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4067
- 條形碼:9787520344067 ; 978-7-5203-440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列入2012年度浙江省后期資助項目。“戲劇化”是一個兼涉詩學倡導與寫作策略雙重領域的異質性概念,曾以不同的提法、內涵進入新詩不同階段優秀詩人的詩學或文本實踐當中。本書從文類融合、跨語際實踐雙重視域進行觀照,在考證史實的基礎上辨析中西詩學交匯過程中的借鑒、接受及內化,力求準確地把握新詩史上各種“戲劇化”話語的指涉內涵及信息價值。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內容簡介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整體探討新詩發展中的“戲劇化”論說及詩藝效應。在考察跨語際影響和耙梳史料的基礎上,從類似“小說詩化”等文類融合層面觀照新詩發展中幾個集中階段的“戲劇化”詩學話語和詩人文本策略,厘清新月詩派、九葉詩派和20世紀90年代詩歌“戲劇化”的內涵形態、異域影響和詩學機制等方面的縱向關聯或異同,并在保留性地提出“戲劇化”非詩歌本體追求的前提下,層析出“戲劇化主體”“沖突性詩思”“戲劇化場景”三種“化戲劇”詩藝內涵,以優秀詩人的代表性文本為依據,闡釋新詩“戲劇化”寫作在間離或延展主體意識、凝聚矛盾性情思體驗、激活日常語言三個層面的詩性效度。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目錄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現狀
三 問題邏輯
四 章節觀點
**章 跨語際實踐:中西詩學交匯中的“戲劇化”論說
**節 新詩“戲劇化”論說的中西視域
一 古代詩歌中的戲劇化因子
二 新詩中自覺建構的“戲劇化”論說
三 現代跨語際實踐的結果
第二節 近現代本源語中的“戲劇化”詩學
一 “戲劇”與“抒情”話語的此消彼長
二 從“非自我中心”到“戲劇化聲音
三 包含”沖突“”綜合“取向的審美原則
第三節 借鑒、誤讀和內化:“戲劇化”詩學的“理論旅行”
一 抑制感傷之風的“戲劇化”借鑒
二 戲劇主義的訴求:綜合矛盾經驗
三 適用性考量:信息接受中的放大與誤讀
四 異域理論的本土化
第二章 新詩戲劇化寫作的歷時考察
**節 “體式”建設意識下的戲劇化嘗試
一 吸收一切可能:新詩體式建設意識的成形
二 結緣于維多利亞“戲劇化”詩歌
三 對稱于表達的需要:新月詩人的“戲劇化”實踐
第二節 現代化訴求下的戲劇化寫作
一 在場的誘引:英美現代主義詩歌的“戲劇性”
二 從意境化到沖突化:九葉詩人的現代審美轉向
三 事件化抒情和機智修辭
第三節 知識型構變化中的戲劇化詩藝
一 跨文體寫作大潮中的戲劇化“綜合
一 “介入”寫作的有效性考量
三 和戲劇化交叉的“敘事性
第三章 自我的隱遁或拓展:戲劇化角色的言說方式
**節 戲劇化角色與戲劇化聲音
一 不是詩人本人的聲音——戲劇性獨白、對白與旁白(引文)
二 自我的間離、隱藏與豐富
三 并未放逐的抒情
第二節 他即”我“:自我意識的”面具“化呈現
一 自我情感、意識的”面具
二 民間、神秘“面具”的特殊效應
三 “面具”言說人類普遍處境
第三節 “我”非我:突人他者的別一種意識世界
一 戲劇化口吻:“發明”他者的經驗和意識
二 探幽虛擬角色“靈”的顫動
三 角色言說對修辭、語吻的豐富
……
第四章 異質沖突經驗或戲劇性修辭
第五章 形式即意味:推動詩思和語言生成的戲劇化場景
結語 價值及限定
附錄
參考文獻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節選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三 悖論反諷和結構反諷:異質意義的并置 新詩第三種常見的反諷是悖論反諷。嚴格意義上,悖論的機制本來不同于一般的言語反諷。言語反諷是同一能指字面意義和內在意義的對立,悖論反諷則來自矛盾修辭,是將兩個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因素放在一起,矛盾的兩個方面在字面上同時出現,兩者相互滲透、相互溶入。悖論中的強制性組合能構成語義悖反的兩級,產生對峙的張力。詩歌的悖論反諷又不僅是一種修辭,它更是詩人矛盾的情感取向、審美氣質和思想意識的表現。如波德萊爾詩中便有“污穢的偉大”“崇高的卑鄙”“華美的骷髏”“美妙的折磨”等悖論反諷,表現了他對生活厭惡又沉醉的雙重態度。簡單說來,悖論是“似非而是”,反諷是“口非心是”。但由于悖論雙方并置時互相沖突,*終必然改變了它們的字面意義,因此,悖論也具有反諷的機制。 在根本意義上,悖論是存在論反諷的典型形態。一些現代詩人既擁抱生活,但面對的又是人的矛盾、文明的悖論和存在的荒誕感這一本質真實,因此他們在詩中往往一邊表達欲求、愛慕和贊美,同時又傳達排斥、憎惡和詛咒,雙重態度糾結在一起。在40年代,穆旦的悖論反諷深入到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環境、人性與神性等矛盾對立關系。如“因為就是在你的獎勵下,/他們得到的,是恥辱,滅亡”(《神魔之爭》),以“獎勵”和“恥辱”相互矛盾的詞語質疑了上帝對人的庇護和懲罰的雙重性;又如“所有的人們生活而且幸福/快樂又繁茂,在各樣的罪惡上”(《在曠野上》),“幸福”與“罪惡”的對立并置,宣布了人類原罪的悖論性存在:類似的還有“雖然現在他們是死了,/雖然他們從沒有活過,/卻已留下了不死的記憶”(《鼠穴》),這里在“死”和“活”反復中糾結著詩人對傳統的矛盾認識,一方面傳統沒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卻又在一代代知識分子之間沿襲,這是知識分子的悖論境遇。除了穆旦,袁可嘉在詩學譯介中也逐漸習得了悖論反諷,如《難民》中的“像腳下的土地,你們是必需的多余,/重重的存在只為輕輕的死去”“要拯救你們必先毀滅你們,這是實際政治的傳統秘密”,詞語間都是矛盾關系,把政治和難民的尖銳對立揭示得觸目驚心。 當代詩人西川的悖論詩思更為錯綜復雜,內蘊豐富,也更具有抽象和形而上意味,并且40年代的言詞悖論逐漸拓展出句群之間的悖論。他的《致敬》一詩,句群當中充滿了前后之間的對立沖突。如開頭寫牲口的一段:“用什么樣的勸說,什么樣的許諾,什么樣的賄賂,什么樣的威脅,才能使它們安靜!而它們是安靜的。”這里包含一個隱喻性的悖論:牲口沒有靈魂的需求,它們的聒噪是任何方式都無法平伏的,因而詩人祈問“許諾”“威脅”給它們注入靈魂,“使它們安靜”,這是存在論反諷感;但詩人還不止于此,隨后突然追加“它們是安靜的”,直接否定了前面所有的預設,造成了反諷意義上的悖論,由此也進一步推進了沖突。在這些悖論當中,西川傳達了自己對現實經驗矛盾的體驗,并以戲謔的方式進行了思維悖論的游戲。 蕭開愚追求語言的開放性和生成性,“開啟形式的柵欄、釋放語義的光線”,讓新的語言在經驗和夢幻鍛造中生成,在詞語關系中生成,其中悖論關系組合就是他的拿手技藝。如21世紀以來的長詩《內地研究》,把當代發展中國的嚴峻生態用各種悖論修辭表達出來,語詞的緊張變成了現實的緊張。“我們煮干河流和湖泊,使英雄無水滸”,公約詞語被掐斷關系,隱喻了人類扼斷自己脖子的愚蠢;“從先進一邊看,是反省的和尚拖著后腿”,先進與后腿的并置,嘲笑我們天天念叨的“先進”永遠不會反省自身的盲動;“我們逐路而居,遷就道路而不使道路遷就我們”,把人造路的本末倒置揭示了出來,*終,人陷在“我們給出路捆在道路”的爛局當中。 歐陽江河的悖論修辭*有個性,他習慣用抽象語詞構置智者的詭辯式悖論,將所指、經驗拆卸再組裝,生出新的感性詩意,同時又切中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和個人存在困境,如“從思想的原材料/取出字和肉身,/百煉之后,鋼鐵變得裊娜。/黃金和廢棄物一起飛翔……收藏家買鳥,因為自己成不了鳥兒。/藝術家造鳥,因為鳥即非鳥”(《鳳凰》),以悖論語詞寫出了人難以飛翔、難獲自由的沉重現實。 ……
新詩戲劇化論說兼詩藝研究 作者簡介
胡蘇珍,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浙江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者,在《文藝爭鳴》《浙江學刊》等學術期刊發表文章20篇,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先后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各1項。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