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農家 本書特色
《漢書?藝文志》有言:“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農家以許行為代表,宣揚重農思想,參與百家爭鳴。后來經過稷下學派和呂氏門客兩個發展階段,農家思想在中國古代農學和農學家中得以復活和延續。重農思想、民本主義、農業管理和生態農學是中國古代農家思想的基本內容。
在考察農家的流變沿革、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本書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生態農業模式的貢獻和價值,尤其是從天時、地利、人力和御旱濟時四個方面對之進行了說明。同時,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農家思想的歷史局限性。本書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歷史上農家思想的原貌,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農家的窗口。農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深刻的歷史借鑒,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的歷史資源,有助于我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當然,從“農家”到“農學家”的敘述存在著“觀念冒險”,有待時間的檢驗。
中國農家 內容簡介
《漢書•藝文志》有言:“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農家以許行為代表,宣揚重農思想,參與百家爭鳴。后來經過稷下學派和呂氏門客兩個發展階段,農家思想在中國古代農學和農學家中得以復活和延續。重農思想、民本主義、農業管理和生態農學是中國古代農家思想的基本內容。
在考察農家的流變沿革、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本書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生態農業模式的貢獻和價值,尤其是從天時、地利、人力和御旱濟時四個方面對之進行了說明。同時,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農家思想的歷史局限性。本書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歷目前農家思想的原貌,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農家的窗口。農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深刻的歷史借鑒,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的歷史資源,有助于我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當然,從“農家”到“農學家”的敘述存在著“觀念冒險”,有待時間的檢驗。
中國農家 目錄
**章?以農立國——中國農家的歷史定位
一、鐵制農具的使用和都江堰的建成002
二、井田制的瓦解和商鞅變法的成功007
三、諸子爭言農事和重農思想的確立010
四、中國農家的出現及其歷史命運020
第二章?神農學派——中國農家的理論內涵
一、重農傳統和農業管理033
二、君臣并耕和民本主義039
三、“農本商末”和重農意識047
四、農業技術和生態農學051
第三章?農本商末——中國農家的重農思想
一、“農本商末”的根據和理由062
二、重農的措施和辦法072
三、抑商的實施和重商學派的抗爭083
四、“農本商末”的社會歷史影響089
第四章?順天之時——中國農家的季節意識
一、“順天之時”的生態學含義和規定098
二、作為農業管理原則的“順天之時”113
三、作為生態農業原則的“順天之時”123
四、“順天之時”的價值和意義136
第五章?因地之宜——中國農家的土地意識
一、“因地之宜”的生態學含義和規定144
二、作為農業管理原則的“因地之宜”156
三、作為生態農業原則的“因地之宜”174
四、“因地之宜”的價值和意義185
第六章?存乎其人——中國農家的主體意識
一、“存乎其人”的生態學含義和規定192
二、作為農業管理原則的“存乎其人”200
三、作為生態農業原則的“存乎其人”209
四、“存乎其人”的價值和意義228
第七章?御旱濟時——中國農家的災害意識
一、“御旱濟時”的生態學含義和規定234
二、作為農業管理原則的“御旱濟時”242
三、作為生態農業原則的“御旱濟時”252
四、“御旱濟時”的價值和意義265
參考文獻?/?268
中國農家 節選
導 言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農家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農家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它以重農思想為理論核心,參與了百家爭鳴。許行為其主要代表。他主張“平等勞動說”等進步觀念,遭到了孟子等顯學人物的反對。在以稷下學派學者和呂氏門客兩種面貌示人后,農家人士在社會上又以農學家的面貌示人。重農思想、民本主義、農業管理和生態農學是農家思想的四個基本構成要件。農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深刻的歷史借鑒,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的歷史資源,有助于我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首先,農家要求人們將農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將發展農業擺在首要的位置。這就是中國農家的重農思想的基本含義。由此,“農本商末”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國策和重要的價值取向。即使在后工業社會已經來臨的今天,中國也必須將發展農業生產擺在首要位置。這一思想還遠涉重洋,對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農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重農學派的鼻祖魁奈專門撰寫了一部名為《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的著作,表達了他對中國重農思想的向往和崇敬。其次,農家要求統治者尊重勞動人民(主要是農民)的物質利益,要順應民心、愛民、盡民力,運用生態農學的辦法來調動民力。這就是中國農家的民本主義思想的基本含義。由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貴君輕”成為一種至少是口頭上為大家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民本主義思想對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農學派也有重大影響。在由魁奈指導撰寫的《農業哲學》一書中,赫然印有中國皇帝“耕帝籍田”的形象。皇帝親自耕種的主旨也就是要體驗農民耕稼的艱辛,而“耕帝籍田”是農家的重要主張。再次,農家要求將農業管理作為傳統國家行政體制下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求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要抓農業生產,要運用生態學方法來管理農業。這就是中國農家的農業管理思想的基本含義。因此,農業管理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職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充當著農業管理者的角色。*后,農家要求在農業生產中要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注重利用事物之間相生相克的生態關聯來發展農業生產。這就是中國農家生態農學思想的基本含義。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形成了一種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的農業模式。這種有機農業已具備了現代生態農業的雛形。許多西方有識之士看到了其生態和科技價值。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研究就是從一篇關于中國農業問題的論文開始的。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對中國古代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研究,撰寫出了《中國古農書考》這樣一部專門的農學史專著。1909年春,美國學者富蘭克林·H. 金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撰寫和出版了《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一書,對中國古代的生態農業模式推崇備至。今天,研究中國農家的產生、流變、思想和價值,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習近平同志指出: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因此,我們要以中國農家思想為歷史資源,為人類發展農業生產尤其是生態農業、建設生態文明尤其是生態文化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而不是簡單地向傳統農耕文明和傳統鄉土文明回歸。
中國農家 作者簡介
張云飛,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倫理學和社會發展理論研究。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