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75178
- 條形碼:9787300275178 ; 978-7-300-2751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 內容簡介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葉瀾教育思想文選》為“葉瀾教育思想文選”第二卷,是葉瀾教授投入大半生時間、創并持續主持至今、交互生成的兩項事業(中國“新基礎教育”研究和“生命·實踐”教育學建設)的階段性生成的節點報告之首次結集出版。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葉瀾教育思想文選》包括四個部分:“世紀之交中國學校變革研究”“跨世紀‘新基礎教育’研究”“當代中國教育學創建研究”“希望在明天”。內容呈現出兩大原創性研究的復雜轉化、理實互生,具有鮮明的過程生成性和獨特的具體綜合性。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 目錄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一
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
課堂教學過程再認識:功夫重在論外
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之三
學校轉型性變革中的評價改革——基于“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評估的探究
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
論教師職業的內在尊嚴與歡樂
在學校改革實踐中造就新型教師——“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啟示與經驗
教育改革要注意“度” 的問題
跨世紀“新基礎教育”研究
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
“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學校改革試驗總方案
“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論綱要
“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總報告——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整體改革的初始構建
“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總報告——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學校“轉型性變革”的理論與實踐
“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總報告——在現實中攜手走出建設新型學校的創業之路
執著堅持之強創造發展之功:“新基礎教育”扎根研究總結
生態區建設:“新基礎教育”研究發展的新形態
“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
新時期“新基礎教育”研究再出發
當代中國教育學創建研究
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建而努力——葉瀾教授訪談錄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關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維審思
當代中國教育學研究“學科立場”的尋問與探究
“生命·實踐”教育學引論(上)——關于以“生命·實踐”作為教育學當代重建基因式內核及其命脈的論述
“生命·實踐”教育學引論(下)——關于以“生命·實踐”作為教育學當代重建基因式內核及其命脈的論述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在回歸與突破中生成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教育精神與智慧
老樹與新枝:“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之學脈追尋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
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以“新基礎教育”研究為例
希望在明天
為中國明日之教育:充實生命鑄就師魂
生而為女,何以成人成業
卓然獨立越而勝己——解何謂“卓越教育”
編后記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 節選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來越逼近學校內部的教學、教育活動。全國范圍內多層面展開的有關素質教育的研討,不少中小學進行著的探索性實踐,是這一走向的具體、生動展現。出現這一走向,不僅是因為近十年來我國已經在宏觀教育體制的改革與法制建設、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及學歷達標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從而為學校內部的教育改革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與更多的可能;也不僅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技術水平提高,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獨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堅持推行,社會、家庭對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根本的是因為21世紀新人的培養,不對學校天天進行著的、千百萬教師的教學實踐做改革,是不可能*終實現的。所以深入進行學校內部教育活動的改革,是已經開展至今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之必然,它關系到中國基礎教育在跨世紀的改革中,能否*終實現一代新人的造就,也關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轉化為現實,顯示其實踐價值。因此,它引起了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廣泛重視。本文把對學校內部教育活動改革的探討集中在課堂教學領域。因為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其中*基本的是必修課的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不少學校增設了選修課和活動課,沖破了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局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課的課堂教學中卻大多還保留著習慣的方式,成了當代學校中的“老房子”――一道*頑強地展現傳統教育思想的風景線。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還十分強調這種傳統保存的必要性,誤認為選修、活動兩類課程是為“素質教育”服務的,而必修課的傳統教學是為保證升學率服務的。在他們眼中,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加強選修課和活動課。由此,人們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實施素質教育降低了升學率怎么辦?似乎素質教育就是只要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多給學生活動時間,不要基礎學科的教育質量。顯然,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占教學總時數比例*高的必修課的課堂數學改革,就不可能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教師和學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時間還是以傳統的方式度過,甚至更被強化,因為“領地”的縮小要通過“強度”的增加來彌補。這樣,就整體而言,教學改革不會有本質意義上的進展,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效應。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討課堂教學改革問題,就具有推進、深化學校內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義。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場攻堅戰,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方式在我國已有近百年歷史。它隨新學校的誕生而逐漸形成,20世紀上半葉主要受日本式的赫爾巴特學說控制,50年代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則以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在實質上與西方傳統教學論是一致的),并通過新老教師的傳習,在實踐中形成了較穩定的傳統模式。粉碎“四人幫”后,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時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凱洛夫的教學理論。近10多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課堂教學有了不少新的組織形式,開始注重學生的主動投入。但大多數的課以及教師的教學觀,在深層次上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一傳統的超常穩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易被教師接受外,還因為它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并提供了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進入規范的教學模式,依樣操作。理論也因此得以廣泛傳播,逐漸轉化成實踐形式,扎根于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總之,已有教學理論傳統之長,深入實踐主根之深,形式硬殼之堅,傳習的可接受性之強,都使今日教學改革面臨著強勁的真實“對手”,它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這幾乎等于要改變教師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其艱巨性不言而喻。第二,攻堅戰之“堅”還來自課堂教學綜合研究之不足,我們已有豐富的有關教學的理論,但大多只是從某一側面或某一層次切入:傳統教學論從教的角度切入,實用主義教學論則從學生立場出發;教育心理學的興趣在心理過程的分析,無論是對“教”還是對“學”;社會學的眼光集中在師生互動、課堂生活、人際關系等的描述上;學科教學法偏重于結合學科內容的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設計;國外學派林立的教學模式的研究,各自強調一個側面,或認知、或策略、或行為控制、或情感、或人際關系、或人格發展。這一切都有助于我們認識課堂教學,但我們依然缺乏對“課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的、師生交互作用著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對課堂教學的理性之具體認識。因此,我們面臨的任務不只是改變實踐,同時,還需要在對已有理論批判性反思基礎上,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通過整合與創造,形成既能揭示課堂教學實質,又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新理論,這同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可以說,在理論上我們已走近“百川匯合”的“入海口”,但還沒有見到浩瀚無邊的“大海”。
變革中生成:葉瀾教育報告集 作者簡介
葉瀾,當代中國知名教育學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創始人和持續領導者。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教育學科組成員和召集人,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聯副主席等學術職務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現為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代表著作有《教育概論》《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新基礎教育”論》《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等。代表論文有《論影響人發展的諸因素及其與發展主體的動態關系》《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學校“轉型性變革”的理論與實踐》《“生命·實踐”教育學引論(上、下)》《“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在回歸與突破中生成》等。上述論著曾獲全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一等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新基礎教育”研究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