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2016-2017)茅盾研究年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7808
- 條形碼:9787520347808 ; 978-7-5203-4780-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6-2017)茅盾研究年鑒 內容簡介
《茅盾研究年鑒(2014-2015)》系浙江傳媒學院茅盾研究中心與浙江省桐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編撰的“茅盾研究叢書”之一。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有名的作家、學者、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本年鑒全面整理了2016-2017年間茅盾研究大事記、關于茅盾的重要研究論文、論著,以及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的要目與摘要,為文史專家和文學愛好者提供了重要資料,以便更好地傳承茅盾研究。
(2016-2017)茅盾研究年鑒 目錄
2016年茅盾研究大事記
2017年茅盾研究大事記
第二篇 重要論文
論衡
上海的文學經驗
——小說中的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敘事
茅盾“未完成”長篇小說探析
文學史視野與茅盾的神話研究
茅盾與20世紀中國土地革命敘事
茅盾與中國大西北的結緣
作為暢銷書的《子夜》與1930年代的讀者趣味
傳統文化在民國教育體制下的整合與提升
——以茅盾早期作文與教師批語為例
精英的離散與困守
——《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紳縉世界
論茅盾理論倡導與小說創作的矛盾與張力
商務印書館的用人機制與茅盾的成名之路
茅盾自然主義的創作實踐與認同危機——以《子夜》為中心
茅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學編輯活動
邏輯理性建構與茅盾《子夜》的革命敘事
茅盾研究芻議
茅盾社會進步視野下的婦女解放理論
論文本細讀在茅盾文學批評中的重要地位——重讀《中國現當代文學茅盾眉批本文庫》
重估
從汪蔣之爭到“回答托派”:茅盾對《子夜》主題的改寫
論《子夜》對1930年中國民族工業危機反映的真實性
多多頭是一個“新農民”?
左翼文化界的尷尬遭遇——以開明版《茅盾選集》為例
茅盾譯詩的癥候式分析
史料
茅盾代理《時事新報》主筆史實及新發現的佚文考證
茅盾佚文三篇考證及其他
茅盾父親沈永錫逝世年份的探究
木心與茅盾
從茅盾給丁景唐的一封信說起
新發現的有關茅盾的幾則史料
……
第三篇 論著評價
第四篇 論文索引
(2016-2017)茅盾研究年鑒 節選
《茅盾研究年鑒(2016-2017)》: 茅盾作品中另一類重要的人物序列是民族資產階級形象,如《子夜》中的吳蓀甫,《**階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陸和通,《鍛煉》中的嚴仲平、嚴伯謙等。茅盾筆下的民族資產階級形象,大多雄才大略,意氣風發,驕奢淫逸,既有管理者鐵的手腕,又有愛國者血的熱誠,他們想通過實業救國的方式來壯大民族資本,使中國走向富強之路。但是,現實的困境卻不允許他們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一方面,中國的民族資本長期受帝國資本和買辦資本的雙重壓迫;另一方面,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又讓他們在政治上看不到希望,加之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訴求,使他們沒能將龐大剩余資本用于再生產,而是玩起了金融投機,*終慘敗。在這種情形下,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都暴露無遺,但是他們接下來的選擇和走向,茅盾始終沒能給出答案,即使在勉力完成的《子夜》當中,茅盾也只是讓斗法失敗后的吳蓀甫逃到了廬山,并沒有預示他將來可能會做出的打算。而其他的資本家形象在作品中只是表現出了資產階級特有的一些性格特征,沒有寫出他們在困境當中的可能性發展。 小說對社會現實和時代環境的反映,可以是一種共時性的橫向截面,也可以是一種歷時性的縱向展現,但無論是橫截面也罷,縱向展現也罷,它在小說中應該有其完整性。但是在茅盾的長篇小說中,我們卻看不到這種完整性的存在。 茅盾小說所展現的社會現實,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已經過去的社會事件的反映,另一種是對正在發展中的社會現實的反映。《虹》本來預計從“五四”寫到大革命時期,算是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但是只寫到五卅運動。這樣一來,以梅女士為中心的革命者的人物群像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趨向就呈現出很大的空白。同時,五卅運動是讀者已知的確定的歷史事件,而人物的命運和情節發展卻是未知的,甚至已經完成的作品篇章也沒有為我們提供出可能性的發展趨向。這就造成了社會時代環境在小說作品中的片段式反映,失去了歷史完整性的意義。《**階段的故事》雖然完整展現了上海戰爭的驚心動魄,但是作者卻沒有在戰爭結束后,提煉出一種對戰爭或革命中人的本質的把握,將社會環境和人物命運之間的聯系切割開來,弱化了它對表現小說主題意蘊的重要作用。同時,作品忽視了這場戰爭在整個戰爭歷史中的位置和作用,使文本社會環境的呈現顯得碎片化。《霜葉紅似二月花》在一定程度上試圖完成社會環境與人物命運之間的融合,但是由于錯綜復雜的矛盾并沒有在有限的篇章內得以充分展開,所以對社會環境的表現始終顯得很薄弱,使這部作品的時代感明顯不如作家的其他作品。《腐蝕》中的日記從1940年9月25日,寫到1941年2月10日,其背景是皖南事變前后。可見,作品完全是以社會事件的發生和結束為結構框架,來體現茅盾用創作反映那一時期社會重大事件的迫切愿望。但是由于作家沒有展現出主人公趙惠明*終的去向,就使得這一社會背景的意義沒有充分顯現,同時也由于人物命運的不完整而沒有顯示出作品對社會時代環境的認知。 ……
(2016-2017)茅盾研究年鑒 作者簡介
趙思運,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浙江傳媒學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出版《何其芳人格解碼》《中國大陸漢詩的文化鏡像》《詩人陸志韋研究及其詩作考證》等專著5部,詩集5部。 藺春華,蘭州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茅盾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出版《王蒙文化人格論》《走向交融共生的民族文化張力——當代漢族作家的民族敘事研究》等專著。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