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民教育家車向忱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09228
- 條形碼:9787203109228 ; 978-7-203-1092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民教育家車向忱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序, 向讀者呈現出車向忱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從少年時的憂國憂民、立志改造社會, 到辦平民教育、反對日本侵略, 再到辦抗大式學校、建設民主昌盛新東北, 作者徐徐道來, 真實再現車向忱先生的教育生涯。
人民教育家車向忱 目錄
**節 刻苦勤學
第二節 一顆爭當英雄的童心
第三節 “謹懷饑溺”
第二章 立志改造社會
**節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第二節 《打破迷信》一書的問世
第三節 一次破除迷信的宣傳
第四節 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學校
第三章 興辦平民教育
**節 為創辦平民學校而奔走
第二節 掀起拒日臨江設領斗爭
第三節 組織奉天學生平民服務團
第四節 建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
第五節 顯著的成績與潛在的危機
第四章 反對日本侵略
**節 成立遼寧國民常識促進會
第二節 “我們決不放棄工作”
第三節 拒毒禁煙,焚燒鴉片
第四節 破壞日本軍事侵略的部署
第五節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六節 別了,故鄉
第五章 抗日復土斗爭
**節 組織學生軍,成立“救國會”
第二節 出關聯絡義勇軍
第三節 慰問李杜、馬占山將軍
第四節 大同療養院與敵后抗日活動
第五節 慰勞長城、張北抗戰將士
第六節 第三次潛回東北
第七節 開始新的斗爭
第六章 西安事變前后
**節 “不該與北上抗日的紅軍作戰”
第二節 兩塊錢辦起的東北競存小學
第三節 抗日救亡戰線上的一支勁旅
第四節 主持東北民眾救亡會
第五節 掀起援綏抗戰的高潮
第六節 西安事變旗幟上的碧血
第七節 “打回老家去,有希望了”
第八節 周恩來副主席到來之后
第九節 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
第十節 在風云突變的日子里
第七章 在斗爭中求生存
**節 堅持在西安辦學
第二節 東北競存中學誕生了
第三節 同國民黨特務的破壞作斗爭
第四節 被捕入獄
第五節 “把東北競存的旗幟舉得更高”
第六節 參觀安吳堡和七賢莊
第七節 東北競存農業中學的建立
第八節 “投八路去,我贊成”
第九節 在共產黨的支持下,把學校辦得更好
第十節 準備遷校鳳翔縣
第八章 辦“抗大”式的學校
**節 居住在破廟,飲食在露天
第二節 團結、創造、耐苦、奮斗
第三節 學習紡紗、縫紉生產
第四節 開荒種地與競存造紙工廠
第五節 “我聽共產黨的”
第六節 做好進山打游擊的準備
第九章 堅持就是勝利
**節 感謝共產黨的關懷、支持
第二節 齊心共建“眾志齋”
第三節 搜捕與反搜捕的殊死斗爭
第四節 同舟共濟渡難關
第五節 支持師生走革命道路
第六節 再一次的重慶之行
第七節 敵特陰謀敗露與大搜捕
第八節 “要把學校維持下去”
第九節 籌建東北競存職業高中
第十節 “組織上會幫忙的”
第十章 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節 “去陜北,上延安”
第二節 巧渡封鎖線,進入解放區
第三節 “啊!延安”
第四節 幸福難忘的會見
第五節 “這種新教育制度是真理”
第六節 乘飛機,回東北
第十一章 建設民主昌盛的新東北
**節 回到久別的家鄉
第二節 為和平民主而斗爭
第三節 建設人民的樂土
第四節 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民主教育
第五節 充實提高,培養各方面人才
第六節 勤工儉學,自力更生
第七節 清貧、溫暖的家庭
第八節 推動全東北的教育建設
第九節 創辦東北實驗學校
第十節 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
第十一節 “健康**”,全面發展
第十二節 要團結更多的同志
第十三節 怎樣教育新的一代
第十四節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作風
第十五節 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車向忱重要年表
人民教育家車向忱 節選
《人民教育家車向忱》: **節 刻苦勤學 在我國遼寧省遼河平原西部,有一片群山環抱,荒草遍野的肥沃土地。清代中期,由于連年的水旱災害,從關內逃難來了許多農民。他們在這里墾荒造田,伐木造屋,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園。相傳,*早僅有八戶人家,人們叫它八戶門,后來,轉音為法庫門。直到民國初年,法庫門發展成具有三萬多戶的法庫縣。1898年5月7日,車向忱(原名車慶和)就誕生在法庫縣一個名叫顧家房身的小村子里。 車向忱的曾祖父兄弟三人,是從山東挑著八股繩,攜老帶少,來這里逃荒闖關東的。他們依靠自己的勞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了莊稼,養活著全家的男女老少。父親車文笏是位讀書人,為人誠懇、耿直,熱心公益事業,辦事慷慨、認真。母親楊氏,性情溫和,非常重視子女的撫養和教育。 幼年的車向忱身體瘦弱,喜獨居,能吃苦,愛勞動。農忙時,經常給家里看地,兼做零活。他上有兄長(名慶升,后來管理家務),下有胞弟(名慶士,后為中醫),還有兩個叔伯弟弟。大家相處得很和睦,都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車向忱從小不愛交游,好獨立思考。鄰居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車家的“二姑娘”。 車向忱9歲時,入本村的私塾讀書。正如各地的私塾一樣,老先生都是從《三字經》開始教起的。**課教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四句。老先生口授一遍后,便是領讀,背誦,學生只好囫圇吞棗,十分緊張、苦惱地學習著。有些同學會背了,可是,車向忱僅僅只能背出前邊兩句,后邊兩句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結果,挨了老先生的板子。 但是,車向忱并不灰心,更不服人,自己仍然默默地努力學習,下決心要趕上別的同學。可是,不知怎的,效果總是不明顯。 有一天,他主動問父親:“爸爸!我背書怎么老不如別的同學呢?” 父親想了一下,輕輕地撫摩著他的頭,非常耐心地解釋說:“學習就好比射箭,并不是每個人射出的箭都能穿透箭靶子的,因為各人的氣力大小不同啊!” 他又繼續問道:“那么,我還能不能趕上別的同學呢?” 父親微笑著,明確地說:“當然可以。《中庸》上說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就是說,別人學一遍會了,自己學一百遍;別人學十遍會了,自己學一千遍。如果真能根據這個道理勤奮地做下去,愚笨的也能聰明了,柔弱的也能堅強了。當然,這就要比別人用更多的精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刻苦學習。《三字經》上說‘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就是講的漢朝朱買臣一面打柴,一面抽空在樹林里讀書;隋朝的李密替人家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騎在牛背上讀書。他們的家庭都很貧困,可是,由于這樣刻苦勤學,后來都成了很有名的人。” 這時,父親又指了指墻上貼著的一副對聯,繼續解釋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就是這個道理。下聯寫的‘否極從今泰必來’是說只要堅持努力下去,自己比較差的地方也會變好的。” 聽過父親的這番講解,他內心高興極了,同時也懂得了為什么父親要把這副對聯貼在屋里。 從此以后,無論白天黑夜,一本薄薄的《三字經》課本,他總是反復地誦讀、臨摹,有時還請父親講解。書角摸薄了,不易掀起,母親便用烙鐵燙化了蠟油,涂在書角上,并將書角熨平。書上的字跡模糊了,不易辨認,自己便用毛筆描寫清楚。晚上,為了計算誦讀的時間,燃起一炷香;熄滅了,再點燃一炷。每每讀書至深夜,直到爐內繚繞的青煙完全消散。經過這樣不斷頑強地刻苦勤學,原來不能背誦的,能夠背誦了;不能背寫的,能夠背寫了。從此,《中庸》上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成了鞭策他發奮努力、刻苦勤學的座右銘。正像他自己后來所說:“這也是啟蒙時代對我影響*大的一種力量。”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