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7549
- 條形碼:9787520347549 ; 978-7-5203-4754-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內容簡介
人格養成就其很一般過程來說,是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是一般,而人格養成所表現出的個體道德品質是個別,要使一般的社會普遍價值觀念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必須使處于一般層面的社會普遍價值觀念具體化、個體化、生動化、豐富化,這樣才能為個體所接受,才能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相比較而言,在個體人格養成實踐過程中,中國古代先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產與交往,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民間規約、民間儀式、私學教育和民間道德楷模等非正式制度,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正式制度。面對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必須解決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中國古代人格養成過程中,民間規約、民間儀式、民間道德楷模、民間教育機構等非正式制度作為載體和途徑,在促使一般社會價值觀念具體化、個體化、生動化、豐富化,以培育個體道德品質方面作用的發揮,于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目錄
**節 問題緣起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第三節 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第四節 相關概念界定
第二章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非正式(教育)制度
**節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起源
第二節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流變
第三節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德育理念
第三章 古代家訓對個體品德的培育
**節 長上日常訓誡
第二節 規約普遍范導
第三節 家風熏陶化育
第四章 傳統儀式對個體品德的養成
**節 秩序意識養成
第二節 強化行為約束
第三節 內在德性修養
第五章 古代書院對個體品德的培育
**節 德育為先明乎人倫
第二節 因材施教彰顯個性
第三節 儒風熏染情境育人
第六章 士紳楷模對個體品德培育的垂范
**節 興學校教民眾
第二節 以身作則獎功罰過
第三節 立鄉規訂民約化民風
第七章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啟示
**節 道德培育應當直面人的生活世界
第二節 塑造理想的德性人格
第三節 汲取民間智慧營養
第四節 發揮傳統習俗作用
參考文獻
后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節選
《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個體品德的培育過程實質上是社會普遍的價值原則個體化的過程,也就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這一過程要得到切實實現,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社會普遍價值原則必須首先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民間化和生活化。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原則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儒家的經典之中,儒家經典本身是儒家思想的理論表現形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自漢代儒學獨尊地位確立以后,不僅注疏解說儒學經典的門派林立,而且給儒學加上了神秘的光環,從而阻隔了儒家思想走向民間和個體的道路。正如《顏氏家訓》開篇所說:“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就連那些經學博士也終生難以窮通一經,更別說普通凡夫俗子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把儒學下移通往普通百姓的傳遞通道給阻塞了。人類一切活動的任務和*終落腳點在于生活世界,因此個體品德培育必須回歸到個體日常的生活世界。 生活化家訓的道德教育,表現在家訓的德育內容確定方面,首先普遍選擇的個體品德培育內容往往與受教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以保證家訓所施為的德育新內容能快速順利地融通到他們原有的道德認知基礎,并通過日復一日的慣常生產和生活,將其所學運用于自己的德行實踐。這種看似平淡無奇、日用而不知的潛移默化,恰恰是家訓塑造個體德性人格的優勢所在。所以,家訓之于子弟個體品德培育絕不是不著邊際只管說教的假大空,而是切實管用時刻受益的真平實;不是面面俱到的抽象解說,而是經世致用的修養勸勉和人格塑造,而且涉及的教誡內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或普通的,自然也實現著對個體品德培育基本道德規范的生活化。顏之推將修身處世、圖強自立和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貫穿于日常生活教誡之中,表明了家庭教育和家訓教誡中對道德生活領域的注重。另外,顏氏還將終不忘辨正時俗,教會子弟*起碼的做人道理和與人交往的有用常識。《顏氏家訓》作為教育子孫的家庭文化主體,集中表現為何以讓子女成為受人尊重、為社會所需要人才的希望和規范。 禮對于治家教子而言,其*大也是*突出的作用表現在禮規制著家庭倫序。一個人要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關鍵在于從其出生伊始便始終處居其中的家風影響,以及天然地接受到的家庭倫理范導,“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顏之推家訓的宗旨,實則是建立一套符合封建禮制、合乎道德生活的家庭道德理論體系。這就需要將禮制文化精神滲透到千家萬戶的家訓之中,使正統的道德理論成為家庭道德生活的實務,成為日用“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等規矩。而且,除去操作層面的道德禮儀規范,還有道德風尚的培育,讓家訓和家風共同鑄就子孫后代的德性人格。“吾觀禮經,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于戎馬之閑,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顏之推深知,良好家風門風的形成是個體品德培育的重要環境因素,也是*容易被忽視和難以長久維持的生活化教育資源,所以自然成為他制作家訓所選。“昔者,周公(姬旦)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見者七十余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這樣既說理又舉例,以很現實的生活化方式教誡子弟建立治家道德秩序,通過培育良好的個體品德培育以維護良好家風門風。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叢書中國古代個體品德培育機制探源 作者簡介
陳曉龍,男,漢族,1962年生,甘肅鎮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學學會理事,全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理事,甘肅省哲學學會會長,甘肅省首層次領軍人才,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現任蘭州城市學院黨委書記。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先秦諸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6部,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等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甘肅社科基金等重大研究項目14項,曾獲甘肅“五個一”工程獎、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甘肅教學成果獎等教學科研獎勵14項。 姚成得,男,漢族,1969年生,甘肅靈臺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現為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高級記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大眾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媒體運行與管理等,曾獲全國廣播電視理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稱號,參與完成省部級社科項目研究課題多項,獲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次,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等發表論文多篇。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