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7卷.村莊類第16卷.長江區域第8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44490
- 條形碼:9787520144490 ; 978-7-5201-4449-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7卷.村莊類第16卷.長江區域第8卷) 本書特色
中國農村調查 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7卷.村莊類第16卷.長江區域第8卷)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調查?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7卷.村莊類第16卷.長江區域第8卷) 目錄
凡例 《中國農村調查》編輯組
村莊類分序 徐勇 和合共生:巢湖移民型村落的關系網絡與治理——長江區域澗周村調查
**章 澗周村的由來與演變
**節 澗周村的由來
一 村名與村落
二 姓氏與村落
第二節 澗周村的形成
一 村民記憶中的村落
二 國家建制中的村落
第三節 澗周村當下概況
一 血緣關系與村落
二 地域范圍與村落
三 行政建制與村落
第二章 澗周村自然形態與實態
**節 自然形態
一 地理形態
二 氣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資源狀況
第二節 稻作體系
一 水稻種植
二 田地狀況
第三節 水網環境
一 水系狀況
二 水旱災害
三 水利建設
第四節 居住形態
一 居住聚落
二 居住格局
三 房屋布局
四 交通狀況
第五節 澗周村自然實態
一 稻作農業
二 水利灌溉
三 居住格局
第三章 澗周村經濟形態與實態
**節 人與土地及其生產能力
一 人與土地的關系
二 人與生產能力的關系
第二節 產權與產權關系
一 土地性質與土地所有類型
二 土地買賣與土地租佃
第三節 經營與經營關系
一 經營主體
二 經營關系
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
一 交換活動
二 交換關系
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
一 產品分配
二 分配關系
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
一 消費活動
二 消費關系
第七節 繼承與繼承關系
一 財產繼承
二 繼承關系
第八節 澗周村經濟實態
一 產權
二 經營
三 交換
四 分配與消費
五 財產繼承
第四章 澗周村社會形態與實態
**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
一 血緣主體
二 血緣關系
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
一 地緣主體
二 地緣關系
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
一 業緣組織
二 業緣關系
第四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
一 交往活動
二 交往關系
第五節 流動與流動關系
一 社會流動
二 流動關系
第六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
一 社會分化
二 群體關系
第七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
一 沖突類型
二 沖突關系
第八節 保護與保護關系
一 保護主體
二 保護關系
第九節 澗周村社會實態
一 血緣關系
二 地緣關系
三 業緣關系
四 交往關系
五 流動關系
六 分化關系
七 沖突關系
八 保護關系
第五章 澗周村文化形態與實態
**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
一 祖先崇拜
二 崇拜關系
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
一 信仰對象
二 信仰關系
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
一 思維活動
二 思維關系
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
一 生育態度
二 生產態度
三 生活態度
四 社會態度
五 政治態度
六 人生態度
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
一 婚喪習俗與關系
二 節慶習俗與關系
三 日常習俗與關系
第六節 規訓與規訓關系
一 規訓主體
二 規訓關系
第七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
一 文娛活動
二 文娛關系
第八節 澗周村文化實態
一 祖先崇拜
二 信仰觀念
三 思維狀況
四 生育觀念
五 文化習俗
六 規訓
七 文化娛樂
第六章 澗周村治理形態與實態
**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政權治理主體
二 政權治理內容
三 政權治理方式
第二節 家戶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家戶治理主體
二 家戶治理內容
三 家戶治理方式
第三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在講的”及其治理關系
二 “光棍”及其治理關系
三 “老板”及其治理關系
第四節 親族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宗長及其治理關系
二 舅舅、伯父、叔爺及其治理關系
第五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土地廟治理與治理關系
二 觀音會、王爺會治理與治理關系
三 廟庵治理與治理關系
第六節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村內交易的聲譽治理
二 瓦匠和木匠的搭伙治理
三 榨油坊的合作治理
第七節 澗周村治理實態
一 村民自治狀況
二 村落治理狀況
三 家戶治理狀況
澗周村調查小記
澗周村調查日記(節選) 向利而生:外向流動型村落的利益小農與治理——長江區域曠家壩村調查
**章 村落由來與演變
**節 村落由來與形成
一 村名由來
二 聚落形成與村民姓氏
三 村落村民與遷動
第二節 村落建制與沿革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建制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
第三節 村落當下概況
一 土城行政村概況
二 自然村落概況
第二章 曠家壩村落自然形態與實態
**節 自然環境
一 自然地理
二 氣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資源狀況
第二節 稻作體系
一 “田”“土”概況
二 稻作生產及其關系
三 稻作生產與灌溉
第三節 水網環境
一 自然水系
二 人工水系
三 水井
第四節 居住形態
一 分散居住與邊界
二 傍田而居
三 村落交通
第五節 村落自然變遷與實態
一 水利條件與灌溉
二 稻作生產經營
三 村莊居住狀況
四 村莊交通狀況
第三章 曠家壩村落經濟形態與實態
**節 人與土地及生產能力
一 人與土地的關系
二 人與生產能力的關系
第二節 產權與產權關系
一 土地性質與產權歸屬
二 土地買賣及其關系
三 土地租佃及其關系
四 土地典當及其關系
第三節 經營與經營關系
一 土地經營主體
二 土地經營分工
三 土地經營合作
四 市場雇傭與經營關系
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
一 村內交換
二 村外交換
三 村落借貸
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
一 分配單元與分配權
二 分配內容
三 分配次序
四 分配結果
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
一 消費權主體
二 消費關系
三 家庭內部消費
四 家戶外部消費
五 家族等共同消費
第七節 繼承與繼承關系
一 財產繼承權
二 繼承物
三 繼承方式
四 分家及其關系
第八節 曠家壩村落經濟變遷
一 1949年以前的傳統經濟形態
二 1949年以后的經濟形態變遷
第九節 曠家壩村落經濟實態
一 村莊經濟概況
二 土地產權與規模
三 土地經營與家庭農場
四 市場交換:趕場
第四章 曠家壩村落社會形態與實態
**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
一 家庭及其關系
二 親屬及其關系
三 擬血緣及其關系
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
一 鄰居及其關系
二 熟人及其關系
三 同鄉及其關系
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
一 水利組織及關系
二 市場組織及關系
第四節 信緣與信緣關系
一 信緣載體:廟宇
二 信緣行為及其關系
三 信緣組織:紅廟子會
第五節 組織與組織關系
一 生產性社會組織:青苗會
二 血緣性社會組織:清明會
三 互助性社會組織:邀會
四 其他社會組織
第六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
一 交往概況
二 交往關系
三 村內閑暇交往
四 幫忙及其關系
第七節 流動與流動關系
一 流動單元與主體
二 土地租佃與流動
三 土地買賣與流動
四 其他流動原因與關系
第八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
一 財富分化
二 職業分化
三 血緣分化
四 權力分化
第九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
一 村落內部沖突及關系
二 家族沖突及關系
三 “斷公道”及其關系
四 “打官司”及其關系
第十節 保護與保護關系
一 家庭保護及其關系
二 村落保護及其關系
三 國家保護及其關系
第十一節 曠家壩村落社會變遷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社會形態
二 1949年以后村落社會形態變遷
第十二節 曠家壩村落社會實態
一 社會交往
二 社會流動
三 社會沖突
四 社會保障
第五章 曠家壩村落文化形態與實態
**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
一 先人崇拜
二 崇拜關系
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
一 信仰主體、對象與次序
二 神靈信仰及其關系
三 鬼怪信仰及其關系
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
一 經驗思維及其關系
二 務實思維及其關系
三 中庸思維及其關系
四 平均思維及其關系
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
一 生育態度及其關系
二 生產態度及其關系
三 生活態度及其關系
四 社會態度及其關系
五 政治態度及其關系
六 人生態度及其關系
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
一 婚喪習俗及其關系
二 節慶習俗及其關系
三 日常習俗及其關系
第六節 規訓與規訓關系
一 家庭教化及其關系
二 學校教化及其關系
第七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
一 信仰娛樂活動:朝會
二 日常娛樂及其關系
三 農業節慶娛樂及其關系
第八節 曠家壩村落文化變遷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文化形態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文化形態變遷
第九節 曠家壩村落文化實態
一 祖先崇拜
二 神靈信仰
三 文化娛樂活動
第六章 曠家壩村落治理形態與實態
**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政權治理概況
二 政權治理主體及其關系
三 政權治理內容
四 政權治理方式
第二節 家戶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家戶治理主體
二 家戶治理內容
三 家戶治理方式
第三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村落治理主體
二 村落治理內容
三 村落治理方式
第四節 親族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親族治理單元
二 親族治理主體
三 親族治理內容
四 親族治理規則
五 親族治理方式
第五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廟宇功能與國家事務
二 和尚與村落治理
三 “寫功過”與村落治理
四 道士與村落治理
第六節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一 行會及其治理關系
二 集市管理及其治理關系
第七節 曠家壩村落治理變遷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治理形態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治理形態變遷
第八節 曠家壩村落治理實態
一 村莊“六聯”治理機制
二 村規民約
三 村莊“三委會”概況
曠家壩村落調查小記
曠家壩村落調查日記
本卷后記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7卷.村莊類第16卷.長江區域第8卷) 作者簡介
徐勇,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后流動站評審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治學會會長。主要從事基層政治與鄉村治理研究,是國內最早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并從社會的角度研究政治發展過程,也是我國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自治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之一。鄧大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首批青年“長江學者”,湖北省政治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紀委廉政研究員、汕頭大學地方政府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會、順德區農村綜合改革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主要為小農問題及其方法論、產權政治學領域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