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44060
- 條形碼:9787552544060 ; 978-7-5525-4406-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輯 內容簡介
寧夏師范學院于2016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創建單位,教育學學科被確定立項為建設學科,按照西部學科(B類)標準進行建設。目前,教育學學科已形成了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是其中之一,是為適應大數據下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集合校內外科研力量而開辟的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方向。徐燕教授等人發揮專業優勢,撰寫的《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手段》一書,既注重理論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突出師范生教育技術動手能力的培養,又具有開闊的視野,對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之影響有科學的預判。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5輯)》的出版發行,將有益于推動寧夏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發展,帶領學者探索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與意義。中國共產黨歷經近一個世紀,其間跌宕峰回,波瀾壯闊,但貫穿全過程的主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毛澤東同志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終完成于50年代的《矛盾論》是一篇享譽世界的哲學名作,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經典文本。王魯玉副教授的《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法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視域下的(矛盾論)研讀》,對毛澤東《矛盾論》的基本思想、邏輯展開和理論價值,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和探尋。劉衍青教授主編的《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輯)》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固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集體成果。本輯從政治軍事、語言民俗、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反映了當代學者對絲路重鎮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從史料挖掘、方法更新、地方文化交流等方面,體現出固原歷史文化的研究正朝著深入、開放的方向發展。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輯 目錄
安西王與安西王相府
固原是關中平原的北面關隘——談固原古代的軍事地位
那彥成與固原城一兼論《重修固原州城碑記》的文獻與文學藝術價值
秦漢蕭關與唐宋蕭關地址之辨正張有堂
朝那湫遺址的保護與開發
試析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對固原之影響
固原古代畜牧業發展簡述
語言與民俗
固原方言體貌意義的表達手段
六盤山地區春官詞思想內容探析
住居有理:寧夏南部山區民居掠影
文學與藝術
俄語東干文學批評的淵源
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民族表達——論石舒清
續接與突破:20世紀90年代的固原文學
須彌山北周石窟藝術風格及其影響
前衛劇社在寧夏
地方文化交流
從田漢《對花槍》改編的失敗看豫劇的地方文化
牟文化研究尹祚鵬
附錄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約稿函
后記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輯 節選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第5輯)》: 商朝末期,有烏氏戎、義渠戎等。在這些分散、不相統屬的小方國中,舉族皆兵,其部落武裝各有首領,居住在清水河兩岸和六盤山水甘草豐、適宜游牧的地區。其中義渠戎發展較快,成為商周王朝西部的主要邊患。義渠戎部落武裝經常與周人發生戰爭。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后,西北諸戎小國對周時順時叛,周王朝對其進行了攻伐。周文王時,曾征伐犬戎。周穆王十七年,六師西征犬戎,俘戎王五個兒子,強令他們率領所部退回大原(今寧夏固原市)一帶居住。周夷王七年,命虢公率六師之眾伐大原獫狁(戎族一支),“至于俞泉,獲馬干匹”,大勝而歸。周穆王時遷于大原的戎族(獫狁),至周夷王時,又進擾周畿鎬京(今陜西長安縣)、涇陽(今陜西涇陽縣)等地。 周宣王時,獫狁逼近西周腹地。宣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曾經三次派兵攻打大原之戎,兵鋒所至,抵達固原一帶。《竹書紀年》載宣王命秦仲伐西戎,秦仲敗死。這些戰爭使西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連年用兵,精疲力竭,為了補充兵源和財政收入,“乃料民于大原”。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就進行過人口調查工作。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繼位不久,又被犬戎殺死在驪山下,西周終于被其西方的諸戎方國所滅。諸戎進而“居于涇、渭之間,侵暴中國”,成為秦在西方的勁敵。 幽王被西戎殺害后,周室被迫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東),西戎乘機東進,秦與西戎矛盾日漸尖銳。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以兵伐戎,戎敗走”,西戎退回涇、隴一帶。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乘戎王不理政事之機出兵,一舉攻破西戎12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許多小方國被秦所滅,但義渠戎、烏氏戎仍筑城自守。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于甘泉宮,并出兵滅了義渠。自此以后,義渠戎作為一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在歷史上消失了。“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時,修筑長城,史稱戰國秦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極其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戰國秦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定西地區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彭陽縣的12個鄉(鎮),39個行政村,固原境內長兩百余千米。 秦始皇自建立**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后,全國性戰爭基本平息。匈奴卻再度南下,成為秦王朝的一大隱患。而固原是秦朝北部邊地,在防御匈奴族南攻時處于重要地位。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蒙恬率軍30萬主力從咸陽出發,沿黃河北進。一路“覆軍殺將系虜單于”,攻擊匈奴主力,迫使匈奴部落紛紛降服,很快占領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及陜西榆林市一帶)。匈奴單于見秦軍銳進,倉皇北逃。蒙恬率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卻匈奴七百余里”,奪取黃河南岸全部地區,史稱河南地。蒙恬收復河南地后,指揮軍民在沿邊一帶的重要地區,“城河上為塞”,構筑三道防御工事,修筑了一系列城障。在此基礎上,蒙恬動用大量兵力,將長城沿漫長的邊境向東、西擴展,連接、整修了原秦長城、燕長城和趙長城,并沿秦朝更廣大的邊境線重新擴建,形成歷史上著名的萬里長城。直至今日,秦長城遺址在固原境內依然存在,并在清水河谷通道的西、北兩面構筑兩道城墻,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別,形成兩道防線,既拱衛著固原城,又不讓匈奴南下侵入關中平原。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