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34785
- 條形碼:9787302534785 ; 978-7-302-53478-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本書特色
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簡稱“錢學森班”)隸屬于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及“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是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領域中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試驗班之一。本書寫在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建班十周年之際,旨在于對其過去的培養經驗進行總結,以更好地指導下一個十年的發展規劃。本書通過對錢學森班的教師們進行深度訪談,建構了錢學森班的人才素質模型,對錢學森班以往的十屆學生進行問卷調研,了解了其在錢學森班的學習生活以及當前的發展現狀,并系統探討了未來十年錢學森班在人才選拔和培養上的教育理念和努力方向。希望本書能對國內其他大學正在進行的類似實踐項目有所啟發。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內容簡介
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簡稱“錢學森班”)隸屬于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及“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是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領域中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試驗班之一。本書寫在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建班十周年之際,旨在于對其過去的培養經驗進行總結,以更好地指導下一個十年的發展規劃。本書通過對錢學森班的教師們進行深度訪談,建構了錢學森班的人才素質模型,對錢學森班以往的十屆學生進行問卷調研,了解了其在錢學森班的學習生活以及當前的發展現狀,并系統探討了未來十年錢學森班在人才選拔和培養上的教育理念和努力方向。希望本書能對靠前其他大學正在進行的類似實踐項目有所啟發。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目錄
第1章 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1.1 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
1.1.1 世界各國教育理念的發展
1.1.2 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
1.1.3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
1.1.4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的教育理念
1.2 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教育實踐
1.2.1 國外一流大學的教育實踐
1.2.2 國內大學的教育實踐
1.2.3 基礎教育領域關于資優生的教育實踐
1.3 討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人才素質模型的質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結果
2.3.1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人才素質模型
2.3.2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人才素質模型含義及示例
2.4 研究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訪談提綱(錢班老師版)
附錄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第3章 錢學森班招生與培養過程十年探索
3.1 招生·識別“錢里馬”:多維測評=優中選宜≠優中選優
3.1.1 反思傳統招生,追問何為“優秀
3.1.2 多途徑招生,多維度測評
3.1.3 擴大涵蓋范圍,自由進出,雙向選擇
3.2 培養·搭建”錢才梯“:CRC體系——通過研究學習,找到熱情所在
3.2.1 核心理念:幫助每位學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東西
3.2.2 實現途徑:CRC-以通過研究學習為牽引
3.3 回望·摸索”錢途“路:長風破浪開新路,三箭齊發育五維
3.4 展望·筑造”錢花房“:不斷追求卓越、持續激勵他人
參考文獻
第4章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人才培養成效的實證研究
4.1 引言
4.2 調查研究
4.2.1 研究對象
4.2.2 調研工具與描述性統計結果
4.2.3 回歸、相關結果分析
4.2.4 討論與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創造力的概念、理論和影響因素綜述
5.1 創造力的概念
5.1.1 個體
5.1.2 環境
5.1.3 過程
5.1.4 成果
5.1.5 本文對于創造力的定義
5.2 創造力理論和個體心理特征識別
5.2.1 創造力成分理論
5.2.2 創造力投資理論
5.2.3 創造力互動理論
5.2.4 創造力協同理論
5.2.5 創造力個體行為一社會領域理淪
5.2.6 創造力系統理論
5.2.7 創造力進化理論
5.3 個體心理特征與創造力的關系
5.3.1 智力
5.3.2 知識
5.3.3 認知
5.3.4 人格
5.3.5 動機
5.3.6 情緒
5.3.7 個體心理特征的元分析總結
5.4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節選
1.1世界各國教育理念的發展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美國學者 Ben-David(2017)提出世界高等教育中 心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存在時間上的重疊,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興隆時間越長,科技 興隆的時間也越長。科技發展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對于國家發展及其世界影 響力有著重大意義和作用。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周光禮( 2010)認為現代的高等教育強國體系主要分屬兩 大體系:羅馬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與盎格魯 -撒克遜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羅馬傳統的高等 教育體系主要有三個特點:(1)高等教育歸屬于國家體制,經費完全來源于政府;(2)政 治系統與教育系統不分,政府管理大學人事因而能夠對高等教育進行具體監督和管理; (3)奉行國家主義的價值觀,強調“成才”教育。羅馬傳統的高等教育的目標是滿足公共事業和專業需求,因而誕生了“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理念。相較于羅馬傳統,盎格魯 撒克遜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不受政府限制,強調自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高等教育系統松散,高等院校處于市場體制之下,存在競爭;(2)政治系統與教育系統分離,強調院校自治和學術自由,高等院校需要滿足社會需求因而重視學術研究和應用推廣;(3)人文主義的紳士教育受到重視,以養成健全人格的“成人”教育為主,以培養人力的“成才”教育為輔,由此形成了自由教育理念。 專業教育理念的出現可追溯到 16世紀,當時工業、農業和商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對實用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1794年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建立,這是法國建立的世界首例公共工程服務的大學,是為了培養實用性人才而建立,其專業性大學的模式成為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羅馬傳統高等教育體系的代表國家有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德國在專業教育理念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學術教育理念,源于 19世紀初洪堡創辦柏林大學時提倡的“科研與教學結合”的形式,并創建習明納( seminar)的教學方式,大學成為科學家的共同體(王建華, 2010)。這種旨在培養學者或者科學家的學術教育理念對德國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日本的高等教育相較于歐洲起步較晚,但近些年日本已造就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成為了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日本自 1980年提出“技術立國”發展戰略,經歷了從技術引入到技術創新的變化歷程,其高等教育也圍繞這一國家發展戰略形成了技術立國教育理念,一方面通過專業教育培養了大批高級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強調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與國家發展目標密切結合,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與專業教育理念不同,自由教育理念強調理性教育,旨在培養健全的人。紐曼( 2001)在《大學的理想》中提到“自由教育本身僅僅是發展理智,他的目標就是獲得杰出的理智。 ”自由教育在大學中演變成了人文主義教育,認為經典名著包含的理性成分*多,因此學習經典名著是*有效的自由教育。然而自由教育理念在現代科學興起之時遭遇了嚴重挑戰,科學和技術開始進入大學,自由教育理念受到動搖。 英國的學院制和導師制是對自由教育理念的代表性實踐。然而美國在殖民地時期移植了英國模式后,工業的發展和對科技的要求沖擊了自由教育理念。自由教育理念開始與專業教育理念試圖和解,隨后產生了通識教育理念。通識教育旨在“為培養人的獨特品格和個人生活能力做準備,使他們作為一名公民或共同文化的繼承者,能夠與其他社會公民在共同的領域中和睦相處”,強調通識教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應貫穿于所有的專業教育之中(馬驥雄, 1991)。通識教育理念是美國高等教育對世界教育理念的重要貢獻。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這兩大體系開始逐漸融合發展以適應時代潮流。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企業家精神是它們的共同發展方向(劉獻君,李培根, 2016)。羅馬傳統高等教育體系開始走向產學合作,產生了一批創業型大學,允許和鼓勵教師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與企業活動和自創企業。盎格魯 -撒克遜傳統高等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服務社會,產生了一批創新型大學,形成產業-政府-大學的三方合作關系:產業作為生產性的場所,提供物質產品和試驗條件;政府作為契約關系的來源,為交換提供公共政策環境;大學作為新知識、新技術的來源,提供 知識經濟的生產性要素。創新型大學的理念從美國的不斷發展中得到了印證,響應時代對 創新人才的需求,為世界所矚目,并且正在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近現代的高等教育理念受政治波動影響較大,自改革開放后逐漸走向穩定。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高等教育脫離“政治服務”的角色,高校逐漸擁 有管理自主權,高等教育得以快速發展。2004年教育部(教育部, 2004)提出“以培養學 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被視為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 養理念的重大轉變。國家層面和各高校自此開始了一系列的嘗試,以適應新時代的人才需 求和國家發展目標。 1.1.2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指那些文化教育實力雄厚、擁有極大的世界聲譽、綜合排名在世界前 列的大學。這些大學能從眾多大學中脫穎而出,與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受自身歷史傳統、所處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各世界一流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人才培養目標。以英國牛津大學為例,牛 津大學的主要培養目標為培養良好的公民,培養將要成為社會各界以及學術界未來領袖的 精英。據不完全統計,牛津大學為英國培養了至少 4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26位首相。在 1900至 1985年間,英國受過大學教育的 972位部長中,從牛津大學畢業的人數高達 455位 之多。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為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之一,其首任校長吉爾曼將大 學的培養目標陳述為“培養有個性的學者,通過他們優異的表現促進科學發展,服務社會”。 自 1876年建校以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美國輸送了大量學術領袖,在各科研領域做出 了杰出的貢獻。 2016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研經費開支連續 37年在 美國的所有大學中位列**。 雖然各世界一流大學對人才培養的定位有所側重,但將學生培養成精英人才是所有一 流大學共同的宗旨。一流大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足夠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 的道德修養。柏林大學的創始者威廉·馮·洪堡曾經指出,大學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是對 科學的探究,二是對個性和道德的修養(陳洪捷, 2003)。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紳 士”教育理念對學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 ——這兩所大學希望培養出受過良好教育,且有深 厚文化內涵和優良道德修養的“紳士”(江春華, 2018)。一流大學同樣重視學生的責任意識, 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服務社會、敢于擔當的綜合型人才。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德里克·博 克指出:“現代大學不僅重視正式教育,還承擔了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更大責任”(劉寶存, 2003)。芝加哥大學要求學生在踐行責任意識方面付諸行動。建校 100多年來,芝加哥大學 一直與周邊地區乃至整個芝加哥地區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們也在對周邊地區的調查 研究、為周邊地區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支持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威廉·墨菲 , 布魯克納, 2007)。 通識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實現精英教育的重要環節。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等綜合素養,激發學生探索與思考的熱情,還在于為后續的專業學習、畢業后的工作生活乃至終身學習做好準備。美國的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均為本科生開設了涉及面廣泛的通識教育課程,并要求本科生在大學期間選修達到一定標準的通識教育學分。以康奈爾大學為例,該大學為本科生開放了 2000多門、40多種語言的通識教育課程,并規定所有本科生在接受專業教育前必須先接受 2年多的通識教育(吳傳剛 , 孫健, 馬莉, 2014)。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既存在共同的屬性,也存在各自的個性化特征,詳細見表 1.1(別敦榮 , 2016;陳樂, 2019)。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高校強調對公民意識、社會責任等素養的塑造,而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高校則更側重于對批判性思維、社交能力、問題解決等能力的培養(陳樂, 2019)。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教學與培養實踐十周年:理念.過程及成效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孫沛。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Cerebral Cortex等國際d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學位,1996至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擔任博士后,1998至2002年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2002至2013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學者。2013年至今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擔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