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5822
- 條形碼:9787520305822 ; 978-7-5203-0582-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內容簡介
“網絡政治文化”作為網絡時代政治文化理論發展的新動向,正逐步成為中外政治學學者、專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國對“網絡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經過十余年的不斷探索,靠前學術界對該理論的概念、特征、影響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通過梳理發現,我國對網絡政治文化的研究總體上呈現出:起步早、發展快,關注熱度不均、上升趨勢強勁,直接研究較少、相關探索甚多,理論框架初現、內容創新不足,觀點紛繁多樣、共識尚難達成,學科交叉明顯、方法多樣混用等特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目錄
**節 網絡政治文化研究的概述
第二節 網絡政治文化研究現狀
第三節 網絡政治文化研究的意義
第四節 網絡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網絡政治文化內涵
**節 網絡與政治文化的含義
第二節 網絡政治文化內涵的厘定
第三章 網絡政治文化特征與類型
**節 網絡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二節 網絡政治文化的類型
第四章 網絡政治文化的形成
**節 網絡政治文化形成的客體分析
第二節 網絡政治文化形成的主體性分析
第三節 個體→群體:網絡政治文化的形成
第五章 網絡政治文化的影響
**節 網絡政治文化對網民政治素養的影響
第二節 網絡政治文化重構政治文化體系
第三節 網絡政治文化對政治體系的影響
第四節 網絡政治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第六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主體性分析
**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主體基本特征
第二節 我國網民的移動互聯網轉型
第三節 我國網民的網絡政治行為方式
第七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形成的客體
**節 政府網站輸出的信息屬性
第二節 商業新聞網站發布的政治信息概況
第三節 網絡媒體傳播政治信息的差異性分析
第八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形成的技術條件
**節 網絡普及與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
第二節 新聞網站規模趨穩逐步規范
第三節 網絡信息治理模式基本成形
第九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現狀
**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要素與定位
第二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特征厘定
第三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類型
第四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影響
第十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問題的原因探析
第十一章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
**節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網絡政治文化
第二節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網絡治理能力
第三節 釋放網絡"正能量"構建網絡和諧政治場域
第四節 全面提升網民政治素養規范網絡政治行為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節選
《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六網絡政治文化內容指向的現實性 對網絡政治文化內涵的界定中已指明,其主要構成部分是網絡對現實政治以信息的形式加以傳播,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并且,承擔網絡政治文化的主體是現實與虛擬雙重身份的政治人,構成其客體的主要部分也是現實政治的新聞、意見及輿論等。因此,當前網絡政治文化的內容指向是現實的政治,主要體現在主體、客體兩方面。 1.網絡政治文化客體承載內容大多是現實的政治問題 “網絡政治”與“政治的網絡化發展”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網絡政治是相對于現實政治而言的,是政治的一部分。網絡政治在網絡社會中表現出與現實政治“對應”的權力結構及內在關聯。而政治的網絡化發展則是闡述了網絡誕生后,現實政治權力的網絡化“增值”過程,亦可理解為對網絡管理與監控誕生的“新權力”。由此看,一網絡政治這一認識是政治網絡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前者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后者則是一個變化較大的過程。所以,網絡政治文化內容指向的“現實”與“虛擬”之分,關鍵取決于對“網絡政治”的理解,以及“政治網絡化發展”的社會存在事實。就目前國內外網絡政治的發展程度而言,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網絡化水平較高,我國正處在政治網絡化發展的起步階段,即使是網絡政治發展程度較高的歐美等發達國家,其現實政治在網絡中的信息也明顯高于網絡政治。因此,分析目前國內外主流網站的政治信息構成發現,大多數政治類信息是對現實政治的反映。 當然,網絡政治文化并不排除政治型網民在網絡虛擬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政治認知、態度和情感。但參政議政、政黨選舉、政治監督等形式的網絡虛擬政治實踐,卻是現實政治的“翻版”與延續,實質上內容指向依然是現實政治。而大量網絡涉政信息的內容,都是與現實的政治生活直接相關的。所以,網絡政治信息與網絡虛擬政治實踐都是網絡政治文化形成的客體,都是虛擬實踐的“對象”,只不過網絡政治信息是“認知”性,而網絡虛擬政治實踐是“行動”實踐,但實踐的對象均與現實政治密切相關。 2.網絡政治文化的主體是虛擬的現實政治人 網民與公民的身份不一樣,卻是“二合一”的社會性存在。網絡政治文化的承擔主體是那些關注政治生活的網民,但網民的符號化身份并不能說明其“虛擬”的性質,而僅僅是一種類似姓名一樣的符號身份,符號指向的依然是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的政治人。正所謂“人的生活和文化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不應該將主體與網絡空間相分離,而應從人在網絡空間中的存在視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種新形勢”。①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需要參與網絡生活的行為體以一種虛擬的形式存在——符號。無論是數字、字母,抑或是其他表意符號,都賦予了現實政治人的符號化身份,使得政治人隱藏在屏幕背后,但符號化了的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的行為仍然是由現實個體所決定的,反映的不是抽象的、虛擬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真實存在的政治人的心理感受。 網絡政治文化的客體是真實世界的政治存在,主體是現實社會中的政治人,這就使得其是對現實政治的寫照,而不是對虛擬世界的感知。但是,從長遠看,隨著網絡政治的興起,真正意義上網絡政治的文化也將隨之而產生。到那時,網絡政治的文化所指向的內容就是對虛擬世界政治的反映,但至少目前網絡政治還未能從政治體系中獨立出來。所以,當前的網絡政治文化在內容指向上主要是現實政治,抑或是現實政治的網絡化延伸。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網絡政治文化理論構建與現實 作者簡介
王樹亮,男,1981年5月生,河北邯鄲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形勢與政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在《學術界》《江漢論壇》及《國際展望》等刊物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各級各類項目8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