生動的“我”給“喚醒”和“揭示”了 出來,我被你“點亮”和“照亮”;因為只有我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 現了一個*好的“我”;是你的“美麗”映照著我的“生動”,是你讓我覺 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可愛、陽光是如此的燦爛、楊柳是如此 的多情…… 所以歌德說:“新的愛情,新的生命。”這才是真實的“生活世 界”,你“生活”于其中、“糾纏”于其中,脫不了干系。同理,如果你看 到一朵花就想到它的藥用價值,看到瀑布就想到它能否用來發電,那么,這 花和瀑布則只是外在于你的“生活世界”的一種認知的對象,它們可以成為 你的“實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一個犧牲品,而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 的一個生動而燦爛的“瞬間”,一個“情景合一”的充滿生命意味與生命情 調的瞬間。 正是人的這種“此在”與人所棲身于其中的這個“生活世界”之間的相 互依賴、相互貫通、相互融合,才構成*為基本的“本體”結構,一個“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真實的本體世界,即生命的本體。這個“本體”世界 具有形而上性質,或稱“生命的形而上學”。天、地、人的“存在”是在這 種“本體”意義上被揭示出來的。可以說,西方古典哲學在“主客二分”的 思維框架下言說著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而現代西方哲學則在人的“生 活世界”中演繹著天、地、人的“存在論”。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本 體”,不是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外在于人的物質世界,而是人融于其中的“生 活世界”。這個“生活世界”不是通過“認識”而被“推理”出來的,而是 通過“體驗”被“揭示”出來的。
美在境界 作者簡介
李勇,男,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1980年入西北政法學院政治理論系哲學專業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講授《美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著有《生命的容顏——審美體驗與人生境界探微》《美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典導讀》(合著)等。曾發表論文《境界與生命》《美學視域中的心靈美》《莊子哲學的生命情調》《生命的沖動與困惑》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