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論
**章中藥與方劑發展史1
**節中藥發展概況1
一、古代藥物知識的起源和積累1 二、現代中藥發展概況2 第二節方劑發展概況4 第二章中藥性能6 **節性味6 一、四氣6 二、五味7 三、氣味配合8 第二節歸經8 一、歸經的含義8 二、歸經的確定9 三、歸經的臨床意義9 第三節升降浮沉9 一、升降浮沉的含義9 二、升降浮沉的臨床意義10 第四節毒性10 一、毒性的含義10 二、正確認識中藥毒性11 思考與練習11 第三章方劑與治法12 **節方劑和治法的關系12 第二節常用治法12 思考與練習13 第四章方劑的組成變化14 **節方劑的組成原則14 第二節組成變化14 一、藥味加減的變化15 二、藥量加減的變化15 三、劑型更換的變化15 思考與練習15 第五章中藥與方劑的應用16 **節配伍與用藥禁忌16 一、中藥的配伍16 二、用藥禁忌17 第二節劑量18 一、藥物方面18 二、應用方面18 三、患者方面19 第三節劑型與用法19 一、劑型19 二、用法19 思考與練習21各論 第六章解表藥與解表劑23 **節解表藥23 一、辛溫解表藥24 麻黃24 桂枝24 荊芥25 防風25 白芷25 羌活26 紫蘇26 生姜26 香薷27 藁本27 蒼耳子27 辛夷27 二、辛涼解表藥28 薄荷28 蟬蛻28 柴胡29 菊花29 桑葉29 葛根30 牛蒡子30 蔓荊子31 升麻31 第二節解表劑31 麻黃湯32 銀翹散32 桂枝湯33 小青龍湯33 桑菊飲3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34 敗毒散34 思考與練習35 第七章清熱藥與清熱劑36 **節清熱藥36 一、清熱瀉火藥37 石膏37 知母37 梔子37 天花粉38 夏枯草38 蘆根38 淡竹葉39 二、清熱燥濕藥39 黃芩39 黃連39 黃柏40 龍膽40 苦參41 三、清熱解毒藥41 金銀花41 連翹42 白頭翁42 板藍根42 大青葉42 青黛43 牛黃43 魚腥草43 蒲公英44 紫花地丁44 野菊花44 紅藤45 敗醬草45 山豆根45 射干46 馬勃46 馬齒莧46 蚤休46 半邊蓮47 土茯苓47 白花蛇舌草47 穿心蓮47 山慈菇48 垂盆草48 四、清熱涼血藥48 生地黃48 玄參49 牡丹皮49 赤芍49 水牛角50 紫草50 五、清退虛熱藥50 青蒿50 地骨皮51 白薇51 銀柴胡51 胡黃連52 第二節清熱劑52 白虎湯53 清營湯53 黃連解毒湯53 仙方活命飲54 導赤散54 龍膽瀉肝湯55 葦莖湯55 白頭翁湯55 青蒿鱉甲湯56 附:和解劑56 小柴胡湯57 逍遙散57 半夏瀉心湯57 葛根黃芩黃連湯58 思考與練習58 第八章瀉下藥與瀉下劑59 **節瀉下藥59 一、攻下藥59 大黃59 芒硝60 番瀉葉60 蘆薈61 二、潤下藥61 火麻仁61 郁李仁61 三、峻下逐水藥62 甘遂62 京大戟62 牽牛子62 巴豆63 第二節瀉下劑63 大承氣湯63 大黃附子湯64 麻子仁丸64 十棗湯65 增液承氣湯65 思考與練習65 第九章祛濕藥與祛濕劑66 **節祛濕藥66 一、祛風濕藥67 獨活67 威靈仙67 防己67 秦艽68 桑寄生68 木瓜68 五加皮69 金錢白花蛇69 ?g薟草69 絡石藤69 徐長卿70 桑枝70 二、芳香化濕藥70 蒼術70 厚樸71 廣藿香71 砂仁71 豆蔻72 佩蘭72 三、利水滲濕藥72 茯苓72 茵陳73 金錢草73 澤瀉73 薏苡仁74 豬苓74 車前子74 滑石75 木通75 通草75 粉萆?Z76 石韋76 地膚子76 第二節祛濕劑76 平胃散77 真武湯77 藿香正氣散78 茵陳蒿湯78 八正散78 三仁湯79 五苓散79 實脾散80 羌活勝濕湯80 獨活寄生湯80 思考與練習81 第十章溫里藥與溫里劑82 **節溫里藥82 附子82 干姜83 肉桂83 吳茱萸84 細辛84 小茴香84 丁香85 高良姜85 花椒85 第二節溫里劑85 理中丸86 四逆湯86 當歸四逆湯87 陽和湯87 思考與練習87 第十一章理氣藥與理氣劑88 **節理氣藥88 陳皮88 枳實89 木香89 香附89 沉香90 川楝子90 青皮90 烏藥90 薤白91 佛手91 荔枝核91 柿蒂91 第二節理氣劑92 越鞠丸92 蘇子降氣湯92 瓜蔞薤白白酒湯93 旋覆代赭湯93 思考與練習93 第十二章理血藥與理血劑94 **節理血藥94 一、活血祛瘀藥94 川芎94 延胡索95 郁金95 莪術95 丹參96 益母草96 紅花97 牛膝97 虎杖97 桃仁98 水蛭98 乳香98 沒藥98 姜黃99 三棱99 雞血藤99 五靈脂99 土鱉蟲100 王不留行100 二、止血藥100 三七100 地榆101 小薊101 白及101 大薊101 白茅根102 茜草102 艾葉102 槐花103 蒲黃103 仙鶴草103 棕櫚103 側柏葉104 第二節理血劑104 血府逐瘀湯104 桃核承氣湯105 補陽還五湯105 溫經湯105 十灰散106 小薊飲子106 思考與練習107 第十三章補益藥與補益劑108 **節補益藥108 一、補氣藥108 人參108 黨參109 黃芪109 白術110 西洋參110 甘草110 山藥111 太子參111 大棗112 靈芝112 蜂蜜112 二、補血藥112 當歸112 熟地黃113 白芍113 阿膠114 何首烏114 龍眼肉114 三、補陽藥115 鹿茸115 淫羊藿115 杜仲115 肉蓯蓉116 續斷116 補骨脂116 益智仁117 菟絲子117 蛤蚧117 巴戟天118 骨碎補118 冬蟲夏草118 核桃仁119 紫河車119 沙苑子119 仙茅120 狗脊120 四、補陰藥120 北沙參120 麥冬121 枸杞子121 鱉甲121 龜甲122 石斛122 黃精122 天冬123 玉竹123 百合123 桑椹123 墨旱蓮124 女貞子124 第二節補益劑124 補中益氣湯125 六味地黃丸125 四君子湯126 四物湯126 歸脾湯126 炙甘草湯127 八珍湯127 腎氣丸128 思考與練習128 第十四章化痰止咳平喘藥與治燥、 祛痰劑129 **節化痰止咳平喘藥129 一、化痰藥129 半夏129 天南星130 白芥子130 瓜蔞130 桔梗131 旋覆花131 川貝母131 竹茹131 白附子132 白前132 前胡132 竹瀝132 昆布133 天竺黃133 蛤殼133 二、止咳平喘藥133 苦杏仁133 百部134 紫蘇子134 紫菀134 葶藶子135 桑白皮135 款冬花135 枇杷葉135 馬兜鈴136 白果136 第二節治燥、祛痰劑136 一、治燥劑137 杏蘇散137 清燥救肺湯137 麥門冬湯137 百合固金湯138 二、祛痰劑138 二陳湯138 清氣化痰丸139 貝母瓜蔞散139 止嗽散139 半夏白術天麻湯140 思考與練習140 第十五章消食藥與消導劑141 **節消食藥141 山楂141 神曲141 雞內金142 萊菔子142 麥芽142 谷芽143 第二節消導劑143 保和丸143 思考與練習144 第十六章驅蟲藥與驅蟲劑145 **節驅蟲藥145 檳榔145 苦楝皮146 使君子146 綿馬貫眾146 雷丸146 第二節驅蟲劑147 烏梅丸147 思考與練習148 第十七章安神藥與安神劑149 **節安神藥149 一、重鎮安神藥149 朱砂149 龍骨150 磁石150 琥珀150 二、養心安神藥151 酸棗仁151 柏子仁151 遠志151 合歡皮152 第二節安神劑152 朱砂安神丸152 酸棗仁湯153 思考與練習153 第十八章開竅藥與開竅劑154 **節開竅藥154 麝香154 冰片155 蘇合香155 石菖蒲155 第二節開竅劑156 安宮牛黃丸156 蘇合香丸156 思考與練習157 第十九章平肝息風藥與治風劑158 **節平肝息風藥158 一、平肝清陽藥158 石決明158 牡蠣158 代赭石159 珍珠母159 珍珠159 蒺藜160 決明子160 二、息風止痙藥160 羚羊角160 鉤藤161 天麻161 地龍161 全蝎162 蜈蚣162 僵蠶162 第二節治風劑163 川芎茶調散163 牽正散164 鎮肝息風湯164 天麻鉤藤飲164 大定風珠165 思考與練習165 第二十章固澀藥與固澀劑166 **節固澀藥166 五味子166 烏梅167 山茱萸167 五倍子167 訶子168 罌粟殼168 椿皮168 肉豆蔻168 赤石脂169 金櫻子169 桑螵蛸169 覆盆子169 蓮子170 芡實170 麻黃根170 第二節固澀劑171 四神丸171 金鎖固精丸171 完帶湯172 思考與練習172 第二十一章其他類中藥173 硫黃173 雄黃173 輕粉174 紅粉174 爐甘石174 白礬174 鉛丹175 硼砂175 斑蝥175 蟾酥175 馬錢子176 常山176 蛇床子176 大蒜176 思考與練習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