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64620
- 條形碼:9787513064620 ; 978-7-5130-6462-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以馬思聰的七部交響音樂作品(兩部交響曲、兩部管弦樂組曲及三部協奏曲)為研究對象,集中闡述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中的技術構成與技法特色,并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以時間為脈絡,探討不同時期其交響音樂創作技法與音樂風格的演進,從而揭示其交響音樂創作的新發展與新突破及審美特征,探索作曲家將樸實無華的民族性,與專業音樂創作中傳統和現代作曲技法創造性有機相結合的途徑,并總結其對我國交響音樂創作、尤其是民族化交響音樂的重要貢獻及成就。
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 內容簡介
本論文以馬思聰的七部交響音樂作品(兩部交響曲、兩部管弦樂組曲及三部協奏曲)為研究對象,集中闡述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中的技術構成與技法特色,并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以時間為脈絡,探討不同時期其交響音樂創作技法與音樂風格的演進,從而揭示其交響音樂創作的新發展與新突破及審美特征,探索作曲家將樸實無華的民族性,與專業音樂創作中傳統和現代作曲技法創造性有機相結合的途徑,并總結其對我國交響音樂創作、尤其是民族化交響音樂的重要貢獻及成就。
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 目錄
Abstract
凡例
導論
**章馬思聰交響音樂的曲式結構
**節規范化曲式
第二節變體曲式
第三節邊緣曲式
第二章馬思聰交響音樂作品的體裁及套曲組織
**節馬思聰交響音樂作品的體裁
第二節馬思聰交響音樂的套曲結構及特點
第三節馬思聰協奏曲的套曲結構及特點
第四節馬思聰交響組曲的套曲結構及特點
第三章馬思聰交響音樂作品的總體結構特征
**節對傳統曲式中調性布局思維的繼承、發展和突破
第二節馬思聰的個性化結構特征
第四章《**交響曲》創作技法研究
**節作品概觀
第二節創作構思
第三節旋律語言的特點
第四節和聲語言的特點及使用特征
第五節配器的手法及使用特征
第六節對古典交響思維的繼承與創新
第五章《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技法研究
**節作品概觀
第二節旋律語言的特點
第三節和聲語言的特點及使用特征
第四節復調技術的使用特征
第六章《歡喜組曲》創作技法研究
**節作品概觀
第二節旋律語言體現出的現代音樂風格特征
第三節節奏、節拍體現的新特點
第四節和聲語言的特點及使用特征
第五節“調式半音體系”技法的初步成形
第七章《山林之歌》創作技法研究
**節作品概觀
第二節旋律語言的特點
第三節和聲語言的特點及使用特征
第四節復調技術的使用特征
第五節配器手法及使用特征
第六節“調式半音體系”技法的全面升級
第八章結論
**節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的發展與演進
第二節對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的整體評價
第三節馬思聰交響音樂的創新性與藝術價值
第四節本書局限性及后期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馬思聰交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 作者簡介
魏曉蘭,女,1977年生,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音樂作品分析)博士,教授,現為四川音樂學院作曲家系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分析學學會成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四川音樂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曲式學、音樂作品分析、評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四川省康巴安多嘉戎地區原生態藏族民歌音樂特征差異化比較研究》、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當代四川合唱創作中的提煉與發展》、西南音樂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當代四川歌劇音樂創作研究》等項目,并參研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曾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三等獎。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