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故鄉在何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0158
- 條形碼:9787549630158 ; 978-7-5496-3015-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鄉在何方 本書特色
散文寫什么
關于散文集《故鄉在何方》的
導讀札記
一、寫作、編選、出版《故鄉在何方》的考慮
《故鄉在何方》是約48萬字的散文集(也可稱“散文選”),寫作、編選、出版這本書,作者主要有以下考慮。
1、寫作立意
散文寫什么
關于散文集《故鄉在何方》的
導讀札記
一、寫作、編選、出版《故鄉在何方》的考慮
《故鄉在何方》是約48萬字的散文集(也可稱“散文選”),寫作、編選、出版這本書,作者主要有以下考慮。
1、寫作立意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紀念日。作者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生、成長起來的一名外語翻譯和外事工作者,曾從軍20年,從軍隊轉業到地方后,投入我國信息通信行業改革開放的大潮,親歷了國家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過程,看到祖國和上海的變化、進步。作者對祖國、對人民軍隊、對第二故鄉上海,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寫作者,她感到有義務將自己所經歷和所看到的新時代、新變化寫出來,在2019年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候,把《故鄉在何方》獻給祖國,獻給上海,既是對讀者的一個匯報,也是對上海市作家協會的一個匯報。
2、概要說明
《故鄉在何方》原稿有120多篇文章,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在專家朋友的建議下,作者共選出80余篇文章,做成“三合一”選編的合輯散文集。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近年來寫作并在上海各主流媒體報紙雜志和新媒體上公開發表的。本書目前已完成全部選編、修改、校審工作,出版社即將進入印刷制作階段,新書不久將正式投放市場。
二、簡介《故鄉在何方》的結構及特點
1、作品的整體結構
作者整編了近年來寫作發表的各類文章,大致分為三類:紀實散文,抒情散文,游記散文。(請見全書目錄。)
*類紀實性散文。這部分主要是寫于2017年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和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文章,多是反映時代變化、人物命運的紀實性敘事散文,用真實的故事記錄和描述歷史的變遷及現實的變革。這一類散文,作為《故鄉在何方》的*輯《回望》,以《父親的1949年》一文作為全書*篇。
第二類以抒情文為主的散文、隨筆、議論文。以“故鄉”為主題,抒發對祖國、對上海、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表達對中華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海外文化的認知和感悟;贊美上海這座城市給予作者的文化營養,贊頌人世間親情、愛情、友情的真善美;思考“故鄉”與“鄉愁”的深層含義,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思現實社會的問題。這一類散文,作為《故鄉在何方》的第二輯《麗都》,代表作有“故鄉在何方”等。
第三類以探訪式游記的形式,把視線從“故鄉”延伸至“遠方”,聚焦“上海的國際友好城市”。上海是開放型的海納百川的國際性大都市,上海的文化和文學元素,包括多個方面。由于作者曾經的外事工作經歷和翻譯職業生涯,作者希望在寫作上嘗試“游記 紀實”的散文手法,為讀者帶來親歷“上海國際友好城市”的一些海外見聞,以便讀者能在閱讀的愉悅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這一類散文,作為《故鄉在何方》的第三輯《薰風》,代表作有《舊金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等。
2、作品的主要特點
基于上述作品結構,正如趙麗宏先生為此書作序中所說,作者的寫作涉獵范圍較廣。本書題材廣泛,涵蓋了多個方面,其素材主要來源于作者的生活積累。
讀者讀散文,喜歡讀什么?他們能從散文中得到怎樣的閱讀滿足?是真實的故事?還是感人的佚聞?是優美的詞句?還是新鮮的知識?散文作品題材的“廣”,或許能為不同口味、不同興趣、不同年齡的讀者提供一種閱讀選擇。
散文作品貌似“散”,但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立意和意境,形式上或平實,或淡雅;或暗涌,或濃重……“形散而神不散”,如能給讀者帶來閱讀亮點,能打動讀者內心,能引起讀者共鳴,那么,作者的文章就沒白寫。
散文不像小說,散文文體首先要求作品真實、“非虛構”。散文可能沒有大的、完整的故事情節,缺少緊張離奇的情節虛構。抒情散文也有別于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在寫實方面多是描述一個局部、一個側面、一個片斷。但是,如果能運用好這些不連貫的、片斷式的、散淡的素材,寫出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故事、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生活,相信讀者會感到親切,會覺得更接近他們,會喜歡這種輕松伴隨沉重,閑逸而又深情,散淡卻可回味的作品。
作者希望通過“三合一”這本散文集,為讀者提供真實的紀實故事,提供充滿真善美情感的優美文章,提供具有廣博知識的異域風情視野。概括地說,《故鄉在何方》是作者從個人視角出發,觀察、思考、描述、謳歌新中國的種種變化以及對外部世界認知的一部綜合性散文集。作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作品,這本書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紀實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具有紅色文化、中華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國際文化的一些廣泛要素,這正是它的基本特點和可讀性所在。
簡介《故鄉在何方》的代表作 1、紀實散文的代表作
《故鄉在何方》的*篇《父親的1949年》,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的《檔案春秋》雜志于今年8月發表。《翻譯是這樣煉成的》一文,曾由《新民晚報》以一個整版發表。另有5篇紀實散文已被、或擬將由上海作家協會主辦的網絡文學刊物《上海紀實》采用(個別被該刊收入年度“紀實精品集”出版),這5篇是:《跨越45年的讀書記憶》、《老靜安居住憶事》、《巴西的舅舅》、《我家的鐘點工》、《尋根的孩子》。以上這些文章主要反映時代風貌,集中在*輯《回望》中。
《父親的1949年》,寫的是作者父親在解放戰爭中全程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解放戰役、解放福建戰斗的親身經歷,這位老軍人是戰爭的幸存者。感動人心的是,作者寫了父親那些為了建立新中國而一個接一個地倒在血泊中的戰友,他們犧牲在祖國即將解放的前夕。在上海戰役中,其父親所在團的團長胡文杰犧牲在月浦戰場(他是整個上海戰役中解放軍犧牲人員中級別*的),月浦攻堅戰異常慘烈,作者父親頭部受傷,未下火線……回望戰火硝煙的歲月,作者感念英雄們的奉獻。
在作者的系列“軍旅小記”中,青紗帳、黃河水、映山紅……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青春、歷練、成長。《山歌里的兵哥哥》除了青春頌,還有英雄贊。這組散文有剛、有柔,回望和平時期的軍旅生涯,有讀者稱“生動有趣”。
《翻譯是這樣煉成的》,主要寫作者在改革開放年代,如何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克服困難,歷練成長,記錄了我國新一代外事翻譯工作者的人生甘苦,既有勵志的故事,也有人生的感悟,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老靜安居住憶事》(原題《老靜安居住憶趣》),寫的是作者曾經生活過20多年的靜安區延安中路一帶的生活。通過作者記憶中的一個個真實故事,反映了時代變化和上海的變化,被《上海紀實》選為“精品”紀實作品。
《我家的鐘點工》,是一篇現實主義題材的散文。通過三位不同的新、老上海人鐘點工的故事,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普通勞動者的命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外來工新上海人的生活,從中可看到新、老上海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影子。
《巴西的舅舅》,講述的是海外老華僑的故事。這類反映海外華僑命運的散文故事在本書中還有《尋根的孩子》和《橫濱:藏著華人鄉愁的地方》。作者通過不同的海外華人命運反映時代變遷,呈現中華文化的根脈以及海外華人的“鄉愁”。在濃濃的鄉愁中,《尋根的孩子》一文還帶出了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彭桓武先生年輕時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2、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散文不是詩歌,但它可以有詩歌那樣的情懷和詩一般的意境。“意境”一直是散文的重要文學色彩,尤其在抒情散文中不可或缺。本書作者的抒情散文,有意無意追求那種特定環境的意境,例如《如風,如云,如影隨形》一文,作者寫了年輕時在冬天北方部隊的大操場上觀看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影片中一班長犧牲時手握鋼槍凍成冰雕,音樂響起,全場肅靜,“音樂,如風,響徹在天然的圣殿里;如云,在曠野中自由飄行;如烈焰,燃燒著年輕的心……”。作者又寫了7年后的春天,*次走進上海音樂廳,聆聽交響樂演奏時想起當年在露天操場看電影的情景,“在我心中,神圣的音樂殿堂可以是金碧輝煌的大廳,也可以是繁星璀璨的露天廣場。”這篇散文獲得上海市民節、上海音樂節聯合舉辦的“2017音樂中的真善美”征文三等獎。在《如風,如云,如影隨形》里,是跨越時空的浪漫抒懷,而在《多雨的江南多情的你》、《西山落日紅》里,則是溫情脈脈的的詠嘆。
《四季蘇州河》一文,由“蘇州河秋色”、“蘇州河的冬”、“春到蘇州河”、“蘇州河之夏”4篇組成,描寫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的四季風景及兩岸風光,著墨點在于展示蘇州河流域的變遷及人文情懷。蘇州河的秋,河水的擬人化描寫,其意境在于蘇州河的變化帶給沿岸居民不同的時代感。蘇州河的冬,河面傳來夜航駁船的聲響,夢境中似有水上人家漸行漸遠的生活回憶。蘇州河的春,娓娓道來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借古喻今,引外寓內,通過河畔新建筑的藝術意境,道出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新貌。蘇州河的夏,用熾熱的語句描寫河水奔流、夏日里河面上的龍舟賽,那種你追我趕的氛圍是白晝的熱烈時光,而到了夜晚萬籟寂靜,從河畔高樓飄出裊裊歌聲,則是夏日的另一番意境。家園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就在這有動有靜的日子里讓人回味。
類似以上描寫上海的作品,多發表在上海《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主流媒體上。《四季蘇州河》一文由上海普陀區作協和普陀區圖書館聯合編輯的《印象----蘇州河作家聯盟作品集》一書收入,于今年8月出版,作者參加了上海書展的首發式。
《故鄉在何方》一文,作者把對“故鄉”的認識,對“鄉愁”的感悟,以抒情的語言寫了出來。文中關于父母的故鄉,關于“第二故鄉”上海,關于“心中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的文字,打動過許多讀者。特別是作者父母立下遺囑這段,看哭了不少人。“故鄉的云”感動了作者的許多老戰友、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和素不相識的讀者。“有人說:故鄉是回不去的地方,而遠方是到達不了的地方。現在,我站在上海的高樓上眺望,空中的白云帶我望向遠方——
那些為了祖國獨立和民族解放,曾經轉戰南北的老兵們;
那些早年支援“三線”,上山下鄉的一代人;
那些因為歷史原因,被阻隔在海峽兩岸的同胞們;
那些為了追求夢想,遠渡重洋的海外游子們;
那些為了生計,遠走他鄉的農民工兄弟們;
那些入疆、入藏部隊的軍人,那些軍人的后代們;
那些遠離故土,駐守在祖國天南地北的戰士們……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故鄉的云,飄在哪片天空上?
天上的那片云,心中的那首歌,故鄉,讓思鄉的人兒散發出濃濃的鄉愁。當微風輕輕吹過,故鄉的云,飄在祖國的天空上。
在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那些為了祖國建設,為了國防事業,為了幸福生活,舍離家鄉走向遠方的人們,他們的鄉愁如白云飄浮在藍天上,飄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故鄉在何方?故鄉就在你我的心里,在我們匆匆追尋的前方。”
通過思索和寫作,作者似乎找到了“故鄉在何方”的答案。這段文字被文友轉發,他們認為作者對“故鄉”的深切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境界。用“故鄉在何方”作為這本新書的書名,飽含著深沉廣博的家國情懷。
諸如以上的抒情散文,在報紙雜志和新媒體上發表后,讀者反映較好,新媒體上的點擊率較高,多位編輯反饋:這是因為內容不空洞,文學語言有特色。詩人、散文家趙麗宏老師在為《故鄉在何方》作序中寫道:“她的文字,如蜿蜒的泉水,,緩緩流過起伏的原野,以自己的清澈映射著斑斕天光。”作者的散文語言,追求自然真誠,情到深處會有發自內心的呼喊和冒出動人心弦的“金句”。不少讀者朋友對作者文章的評價是:“行文流水,娓娓道來”,“感情真實、豐沛”,“讀來如品茶,回味無窮”……
3、游記散文的代表作
這部分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寫旅途中的“異域風情”(在第二輯《麗都》的*后部分),另一種是寫“海外見聞”(主要集中在第三輯《薰風》“探訪上海的國際友好城市”系列里)。前者多以散文、隨筆的風格寫作,而后者多以游記 紀實的風格書寫。
*種“異域風情”的文章,在描述域外風情的同時,帶有一些思索、思考和反思。例如《愛琴海的紅白藍》(關注難民問題),《天鵝湖畔,吃冰激凌的男孩》(反思教育問題),《怒放(隅田川的教訓)》(思考環保問題)等。
第二種“海外見聞”的文章,重點在于交代上海與這些海外城市締結友好關系的背景和時間,旨在讓上海市民了解這些知識,同時留下紀實文獻資料。在描述海外的所見所聞過程中,重點介紹這些國際友城的概貌和歷史文化知識,講述作者親歷的或知道的有趣事情,盡可能開闊讀者視野,把上海與世界連接起來。這些文章,例如寫西班牙友城巴塞羅那、日本友城大阪、印度友城孟買、阿聯酋友城迪拜、以色列友城海法市等,分別發表在去年、今年的《上海灘》雜志的“國際友城”欄目。
在《舊金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等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這些城市形成的歷史,著重記述了華人移民在海外艱苦奮斗的生存史。在《哥德堡市:哥德堡號的故事》中,作者講述了瑞典哥德堡港的航海史以及歷史上“老哥德堡號”帆船來往瑞典與中國之間進行貿易往來的故事,介紹了“新哥德堡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來訪中國廣州和上海的故事。
在《海法:古老而創新的城市》、《大倫敦:漫步英倫》、《大阪:大阪城的歷史和故事》等文中,作者介紹了自己曾經參與這些國際友城開展合作交流的經歷。在《圣彼得堡:北方威尼斯》、《薩爾茨堡:探訪音樂之鄉》等文中,又介紹了近年、近期上海與這些國際友城進行文化、經濟、貿易交流合作的一些情況。
在《伊斯坦布爾:走在歐亞大陸接壤處》、《亞歷山大城:面朝地中海的古城》、《孟買:阿拉伯海濱的見聞》中,作者著重介紹了這些國家的古老歷史及這些國際友城的著名文化古跡。在“孟買”一文中,除了介紹印度的古老文明,還客觀描述了孟買的現狀以及當代印度青年的故事。
在《昆士蘭:南半球的旅游勝地》、《巴塞羅那:南歐之花》、《奧斯陸:北歐之星》、《鹿特丹:自行車王國見聞》、《布達佩斯:藍色飄帶多瑙河》、《胡志明市:走近南國之邦》、《迪拜:沙漠中的傳奇》等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城市風格、當地的旅游資源以及親歷的旅途見聞。作者觀察這些友城的環境與人文、過去與現在,寫下觀感和游歷世界各國的新奇喜悅。
以上這些故事和史料、各國現狀以及友城的發展進步信息,有助于我們學習借鑒。進一步了解上海的國際友好城市,有助于我們增進與各國的友好交往。
綜上所述,《回望》,《麗都》,《薰風》,分別側重紀實、散文、游記,共同支撐起《故鄉在何方》的出版立意。相信《故鄉在何方》將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愉悅!歡迎讀者關注此書,衷心感謝各位讀者!
作者容子 及 出版責編
2019年9月26日 于上海
故鄉在何方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輯: 回望、麗都、薰風, 分別側重紀實、散文、游記。**輯“回望”: 通過回望我們曾經走過的人生歲月, 希望能從某個側面反映上海的偉大變化。第二輯“麗都”: 借用上海《聯合時報》副刊名“麗都苑”之詞為輯名, 把她的所思所想獻給故鄉, 獻給海納百川、百舸爭流的大上海。第三輯“薰風”: 向讀者介紹上海的一些國際友好城市。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