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975224
- 條形碼:9787536975224 ; 978-7-5369-752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 內容簡介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是高智50余年臨床經驗的總結,高老擅長治療不孕不育、胚胎停止發育(死胎)、乳腺增生、糖尿病、高血脂癥、脫發病等疾病,治療高脂血癥、高粘血癥、脂肪肝有著療程短、易脂用、無副作用等特點而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本人研制的“降脂沖劑”獲得國家新藥發明專科和國家藥品臨床批準文件。本稿將其臨床有效醫案作了整理總結,可供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 目錄
上篇 學術主張
一、總述
1.注重調脾胃
2.消渴分別論治
二、地黃飲子的臨床應用
三、試述《傷寒論》中的頭痛
四、乳房應屬奇恒之腑的初步探討
1.生理方面
2.病理方面
3.治療方面
4.總結
五、對溫病學三焦辨證的認識
1.三焦學說的淵源
2.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3.三焦學說與傷寒的辨證關系
4.溫病學說為什么要以三焦為辨證綱領
5.三焦學說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6.總結
六、從肝論治消渴的學術思想
中篇 臨床經驗
一、沖、任、督、帶辨虛實
二、《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經典
1.《傷寒論》中的奧秘
2.《傷寒論》寓理于事的總結思想
3.用小柴胡湯的臨床應用驗證《傷寒論》理論
4.突出主證,參以病機
5.根據部位,參以病機
三、治療方法多樣化
1.對五苓散的認知
2.對郁證的理解
3.增加藥對,精于配伍
下篇 經典驗案
一、月經病
1.崩漏
2.閉經
3.痛經(寒凝血瘀證)
4.痛經(寒凝胞宮,熱毒內蘊下焦證)
5.痛經(肝郁氣滯血虛,濕熱下注證)
6.行經不暢
二、帶下病
1.痰濕阻滯證
2.脾氣虛弱證
3.肝膽濕熱證
4.濕熱下注證
5.帶下過少
三、不孕癥
1.免疫性不孕
2.寒凝血瘀型
3.腎陽虛型
2.咳嗽(痰濁蘊肺證)
3.咳嗽(痰熱閉肺證)
4.哮喘(熱哮證)
八、消渴
1.陰虛熱盛證
2.氣陰兩傷證
3.陰陽兩虛證
附篇 師徒對話
一、婦科類
二、不孕不育類
三、內科類
四、用藥類
五、基礎理論類
六、經典類
七、脈論
附錄1 中醫驗方選編
一、內科疾病
二、婦科疾病
三、兒科
四、其他
附錄2 年譜
后記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 節選
《陜西省名老中醫高智經驗集》: 1977年,組織派遣我于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西苑醫院進修1年。西苑醫院乃全國著名中醫醫院,醫、教、研一體,聚集國內諸多著名醫家。我極為珍視此次學習機遇。我自認記憶過人,功底扎實,條文背誦優于其他同學。每逢上級醫師查房,我從不手捧大摞病歷,每位患者之主證、檢查化驗、既往史、常用藥、現用藥皆熟記于心,介紹病情亦層次分明,得到同事及導師的贊同與賞識。進修人員眾多,住宿學習條件差,醫辦便是*好的學習場所。我每日早出晚歸,抓住一切時間,在醫辦讀書學習、研究病案。 西苑醫院采用復式處方,患者一聯,醫師一聯,恰好提供了學習資料。我將每日處方分類整理,尤其跟隨趙錫武老先生待診時,更是加倍用心。老先生的每句話直至今日皆記憶猶新。 趙老對辨證與辨病見解獨特,認為:有病始有證,辨病方能識病,識病然后可以施治。辨證與辨病是二者不可分割之統一體,對于“隨證治之”一語要有深刻認識,“辨證”二字*為重要。《傷寒論》中日桂枝證、日柴胡證,此中包括病位、病因。如:“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此仲景以治法示人辨證而非辨病。雖然《傷寒論》重在辨證,《金匱要略》重在辨病,但均非絕對的,故日二者是不可分割之一體。 《傷寒論》六經標題亦曰“辨病脈證并治”,應予注意。何謂病?何謂證?病者,為本,為體,證者,為末,為象。病不變而證常變,病有定而證無定。故辨證不能離開病之本質。然去年之濕溫為陽證者,今年為陰證。昨日為痢疾發熱者,今日為厥冷。午前無發熱,午后則大熱。夜不食者,翌晨食欲大進。如此同為病之證。千變萬化不可名狀。猶同是人也有男女老幼之別,同是馬也有形色種類之殊,不可謂病不變而證亦不變。是故診病易診證難。診得其證復診得其病,則藥不無效,治無不驗。此所以仲景特標出“病脈癥治”四字。 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一筋一骨皆有一定之“功能”,生理的作用。故一臟一腑、一筋一骨有病,則其臟腑筋骨之機能發生變化而現一定不移之癥狀。故病在胃者現消化系證,在肺者現呼吸系證。而其病影響全身時則其病證亦自有一定之形微。初起之證日原證,及于全身之證日附隨證,兩者統名曰定證(或固有證)。綜觀定證之形態即知為何種疾病,偏重于何方面,而推出如何種治法。 同為胃病而或心窩疼痛,食欲增進或無痛食欲反不振,或嘔吐,或下利,或便秘,或浮腫,或發熱,或頭痛隨癥各異,則或用人參湯,或用柴胡湯,或用理中湯,或用承氣湯,或用瀉心湯,當選用其一。以求對治原證并治附隨證。故每一藥方,必附記主證(自病者言之則為原證)附證(自診者言之則為附隨證)二者以原證與附隨證相對照。 例如,人參湯之主證為心窩部痞硬,胸中痹(上肢部胸部感如有物潛居其間),而附證為嘔吐下利喜唾口液,心窩急痛,小便不利等。故若有心窩痞硬,胸中痹主證之人,同時發現一證或小便不利,或為喜吐口液,則以人參湯治之*宜。 洞觀患者之原證與附隨證,對照而定藥方,是謂方劑與病證兩得其宜。即俗所說對證之藥。若藥不對證,使原證與附隨證相混,發現諸種不定癥狀,則成壞證,故壞證為定證(即固有證或作當然癥狀),壞變不定癥狀之謂。醫者至病人發生壞證不能辨出病證之本體,即不能辨何者為主證,而不免影響治療。 若當發汗者閉塞之,當固斂者宣泄之,當溫者寒之,當清者溫之。其治法全與病勢相反者是日逆治。因逆治所生之癥狀日逆證。逆證之變化*急劇,非急以適當之方劑治之,多不可救藥。 壞證逆證,俱為醫者誤治所得之癥狀。《傷寒論》中有載各種應變之法,即為此。凡因不當之藥劑,或攝生之失當,產生不定之小變證者日假證,假證病態稍安,即為復知其定證。 定證之以正形出現者日正證,以變形出現者日奇證。例如,人參湯之正證,為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心下急痛,胸中痹,或心下痞氣結在胸,嘔吐而其頭痛發熱,全身痛,感寒惡飲水等即為奇證。故診病必精察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病勢之如何。醫者所論各癥與應變之處置及其區分。識別之大略悉如前述,故能識主證者必能預治未發之兼證能斷正證者,必能預防未發之正證。規則正整毫無絲毫之遷就。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