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88320
- 條形碼:9787536088320 ; 978-7-5360-8832-0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本書特色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是《民國文學史論》叢書第二輯其中一本。《中央日報》副刊伴隨著《中央日報》在大陸發行了20多年,過去我們總是囿于意識形態的偏見,簡單地把它視作國民黨反動派在文藝界的傳聲筒,或批判《中央日報》副刊如何體現國民黨政府鉗制思想和控制文學宣傳。但《中央日報》副刊的面貌并非如此單一。早的革命文學倡導曾集中出現在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中央日報》副刊,武漢《中央副刊》曾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譯介蘇聯革命文學理論,發表一些革命性的作品,如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謝冰瑩的《從軍日記》等都是率先刊登在武漢《中央日報》副刊。1928年上海《中央日報》副刊雖然是在國共分裂之后創辦,但是其副刊仍然是左翼文學的主要陣地,大名鼎鼎的左翼作家丁玲,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頻,左翼戲劇的先導田漢都曾擔任上海《中央副刊》的主編。1930年代,左翼文學革命文學論爭,民族主義文學興起的來龍去脈,《中央日報》副刊讓我們得到新的理解和認知。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考察1949年之前的《中央日報》副刊。分為“《中央日報》副刊與革命文學”、“《中央日報》副刊與民族國家文學”、“戰后《中央日報》副刊和中國文學走向考察”三編。摒棄過去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 在民國歷史文化語境中, 以原始史料為依據, 梳理《中央日報》副刊的發展變遷, 考察它在民國文學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價值。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目錄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節選
《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伴隨著全國統一抗戰局面的形成,在文藝領域也開始形成全國性的組織,如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漫畫界抗敵協會,等等。這些協會基本都冠之以“中華全國”的名義,是和以往文藝社團大不相同的新型的文藝組織。正如研究者段從學對“文協”所做的定位,“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文協’)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明確而自覺地以領導和組織抗戰時期的文藝運動為目標的一個全國性文學組織”,“其人員組成的復雜性和包容性,超越了現代文學史上所有的文藝團體,初步建立起了一種新型的作家組織”。我們以往的研究大都只是強調因抗戰發生而形成的文藝界的團結,可是我們忽略了更為深層的作家和文藝家新的組織形態的出現,這種內在的機制變革對后來文學思潮和文學觀念的影響更為深遠。 這種全國性的文藝組織的形成和《中央日報》及其副刊有著密切關系,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中央日報》副刊社策劃的話劇《盧溝橋》,正是在這出戲劇大規模的排演活動中,南京以及一些上海的戲劇界同仁,在《中央日報》及《戲劇副刊》相關人士的主導下,形成了劇人大聯合。1937年7月25日,《中央日報》在報道《盧溝橋》公演排演的同時,另外也特別報道了劇人們的聯合談話會,“留京劇人田漢、余上沅、戴涯、萬家寶,暨國立戲劇學校留京同學,中國戲劇學會全體會員,發起勞軍救國募捐聯合公演,定于今(二十五)日下午四時,假公余聯歡社召集南京劇人舉行談話會”。由此可見,在聯合公演造就抗戰輿論的同時,《中央日報》副刊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把劇作家組織起來,報道中提及的田漢、余上沅、戴涯、萬家寶(曹禺),以及盧溝橋的導演馬彥祥、洪深,這些人要么曾經在《中央日報》副刊擔任主編、編輯,要么是和這些擔任編輯的人是至交好友,例如田漢和《中央日報》副刊編輯王平陵關系很不錯,而洪深和《中央日報》的《戲劇運動》副刊編輯馬彥祥則是師生情誼。正是這些人憑借《中央日報》這個平臺有意識地聯合,其中和《中央日報》關系*密切的張道藩和王平陵在促使劇人聯合上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這為后來先于“文協”而成立的“劇協”(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奠定了基礎。1937年12月31日,“劇協”在武漢光明大戲院正式成立,理事和常務理事及各部門負責人主要就是我們上述所列舉的那些人,張道藩、王平陵、田漢、余上沅、戴涯、馬彥祥、洪深等人,加上陽翰笙和國民黨的要員陳立夫、方治,以及武漢當地漢劇社的朱雙云、傅心一和其他地方劇或舊劇人富少航、趙小樓等。從陽翰笙當時寫的祝辭來看,他所要祝賀的并非左和右的團結而而是新與舊的聯合,“團結了*不易團結的新舊劇界”,“從今天以后,我們將要努力使我們戲劇藝術在內容上無新的與舊的區分,只有在形式上才有歌劇與話劇的類別”。其實抗戰時期文藝界對待“新舊”命題和前20年的態度有了很大不同,可以說,抗戰時期幾次大的文學爭論都和新舊相關。當然,這是一個值得另外撰文詳細討論的大命題,筆者在此想要說明的是,文藝界左和右的融合團結也許不是抗戰文學發生時的重要關注點,左和右的區分、所謂左翼文人主導了抗戰文學團結局面的形成是后來人主觀立場的投射。在“劇協”班底的基礎上,1938年1月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正如學者提出的那樣,抗戰之前根本“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左翼電影’”,抗戰爆發后更無所謂夏衍、陽翰笙等人后來回憶中的左右翼電影的聯合與斗爭。和戲劇界一樣,電影界統一的協會的形成和《中央日報》的《電影周刊》以及其所聯系起來的影人密不可分。 由此可見,不論是戲劇界還是電影界,其全國性的協會組織,都是國民黨政府通過《中央日報》副刊或臺前或幕后組織起來,而“劇協”和“影協”則為文協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研究“文協”的段從學已經著重提及。“先于文協’成立的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等幾個全國性組織,都是以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心理為基礎,在有關黨政機關的支持和幫助下迅速組織起來的。這些全國性文化團體的相繼建立,把全國文藝作家組織起來的共同愿望推向了新的高度,為‘文協’的建立提供了積極的文化氛圍。” ……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張武軍,生于1977年11月,陜西大荔人,四川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11年聘為西南大學副教授,201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現任西南大學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2014年7月起在臺灣地區政治大學以 “民國歷史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為題,客座交流一年。主要從事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抗戰文化和文學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多項,出版有《民國語境與左翼文學民族話語考釋》等學術專著多部,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多篇為《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刊物全文轉載。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