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同名人 本書特色
《同名人》是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內附精美書簽。小說講述了在美國出生的印裔男孩果戈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經歷。 果戈理的父親名叫艾修克,意為“超越悲傷的人”;母親名叫阿西瑪,乃是“無限無極的女子”。艾修克年輕時遭遇一場火車脫軌事故,因為一本《果戈理小說集》而幸免于難。為此,當他的兒子在美國出生時,他給兒子起名“果戈理”。 果戈理有著印度移民孩子勤勉的長處,同時兼具美國少年的叛逆個性,成年之后擁有成功的事業,也結識了紐約上層家庭的女友。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終究還是與一位印裔女孩結婚……經歷生與死、相聚與別離,在東方與西方之間,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兩種文化間撕扯、掙扎、逃離與回歸,何處才是真正的歸宿?
同名人 內容簡介
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拉希莉憑借短篇小說集《解說疾病的人》獲得2000年普利策文學獎,在《同名人》中,她仍舊圍繞移民在異國的歸屬感缺失寫作,用一個家庭創建新生活的歷史,展現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的孤獨和愛。
因人氣甚佳,于2006年被小眾獨立導演、當代印度“新電影”之母——米拉·奈爾改編為電影,廣受好評。
這是一部很好讀的小說,沒有繁雜崎嶇的情節,沒有炫人眼目的技法,用克制平實的語言,直擊你的心臟。
這是一個關于愛與成長的故事。果戈理的父母是拋棄故鄉,生活在永恒鄉愁中的人;果戈理不懂。他反叛,逃跑。三十年的人生在他身上留下刻痕——戀情的甜美與失意,親人的相聚與永訣。這才霍然意識到,是父母賦予了他名字,也是他們,把孤獨和死亡攔在門外。
司空見慣的邂逅與分別,平凡人的寂寞,你我都在經歷的并不銳利卻無可慰藉的鈍痛。拉希莉用第三人稱,將故事中每個人的心事娓娓道來,述說文化夾縫中的他們,如何在波瀾不驚的每一天,找尋自己真正的歸宿。
被選為《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娛樂周刊》《紐約》雜志的年度ZUI佳圖書(2003)。
Goodreads超過21萬人給出高分。
躋身英國影響力ZUI大的文學獎之一橘子小說獎長名單(2004)。
拉希莉因其杰出的寫作,獲得過諸多文學獎項:
1999 - 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1999 - 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年度*虛構處女作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拉希莉憑借短篇小說集《解說疾病的人》獲得2000年普利策文學獎,在《同名人》中,她仍舊圍繞移民在異國的歸屬感缺失寫作,用一個家庭創建新生活的歷史,展現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的孤獨和愛。
因人氣甚佳,于2006年被小眾獨立導演、當代印度“新電影”之母——米拉·奈爾改編為電影,廣受好評。
這是一部很好讀的小說,沒有繁雜崎嶇的情節,沒有炫人眼目的技法,用克制平實的語言,直擊你的心臟。
這是一個關于愛與成長的故事。果戈理的父母是拋棄故鄉,生活在永恒鄉愁中的人;果戈理不懂。他反叛,逃跑。三十年的人生在他身上留下刻痕——戀情的甜美與失意,親人的相聚與永訣。這才霍然意識到,是父母賦予了他名字,也是他們,把孤獨和死亡攔在門外。
司空見慣的邂逅與分別,平凡人的寂寞,你我都在經歷的并不銳利卻無可慰藉的鈍痛。拉希莉用第三人稱,將故事中每個人的心事娓娓道來,述說文化夾縫中的他們,如何在波瀾不驚的每一天,找尋自己真正的歸宿。
被選為《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娛樂周刊》《紐約》雜志的年度ZUI佳圖書(2003)。
Goodreads超過21萬人給出高分。
躋身英國影響力ZUI大的文學獎之一橘子小說獎長名單(2004)。
拉希莉因其杰出的寫作,獲得過諸多文學獎項:
1999 - 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1999 - 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年度*虛構處女作
2000 - 《紐約客》雜志年度*處女作
2000 - 普利策文學獎
2002 - 古根海姆獎
2008 - 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
2014 - DSC南亞文學獎
2014 - 美國文學和人文科學委員會的國家人文獎章“拉希莉在情緒刻畫中所展現的極致細膩的方式,令人贊嘆——她是真正杰出的作家。”
——普利策獎評委 Wendy Lesser
“非凡…… 對家庭、傳統和自我認可的洞悉而精細的記錄……裘帕·拉希莉是一位深有造詣的*流小說家。”
——《圣地亞哥聯合論壇報》
“令人難忘的故事……包藏在優雅低調的文筆之下的,是拉希莉敏銳透悉人物內心世界的天賦。思想深峻而目光明澈,人物描繪異常生動,與美國的特殊情況和人類的普遍渴望相合拍。”
——《新聞日報》
“感人的首部長篇小說。拉希莉的筆觸優美而不事張揚。”
——《舊金山紀事報》
“拉希莉美妙地表現了移民的惶惑、思鄉,以及對拋在身后的味道、氣味和習俗的向往。”
——《洛杉磯時報讀書版》
“動人……一部充滿精細微妙的張力的小說,跨越兩代人、兩塊大陸,以及其間豐富的情感妥協……《同名人》是一個關于愧疚與解脫的故事;它觸及到人們為從過去——家庭的責任、歷史的負累———中解脫出來所普遍經歷的掙扎。”
——《波士頓環球報》
“《同名人》是不同凡俗的……一部處女作長篇小說如此沉著如此有力,仿佛是成名已久的小說大家的作品。”
——《紐約時報》
“拉希莉優雅的*部長篇小說超額地實現了她的普利策得獎小說集的諾言……甘古利一家的家世描繪得無比精巧細膩……成為美國移民與同化的經典故事。”
——《娛樂周刊》
“拉希莉以混合著平靜觀察和令人心碎的誠實的特有風格來處理同化和歸宿的問題…… 作品無拘束的美讓人不能釋卷。”
———Elle
“極有感染力……文筆優美而充滿用心觀察到的細節,拉希莉的小說——像她的主人公一樣———成功地在兩個非常不同的社會之間架起了橋梁,給予了我們對兩者的ZUI好描繪。”
——《人物》
“這部人們熱切期待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靈巧地深化了拉希莉的特征主題: 愛、孤獨和文化的迷茫。”
——《哈潑時尚》
“《同名人》描寫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如何應對不熟悉的環境, 寫得如此之好, 是本年度發表的ZUI佳虛構類作品之一。”
——《西雅圖時報》
“一個感人至深且構建精巧的有關文化沖擊的故事……閱讀它,任何人都將體會到作為文化局外人的感受。”
——《沃思堡晨星電訊報》
“一本出自一位卓越作家的精美小說。”
——《華盛頓郵報》
“《同名人》是一部沉靜感人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非常吸引人……在精確地喚起的個性之中置入了普遍性。”
——《哥倫布快報》
“盡管生命充滿了荒謬的過程和不可避免的結局,拉希莉仍堅守了偉大作品所具有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雄辯性與持久性。”
——《匹茲堡郵報》
“筆觸經濟而優美……拉希莉的小說本質上戲劇化了所有人共同的經歷: 尋找自我。”
——《羅德岱堡太陽衛報》
“拉希莉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和精雕細刻的形象化描寫等多方面才能,成就了一部罕見而絕妙的故事。”
——《奧蘭多衛報》
“拉希莉區別于其他作家的,是她那平實卻豐富細致的文筆,當她小心翼翼地展開人物的生活畫卷時,我們不由得心痛起來。”
——《今日美國》
“這部小說強有力地描寫了家庭傳統普遍的艱難歷程。”
──Lifetime
“《同名人》……證實了她的*部書所暗示的:她是一位具有非凡的優雅風范和同情心的作家。”
──《圣荷西信使報》
“以一種優雅的沉靜寫成──即使再讀一遍,也找不到哪怕一丁點花哨之處。”
──《紐約時報讀書版》
“這個關于雄心渴望與雙重認同的故事,遠比許多年青作家ZUI好的作品來得真實且意象豐富。”
── 《紐約消閑》
“拉希莉是直覺型的作家……她的天賦乃是一種同情的力量。”
──《國家》雜志
“她的才能全面綻放……寫得非常優美……帶著新來者面對一切的好奇心,拉希莉展示了她對本地人的了解。”
──《紐約》雜志
“極富藝術性,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展示了她超凡出眾的才華。”
──《巴爾的摩太陽報》
“一本值得品味的書,無疑是年度ZUI好的作品之一,更進一步顯示了深具才華的作者獲獎之路還遠未結束。”
──《亞特蘭大憲法報》
“飽含情感,深摯動人,拉希莉的故事展現了人物生活的全景畫面。”
──《費城問訊報》
“一部有滋味的傳統式樣的小說……以明潔靜雅的文筆寫成……一位講故事的才女,拉希莉的文學勇氣已經歷了考驗。”
──《羅列新聞與觀察報》
“[拉希莉的]簡潔、低調的文筆創造了一種容易激動的緊迫感,這使她的作品與那些眼花繚亂得多(卻遠不夠生動)的現代小說區別開來。”
──《城鄉》雜志
“與她的短篇小說一樣,這部小說中,拉希莉的風格仍是優雅而美妙的。”
──《圣安東尼奧快報》
“讀者在此仍會看到同樣的雅致而貌似簡單的文風,這種風格為她的短篇小說收聚了無數的贊譽……結果是看起來平靜、幾乎沒有戲劇沖突的小說,其人物和事件在讀過幾個星期之后仍會新鮮如初地躍出腦海。”
──《書頁》
“具有震撼力的原創之聲。”
──《明星論壇報》
“杰出的作品。”
──《時代》
“無與倫比……用平凡日常的稻草紡出金子的書。平靜、清晰的優美,水晶版清澈的文筆,幽雅的低吟,把讀者從開始一直推到了ZUI后。每一個細節,每一寸觀察,每一個句子都發出真實的清脆回響!锻恕肥且槐咀屪x者能夠進入那個讓人無比感同身受的世界。”
——《泰晤士報》
“無可挑剔。”
——《每日郵報》
同名人 目錄
同名人 作者簡介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 ),美國作家,以處女作《解說疾病的人》獲得2000年度的普利策文學獎,成為歷史上ZUI年輕獲獎者。 她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解說疾病的人》(1999)與《不適之地》(2008),長篇小說《同名人》(2003)、《低地》(2013)和《我在何處》(2018),以及隨筆集《另行言之》(2015)與《書之衣》(2016)。 《同名人》因人氣甚佳,于2006年被改編為電影,廣受好評。 《低地》進入了布克獎短名單(2013),提名美國國家圖書獎(2013),入圍橘子獎短名單(2014),并斬獲DSC南亞文學獎(2014)。 除上所述,拉希莉還攬獲了諸多文學獎項,包括普利策文學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年度ZUI佳虛構處女作等。 此外,拉希莉還先后獲得古根海姆獎(2002)及美國文學和人文科學委員會的國家人文獎章(2014)。 盧肖慧,畢業于紐約大學商學院。從事文學翻譯十余年,以美國現、當代文學為主,譯作有《同名人》《解說疾病的人》《漫長的告別》《已知的世界》《呼吸課》《番石榴園的喧鬧》等。 吳冰青,物理學博士,供職于華爾街金融機構。愛好文學,出版的譯作包括《解說疾病的人》《第二十二條軍規》《同名人》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