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8935
- 條形碼:9787520348935 ; 978-7-5203-489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褚云俠博士的《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是一部有心得有體會的著作。她接續了現代文學這一領域的研究譜系,貼緊中國當代小說文本,開拓性地闡述了佛教文化怎樣以無意識的形式深入到中國當代小說的主題、敘事結構、時空關系、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話語表述方式,對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傳統文化資源的關系,做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是近年來青年學人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孟繁華(著名學者)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宗教文化的關系研究,多年來一直是學界普遍關注、同時又具有較大研究難度的一個問題。此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里取得了較多令人矚目的成就,褚云俠的博士論文聚焦于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間隱匿但并未消失、在無意識層面不斷深入的關系,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了有效延伸和推進。 ——程光煒(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褚云俠博士的《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是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相當系統、精細地探究了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的內在關系,從深層揭示和梳理出關于當代小說的認識論基礎以及諸多問題,形成了很多具有創造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觀點,顯示了寬廣的視野和出眾的研究能力。 ——張清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為核心,旨在將1949年以來的中國小說文本置于與佛教文化關系的發展脈絡中,考察佛教故事原型、基本觀念、話語表達方式對故事本體的塑形及小說精神內涵的生發;對中國當代小說敘事體例、時間及空間結構的創設意義;對特定意象、意境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生成與開掘等。通過將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放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維度中梳理,突破了前人指證性的研究和作家作品個案研究,深化和拓展了這一尚未充分展開的研究維度。不僅探索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對中國當代小說美學范式的開辟,也進一步思考了有關神圣與世俗、文學的優選性關懷等人類學命題以及中國文學在形而上層面上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目錄
一 選題的研究現狀與理論空間
二 對關鍵詞“佛教文化”的一點說明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章 中國小說與佛教文化關系之歷史考察
**節 傳統中國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
一 古代文學時期:略論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小說萌芽與發展的影響
二 近代文學時期:承前啟后時代的中國小說與佛教文化
三 現代文學時期:現代化轉型之后的中國小說與佛教文化
第二節 革命敘事中的佛教修辭
一 革命的“類出家”模式
二 寺廟空間的轉喻意義
第三節 新時期以來佛教文化在小說中的復歸
一 八十年代初期小說中的佛教意識
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說與佛教文化關系的深化
第二章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佛教主題話語
**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佛經故事原型
一 佛經故事原型在中國當代小說中的轉換
二 佛經故事原型在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敘事功能
第二節 佛教三大核心觀念與中國當代小說的精神內涵
一 “三世因果”觀與中國當代小說中對死亡的超越
一 “緣起性空”觀與中國當代小說中對心靈的救贖意識
三 “眾生平等”觀與中國當代小說中恩怨的解決方式
第三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佛教經文的敘事功能
一 頓現一切相:精神困境的鏡像表達
二 明心見性:直抵真實的達摩“讖語”
第三章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僧尼形象譜系
**節 僧尼形象在中國小說中的演變
一 中國小說中的僧尼形象序列源流
二 中國當代小說對僧尼形象序列的繼承與變遷
第二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僧尼形象的類型與特征
一 出家僧尼:對信仰的守護或瓦解
二 還俗僧尼:佛性在世俗人間的沉與浮
三 亦僧亦俗者:永遠的”在路上
第三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僧尼形象塑造的文化因緣
一 政治意識形態對僧尼形象塑造的影響
二 民間文化對僧尼形象塑造的影響
三 信仰訴求對僧尼形象塑造的影響
第四章 佛教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敘事中的時間與空間
**節 佛教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敘事中的時間觀
一 “輪回”時間觀對線性時間結構的突破
二 “輪回”時間觀對小說敘事結構的啟示:以莫言《生死疲勞》為例
三 “輪回”時間觀對小說敘事整體性的建構:以格非“江南三部曲”為例
第二節 佛教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敘事中的空間
一 “三界”“六道”對中國當代小說空間維度的拓展
一 “藏地”作為中國當代小說敘事空間的精神向度
三 “寺廟”空間在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文化意義
第五章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佛教美學
**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佛教文化意象系統
一 鐘磬、蓮花、鏡子等佛教文化意象的象征意義“西藏”:作為一種新生的獨特地理意象
第二節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佛教語言與意境
二 禪宗“不離文字”“不立文字”語言觀與中國當代小說語言表達方式
三 中國當代小說中“空靈靜遠”與“安閑平淡”的佛教意境
第六章 作為特殊類別的文學創作:中國當代佛教小說
**節 佛教小說發展概況
一 “中國佛教小說”:概念的合法性與文體的特殊性
二 中國佛教小說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中國當代佛教小說的興起
一 浮出地表的中國當代“佛教小說
二 基于《悲憫大地》《學僧》《雙手合十》的文本分析
結語 文學的終極性關懷與和世界對話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索引
致謝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節選
《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說與佛教文化關系的深化 汪曾祺和賈平凹是新時期以來在小說創作中昭示了文學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的重要作家。與只能在禮平和葉文玲的單篇小說中窺見作家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對其資源的汲取所不同的是,汪曾祺和賈平凹在多部小說作品中都顯露了佛教文化對他們影響的痕跡。但是與葉文玲類似,二者也并沒有將小說中的宗教成分上升到信仰的層面,而只是將其作為鄉土民風的一部分,使之成為作家對民族文化挖掘和審視的對象,這與八十年代初力求規避小說的政治意涵,倡導文學回歸到日常生活和民間文化密切相關。 汪曾祺是一位橫跨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作家,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將其放人八十年代的作家序列中加以考察。汪曾祺早在1944年創作的小說《復仇》就以蜂蜜和尚為主要人物形象,雖然在開篇引用了莊子的論斷,但無論從小說的敘事邏輯、場景設置還是語言表達來看,都是一篇深諳佛教文化之韻致的作品。他在八十年代以后發表的在1944年《廟與僧》基礎上改寫的小說《受戒》以及《幽冥鐘》《仁慧》等,皆以出家生活作為小說敘事的主體內容或以出家僧尼作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受戒》作為汪曾祺*久負盛名的小說之一,從一發表就因其對傳統審美觀念構成了巨大挑戰而引發了爭議,隨后又逐漸被定義為是謳歌美好純樸的人情、人性的作品。這篇名為“受戒”的小說實際上是“破戒”之作,小和尚明海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家里人依照風俗傳統送到了寺廟里當和尚,他在受戒之后與小英子之間純潔朦朧、隱而未發的友誼與愛情自然而然卻又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而那些在荸薺庵里修行的和尚們也似乎并不在意所謂清規戒律的存在,他們只是按照世俗人生的形態在寺廟里過著自然純樸的日常生活。《仁慧》中觀音庵的仁慧尼姑也是如此,她并不在意佛教寺廟中嚴苛的戒律與規則,甚至不斷想突破它們的桎梏與限制,但她的一舉一動又都深諳佛教文化之宗旨,無論是作為觀音庵住持的仁慧法師還是作為后來云游四海的行腳僧,仁慧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由舒展、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生活狀態。由此而引發的對汪曾祺與佛教的關系、對清規戒律束縛的排斥和對人性的贊美的討論也隨之展開了。但是在我看來,在汪曾祺詩意雋永的文字背后,并沒有鮮明地諷刺什么或贊頌什么,他更多的是在傳達一種美,一種被歷史長期忽視了的人性與對“和諧”之境的追求。而其大量的小說作品也的確多以寺廟作為敘事的空間結構、以出家僧尼為人物形象、以禪宗任運淡遠的情致為主要基調,因此與其說汪曾祺小說浸潤了佛教思想或反佛教思想倒不如說其實佛教文化是通過空間、結構、意境以及話語方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文學創作的。其實恰恰到了汪曾祺,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與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中佛教文化只處于一個被討論的抽象層次相比,它們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是滲透進小說敘事的肌理的。 而在賈平凹的鄉土文化寫作中,小說對佛教文化的攝取相比汪曾祺顯得更為普遍也更為自覺。佛教思想觀念和元素在賈平凹的小說作品中較為多見,從早期的《朝拜》《煙》《太白山記》到“商州系列”、《天狗》等再到九十年代以后的《浮躁》《廢都》《白夜》等,佛教中的輪回轉世、因緣果報思想以及寺廟、出家僧眾都經常出現在他的小說作品中,這些超乎民間日常生活經驗的神秘的、形而上的元素在賈平凹的小說中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這與他所順承的“志怪”傳統和商州地區的特殊經驗密切相關。而之所以說佛教文化在其小說中表現得更為顯豁和自覺正在于:首先,賈平凹的小說中出現了通篇以敘事方式闡釋佛教義理的作品,如其早期的小說《煙》。它們不再是抽象地、概括地從宗教信仰方面論述佛教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是將一個佛教文化概念或基本觀點的內核包裹在了敘事的外殼之下,由佛教觀念統攝和結構了小說的文本敘事,不是意在講故事,而是借故事闡明佛理使之成為具體宗教觀念的注腳,這顯然與傳統的佛教文學有了類似之處。但這或許也意味著佛教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賈平凹所高度認可的思想資源之一。《煙》通篇所要闡明的是“阿賴耶識”及其所引申出的“三世輪回”的佛教觀念,雖然難免有觀念先行之嫌疑,但在我看來《煙》帶給中國當代文學小說敘事*大的貢獻在于它打開了由“三世”所組成、由眾多因緣而相互聯系起來的縱向空間結構。第二,賈平凹開始借助傳統佛經中的故事原型而對其進行現代轉換,使其在中國當下的文化語境中重新獲得新的敘事功能。他不再像古代文人那樣以小說的形式改寫一個佛經故事,而是將它們的轉喻意義或符號功能植入到一個新的的敘事系統之中,借傳統的佛教文化資源表達現代性的主題。 ……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之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褚云俠,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臺灣大學及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訪問學者。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青年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及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曾在《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等學術及文學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12批特別資助、第63批面上一等資助。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當代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生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 “莫言與當代文學的變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小說海外傳播的地理特征與策略效果研究”等。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