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梁(精裝) 本書特色
《梁》平裝已經上市一年有余,已經加印了四次,得到很多贊美和鼓勵,我自己覺得做精裝版時機已到。因為精裝版印量比較低,我們也本著值得收藏的精神去做《梁》的精裝,這次精裝版本非常典雅,特制深藍色的布面用作封面。手感極好,這份深藍也是我覺得適合這本書的顏色,無法取代。 這次精裝版本會贈送一套“梁思成與已消逝的古建”圖卡(10張),這套圖卡是關于已經消逝的古建,這幾座古建筑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們應該是國之重寶,可惜被拆毀了。每次看到它們的照片有種心痛的感覺,這套圖卡也是紀念。這幾座被拆毀的珍貴古建是:永壽寺雨華宮、廣濟寺三大士殿、正定縣陽和樓、華嚴寺海會殿。
梁(精裝) 內容簡介
《梁》是為了紀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編成的。 《梁》共分為四個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冊,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上學時的作業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張照片、書信原件、手繪圖都是首次與讀者見面,通過這些生動的照片、精美的圖畫和充滿暖暖愛意的信件,可見先生真實的充滿才情的另一面。 當然全書重要的部分還是先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選擇也是經過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話說,基本上展現了梁思成先生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為了使更多的讀者走進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語言的通俗性和內容的普及性。
梁(精裝) 目錄
余音繞梁|影像
梁思成先生從1906年至20世紀60年代的家庭相冊
驚起梁塵|文字
本部分收錄的文章基本反映了梁思成先生一生對于中國古建研究和保護的過程
中國的藝術與建筑
中國建筑的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史》(六稿)緒論
中國的佛教建筑
正定紀游
華北古建調查報告
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
平郊建筑雜錄
平郊建筑雜錄(續)
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杰作
致車金銘信——關于湖光閣設計方案的建議
致梅貽琦信
代梅貽琦擬呈教育部代電文稿
致中國科學院負責同志信
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
梁陳方案的歷史考察——謹以此文紀念梁思成誕辰100周年并悼念陳占祥逝世/王軍
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
與君同在——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林洙
畫梁雕棟|手繪
梁思成先生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史課的部分作業
梁“林”相敬|信件
梁思成先生晚年寫給妻子林洙女士的部分信件
梁(精裝) 節選
《梁》: 建筑 中國古人從未把建筑當成一種藝術,但像在西方一樣,建筑一直是藝術之母。正是通過作為建筑裝飾,繪畫與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認作是獨立的藝術。 技術與形式。中國建筑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構筑系統,它在中國文明萌生時期即已出現,其后不斷得到發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磚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帶挑檐的坡屋頂。木框架的梁與柱之間,可以筑幕墻,幕墻的唯一功能是劃分內部空間及區別內外。中國建筑的墻與歐洲傳統房屋中的墻不同,它不承受屋頂或上面樓層的重量,因而可隨需要而設或不設。建筑設計者通過調節開敞與封閉的比例,控制光線和空氣的流入量,一切全看需要及氣候而定。高度的適應性使中國建筑隨著中國文明的傳播而擴散。 當中國的構筑系統演進和成熟后,像歐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樣的規則產生出來,它們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紀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規范由于采用斗拱而得到豐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頂的托木組成,在內邊它承托木梁,在外部它支撐屋檐。一攢斗拱中包括幾層橫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的墊木叫“斗”。斗拱本是結構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遠一些。在演進過程中,斗拱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形式簡單,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較大;后來斗拱變得小而復雜。因此,斗拱可作為房屋建造時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結構使內墻變為隔斷,所以中國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單幢房屋之內部劃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國的住宅是由這些房屋組成的。房屋通常圍繞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數量不定的多個院子。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多的太陽光,在夏天陽光為挑檐所阻擋。除了因地形導致的變體,這個原則適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歷史的演變。中國*古的建筑遺存是一些漢代的墳墓。墓室及墓前的門墩——闕,雖是石造的,形式卻是仿木結構,高起的石雕顯現著同樣高超的木匠技藝。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至今沒有發現在公元8世紀中葉以前漫長時期里所造的木構建筑。但從一些石窟寺的構造細部和它們墻上的壁畫,我們可以大略知曉8世紀中期以前木構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岡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河南河北交界處的響堂LI』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它們是在石崖上鑿成的佛國凈土,外觀和內部都當作建筑物來處理,模仿當時的木構建筑。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門門楣石刻(公元701—704年)準確地顯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肅敦煌公元6世紀到11世紀的洞窟的壁畫中畫的佛國凈土,建筑背景極其精致。這些遺跡是未留下實物的時代的建筑狀況的圖像記錄。在這樣的圖像中,我們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從中追蹤到斗拱的演變軌跡。 這些中國早期建筑特點的間接證據,可從日本現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們造于推古(公元593—626年)、飛鳥[飛鳥文化指6世紀中葉(公元552年)佛教傳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間的文化]、白風[白風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遷都奈良(公元710年)時間的文化]、天平[狹義指圣武天皇統治的天平時期(公元724—748年),廣義指整個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公元810—833年)、貞觀(公元875—893年)時期,相當于中國的隋唐。事實上,到19世紀中期,日本的建筑像鏡子一樣映射著中國大陸建筑不斷變化著的風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確地稱之為中國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還真是出于大陸匠人之手。*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鮮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奈良東大寺金堂是中國鑒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 中國現存*早的木構建筑是山西省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它單層七問,斗拱雄大,比例和設計無比地雄健莊嚴。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國性滅法后數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寺內的雕塑、壁畫飾帶和書法都是當時的作品。這些唐代藝術品聚集在一起,使這座建筑物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構建筑保留的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為宋代和同時期的遼代與金代的代表。 ……
梁(精裝) 作者簡介
林洙,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11年的艱難歲月。林洙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華大學梁思成主持的中國建筑史編撰小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后參與編輯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畫集》《梁思成全集》等書,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師梁思成》《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梁思成、林徽因與我》等書,編有《建筑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佛像的歷史》《梁啟超家書》和清《工程工部做法圖解》等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