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十五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7907
- 條形碼:9787520347907 ; 978-7-5203-479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蒙十五講 本書特色
本書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王蒙文學創作、文藝思想、文化心理等進行多視角系統性研究,拓展了王蒙研究的學術視域和思維空間。主要創新價值在于:突破了以往王蒙研究方法單一化、視野零散化的局限,注重精神史視野與具體個案相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相結合,文學外部研究與文學內部研究相融通,揭示一個全面立體的王蒙。本書首次對王蒙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并從語言、文體、主題等層面,對王蒙經典小說進行重新解闡釋,提出一系列新的學術觀點。
王蒙十五講 內容簡介
《王蒙十五講》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王蒙文學創作、文藝思想、文化心理等進行多視角系統性研究,拓展了王蒙研究的學術視域和思維空間。主要創新價值在于:突破了以往王蒙研究方法單一化、視野零散化的局限,注重精神史視野與具體個案相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相結合,文學外部研究與文學內部研究相融通,揭示一個全面立體的王蒙。《王蒙十五講》首次對王蒙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并從語言、文體、主題等層面,對王蒙經典小說進行重新解讀、闡釋,提出一系列新的學術觀點。
王蒙十五講 目錄
**講 王蒙: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拐點” (1) 一 魯迅:20世紀中國文學的*初選擇(1) 二 趙樹理:“本土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新欲求(4) 三 王蒙:“拐點”抑或一個新的文學時代(7)
第二講 “后革命詩學”:王蒙文藝思想“關鍵詞” (13) 一 “創作是一種燃燒” (13) 二 文學的悖論(16) 三 為“玩文學”一辯(19)
第三講 蝴蝶·橋梁·界碑:1980年代的王蒙(22) 一 “蝴蝶”的快樂(22) 二 “橋梁”的意義(28) 三 “界碑”的尷尬(32)
第四講 童年與精神自我:“自傳”視野中的王蒙(37) 一 “自我”的形成(38) 二 “相信的一代” (43) 三 “經驗塑造著不同的人” (48)
第五講 多元與共生:王蒙文化思想散論(54) 一 “不平衡”理論與“文化大國”戰略的提出(54)二 多元、和諧的文化生態觀(58) 三 世俗、民間的文化價值觀(61)
第六講 王蒙與道家文化(65) 一 無為之為:道家文化與王蒙的人生態度(66) 二 無用之用:道家文化與王蒙的文藝思想(70) 三 無法之法:道家文化與王蒙的文學創作(76)
第七講 王蒙與蘇俄文學(82) 一 “永存的桃源” (82) 二 “明朗高亮”:蘇俄文學與王蒙文學精神的塑就(87) 三 “寫出豐富性”:蘇俄文學與王蒙的文學創作(91)
第八講 “王氏紅學”:王蒙與《紅樓夢》(96) 一 王蒙“活說”《紅樓夢》(96) 二 “偉大的混沌”與“貫通先生” (100) 三 “經驗的交流”:王蒙對話曹雪芹(105)
第九講 王蒙與《人民文學》(109) 一 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事件” (109) 二 1985年:王蒙與《人民文學》(113) 三 “未竟的事業”:王蒙對《人民文學》的“改造” (118)
第十講 王蒙與新疆(121) 一 “換心的手術” (121) 二 “塔瑪霞爾”:新疆對王蒙思想的影響(125) 三 王蒙小說的“新疆美學” (129)
第十一講 王蒙與當代舊體詩(134) 一 舊體詩:異類的文體? (134) 二 氣、情、趣:王蒙舊體詩三維(137) 三 不拘一格與以“我”為主(141)
第十二講 王蒙的精神個性與小說創作之關系(146) 一 童年記憶與精神個性的形成(146) 二 一個人的“舞蹈”:王蒙精神自我與文本呈現方式(150) 三 分裂的“自我”:王蒙小說創作的另一視角(154)
第十三講 《蝴蝶》三讀(159) 一 一個多重的文本(159) 二 何為“蝴蝶”? (163) 三 “光明的尾巴”與“尋找的悲歌” (166)
第十四講 《悶與狂》與“狂歡美學” (172) 一 一次生命的“亂碼” (172) 二 一代知識分子的“受想行識” (176) 三 癲狂與隱晦的“雙拼圖” (179)
第十五講 《這邊風景》:時代的文學記憶(183) 一 《這邊風景》的“身世” (183) 二 伊犁的“清明上河圖” (187) 三 “戴著鐐銬跳舞” (192) 四 《這邊風景》與跨文化寫作(195)
參考文獻(200)
后 記(202)
展開全部
王蒙十五講 作者簡介
溫奉橋,1968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王蒙文學研究所所長。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出版《王蒙文藝思想論稿》《20世紀中國文學新視野》等學術著作二十余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等發表論文一百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山東省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等各類學術獎勵十余次。2009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