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88627
- 條形碼:9787536088627 ; 978-7-5360-8862-7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本書特色
“民國文學史論”是一套系統研究民國文學學術著作。**輯規模:6卷,200萬字,包括《民國政治經濟形態與文學》(李怡 著)、《民族國家概念與民國文學》(張中良 著)、《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張福貴 著)、《民國文學史料考論》(陳福康 著)。**輯2014年出版,納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金資助,2015年績效考評被評為優秀項目,全國總排名第十。第二輯11卷,通過從微觀切入,分析探討民國文學現象和問題。包括《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李 怡 著)、《民國語境中的魯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國作家的抒情意識與審美追求》(張堂錡 著)、《民國時期新詩論稿》(張潔宇 著)、《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 顏同林 著)第五卷 民國時期中學生的新文學接受研究(羅執廷 著)、詩歌教育與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 (李俊杰 著)、《紳士階層與中國現代文學》 (羅維斯 著)、《“下江人”和抗戰時期重慶文學》(黃 菊 著)、《〈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考察 》(張武軍 著)、《〈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趙偉 著)。第二輯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民國文學史論”是一套研究民國文學的大型學術著作。云集中國大陸和臺灣著名學者及新銳學者。共三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第二輯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六編, 以民國時期的雜志《文藝月刊》為研究對象, 重點考察文學創作與民國歷史、社會思潮的關系, 重在通過“文史互證”的方法, 解讀文學文本、辨析創作理念、還原時代風貌。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目錄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節選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一)“七七事變”前,關內外作家對東北的書寫 舒群《歸來之前》與蕭軍《大連丸上》分別講述一段逃亡經歷,倉皇驚險,悲憤莫名。出走前夕,舒群已察覺周圍空氣緊張,“近幾日來,朋友被捕的消息每天總有一兩次。朋友常常預言著終有一天會臨到我的頭上。”外部環境兇險,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作家隨時可能身陷囹圄。不出所料,厄運很快悄然逼近,舒群忽然收到預警,友人語焉不詳欲言又止,心懷惴惴的“我”意識到大禍將至,一番猶豫后決定逃亡。全篇重心即在于描寫“我”面對去留問題時,反復掙扎痛苦無奈的心理活動。“我”乃家中支柱,此一去,既不得承歡盡孝于高堂,弱妹幼弟亦失依憑,老父多病慈母憂深,家人何以為生?日后何時再見?故園至親難以割舍,心中倩影怎忍輕離。曾救“我”于窮途的苓子姑娘有情有義,其兄才入獄,又助“我”逃亡,紅顏憔悴心痛不已。前思后想,親情、愛情實在可貴,但暴日逞兇難得茍全,哀戚亡國不如投奔自由。于是,“我”不及拜別家人便匆匆啟程。元宵時節不得團圓,前路茫茫盡是未知,“在我的心上,早已失去了快樂與痛苦的感覺,只看見白色的雪花,在我眼前飛著,飛著。”舒群此文情感細膩文筆哀婉,離別之痛難以言表。危急時刻,作家糾結于家庭責任與未來出路,心中滿是煎熬。然而魍魎世界難得完卵,含污忍垢還是追尋希望?“我”再三權衡幾經掙扎。內心矛盾反映個體之苦,蒼涼意緒揭示民族之困,孤身上路不免凄楚,但雪籠大地未嘗不孕育新生,路已在腳下,義無反顧。舒群此去三個多月后,蕭軍偕蕭紅踏上流亡之路。有意思的是,舒群自哈爾濱經大連赴青島,二蕭行止與其類似,途中雖未經停大連,但所乘客輪恰名“大連丸”,而與《歸來之前》同屬回憶文字的《大連丸上》(署名田軍),亦復原了虎口逃生的一段經歷。蕭軍夫婦登船未穩即遭偽警盤查,“他們和狗用嗅覺一樣,用手和眼,在開始去接觸我們的行李和我的周身”,“我們這好像開始在什么魔鬼的嘴里賭運命”。魔鬼盤踞偽滿,鷹犬肆無忌憚,生死成敗在此一搏。偽警狡猾盤問步步緊逼,“我”虛虛實實機智應對。幾經問訊難見破綻,偽警仍不甘心,此時“只要他把我帶到‘水上警察署’,只要皮鞭子抽到我的身,只要那煤油或辣椒水一注入我的鼻孔……便什么都全完了!”對決魔鬼全憑運氣,“我”置之死地反倒絕處逢生,敵人百般刁難終無實據,二蕭險中求勝逃過一劫。同屬鋌而走險的一段往事,相比《歸來之前》對內心細節的反復刻畫及低沉的敘事基調,《大連丸上》以簡潔之篇幅記錄戲劇化的場景,文字爽脆感情外露。作品通過你來我往間不容發的對話營造緊張氣氛描繪真實形象,敵偽狐疑陰險狡詐,“我”強作鎮定表現平靜,狹小的船艙中一時生死難測。命運賭局中蕭軍從容不迫,但內心已波濤洶涌“顯得急躁”,面對敵人,作家強壓怒火,只為盡快打破殖民枷鎖返歸祖國,夜的海面上,憤激的靈魂沖決黑幕。作品中,蕭軍對日偽的蔑視與憎恨時有流露,相同情境下,蕭紅柔弱安靜憂心忡忡,冰與火的性格反差,使作家呈現不同寫作風格,也成為日后影響二蕭生活的一大因素。 二蕭脫難有驚無險,另一對作家夫婦卻未如此幸運。《大連丸上》折射敵人偵監嚴密,東北境內,日偽對反抗者之鎮壓更加酷烈。蕭軍等啟程不久,羅烽即遭逮捕下獄,直至1935年,羅烽獲釋與妻赴滬。信念堅定,羅烽終未屈服,伉儷情深,白朗患難與共,劫后余生,白朗作《獄外集》回顧二人在東北之斗爭與劫難。“九一八”后,羅烽等在中共領導下創辦《夜哨》堅持文藝抗敵,并協助楊靖宇工作①,白朗亦參與其中。羅、白緊張而興奮地從事秘密救亡活動,共同的信念支撐二人追求光明,此時東北局勢嚴峻,“可是,我們并不灰心,并不焦慮。我們相信:組織起來就是力量,如果我們堅決的奮斗到底,故鄉終會失而復得”。“九一八”擊碎了人們茍安的迷夢,“它把我從昏聵中拔救出來”,從此,“我”投身抗日熱情高漲。反抗帶來報復,日偽反撲羅烽下獄,為防敵人察覺,“我”強忍悲痛,以若無其事的行動掩飾瞬間坍塌的精神,《獄外集》即以大量篇幅記述了羅烽入獄后,“我”與敵偽的周旋及對愛人無盡的思念。東北女作家性情不一風格各異,《大連丸上》蕭紅吞聲飲泣,《獄外集》中白朗直面日寇。強烈的情感驅使作家不顧一切營救丈夫,恐懼、退縮無濟于事,隱忍、周旋或有一線生機。經友人勸慰,白朗全力奔走,果斷銷毀反日證據后,幾次獨自勇探監牢。跟隨作家視角,敵人之威逼,黑獄之陰森,嫌犯之病、弱皆有所見,日寇股掌中的東北,人如草芥。 ……
《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作者簡介
趙偉,男,1984年7月生,山東臨清人。2012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就職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平日以談文論藝為業,興趣所在,發掘文學史料,觸摸過往歲月。在《新華文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現代文學論叢》《抗戰文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兩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