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7199
- 條形碼:9787542667199 ; 978-7-5426-671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 本書特色
網絡規則是網絡社會秩序生成中的重要內容,網絡秩序也突出表現為建立一種成文規則。本書以新制度主義為分析框架研究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過程,試圖彌補我國法學研究中的新制度主義缺位。相對于解釋某個特定網絡規則文本存在的原因,本書試圖去解釋作為網絡規則歷史的文本中的變化特性以及影響這些特性的過程,其重點在于網絡規則產生和變化的發生動因,而不是這些變化的具體內容。 本書的基本觀點是:網絡成文規則是通過解決問題、規則生態結構、組織學習這三個具體過程及其相互之間的互動得以形成的。當網絡規則被創建、修改或廢止時,它就記載了組織面對內部和外部壓力所做出的反應。外部環境改變而引發的問題、與規則相關的直接經驗及其后果、組織內部結構和資源變化都會影響規則的變化。因此,網絡規則體系既是外部環境的產物,也是其自身內在過程的產物。
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 內容簡介
網絡空間規則的演變是一個新的時代命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網絡規則方面的諸多問題,其中既包括現實社會問題在網絡空間的延展,也出現了獨屬于網絡空間的新型問題。從新制度主義視角看,規則的生成和演變是受外部環境刺激所引發,問題是網絡規則產生和演變的雙重動因。規則制定者開始關注被定義為問題的網絡規則或規則域,并逐漸作出反應。在網絡規則范圍內或者圍繞規則,組織首先運用現有技能,如果問題沒有解決,組織就會改變方式,調整舊的網絡規則或者創建新的規則。因此,網絡規則的演變可以看作是問題產生和確認的結果,問題是網絡規則創建的一種資源。規則的生態結構是構成規則動態演變的源泉,必須從規則自身這種生態情境中來理解特定網絡規則產生和變化活動的規律性。網絡規則的生態結構,即網絡規則之間的相互連接性。某個網絡規則內的問題及其變化情境是其他網絡規則內問題和變化的模式,這種情境被個別規則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以及規則制定機構的管理注意力向問題方向流動的方式所結構化。規則更是制度變遷的產物。組織基于慣例而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某種能力,這種能力是關于規則經驗的結果。一種類型是組織在現有網絡規則內部不斷增強的工作技能;另一種則表現為組織在制定或改變規則方面不斷增強的技能。因此,組織的學習過程是網絡規則動態演變的內在機制。
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 目錄
導言
**章 網絡社會中的規則
**節 人類社會的規則性
一、西方法治思想中的規則
二、理性選擇理論中的規則
三、組織理論中的規則
第二節 網絡社會中規則的表現
一、理性形成的網絡規則
二、衍生性的網絡規則
三、意義建構的網絡規則
四、歷史依賴性的網絡規則
第三節 網絡成文規則及其特性
一、網絡成文規則與不成文規則的相似性
二、網絡成文規則的特性
第四節 網絡成文規則演變原理
一、網絡規則通過問題解決而有意識建構
二、網絡規則對政治策略響應和全面安排
三、網絡規則通過組織的擴散而適應環境
四、網絡規則通過經驗性調適而持續更新
第二章 網絡規則產生和變化的雙重動因
**節 問題的外部來源: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4
一、網絡規則史中的事件
二、外部環境和網絡規則的關系類型
三、國家立法和政治權威的影響
第二節 網絡社會內部的問題來源
一、網絡社會結構的兩個維度
二、網絡社會內部問題與網絡規則
第三節 問題的建構
一、組織注意力的自動調節
二、規則制定者對問題的需要
第三章 網絡規則創建和演變的生態結構
**節 網絡規則密度和問題吸納
一、網絡規則產生率的密度依賴
二、網絡規則的產生和問題吸納
第二節 注意力分配和問題確認
一、注意力的擴散和競爭效應
二、網絡規則的距離和問題確認
第四章 網絡規則生成和演進的內在機制
**節 網絡規則內活動能力
一、組織內學習的過程
二、組織環境內學習的過程
第二節 制定和改變網絡規則能力
一、學習制定規則的能力
二、學習改變規則的能力
第三節 學習能力積累的途徑
一、規則制定機構的存續時間
二、網絡規則的時效性
三、網絡規則的可塑性
四、網絡規則密度
前言:網絡規則是法學理論中一個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本文是關于網絡規則生成和演進的理論研究,文章運用新制度主義的理論框架對引起網絡成文規則產生和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網絡規則生成和演進過程中的某些規律性。
作為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復雜巨系統,網絡社會存在并發展的基礎和價值追求目標是構建和諧而有序的關系狀態。社會秩序是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規則體系。網絡秩序就是指網絡空間的規范性秩序,是網絡空間被高規范化狀態的表征,因此,網絡秩序的生成可以視為建立一種規則。與現實社會的規則體系不同,網絡空間中的規則有其自身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演變機理。本研究將網絡規則界定為有關互聯網的組織規則。根據新制度主義理論視角,網絡空間中的規則具有不同表現:**種是形成組織的理性努力的網絡規則,既包括為了實現共同目標的規則,也包含協調利益沖突的規則。虛擬社區的規則、互聯網商業組織的自律規則都是基于共同目標而形成的組織集體生活的象征性產物;網絡規則也是為了協調各種不一致的利益,約束不同網絡活動參與者的協商性契約,如各國關于互聯網的法律法規。第二種將網絡規則視為科層制發展壯大的衍生物。組織在建立網絡管理結構、統一和制度化現有網絡規則以及遇到新問題都可能導致網絡規則數目的增大;組織群間由于存在擴散效應也導致網絡規則創生過程。第三種將網絡規則視為組織現實建構的一部分。環境的重要因素關注組織所擁有的規則和組織所采取的行動,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網絡立法法案的起草和實施過程都體現網絡規則建構的特征。第四種將網絡規則視為經驗和知識的歷史累積。網絡規則不僅僅是從當前環境的知識中預測的結果,規則和環境共同演變,規則不僅受到環境的影響,反過來也影響環境。網絡規則會通過一系列的經驗而得以演變,通過“自發秩序”的內生過程或慣性力量得以形成,從其經驗中學習而不斷的調適。本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網絡成文規則,網絡成文規則是以書面形式記錄的網絡規則,是網絡社會規范化的文本表現。網絡成文規則是正式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征;具有可預期、公開性和明確性;提供了一種去人格化的組織記憶和組織知識的倉庫;經常作為社會話語的焦點而引起爭論。網絡成文規則如何產生和變動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根據新制度主義理論,網絡規則的演變以及執行過程需要置于社會和歷史情境中加以解釋。網絡規則通過問題解決、政治過程、組織擴散和經驗性學習的方式而適應社會情境,這些影響因素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作用。具體而言,面對網絡空間內部和外界環境的壓力,網絡規則被有意識建構用以解決已經識別的問題,這種建構包含了各種利益沖突和政治策略安排;網絡規則在組織之間存在擴散效應,這種擴散易受組織注意力及其分配方式的影響及調控,網絡規則的產生和變動與特定規則相關的經驗以及一組相互關聯的規則而達到影響和擴散,網絡規則制定的注意力被調動、重新分配,某個網絡規則群部分所引起的變化會引起其他部分的調整;受組織學習能力因素影響,網絡規則通過對經驗教訓的逐步調試而變化。根據這種視角,為了進一步探究網絡成文規則產生和演變過程中的基本規律,本文歸納并分析了各國網絡成文規則史中的三個重要因素。
**個是網絡規則產生和變化的雙重動因。網絡規則的產生和變化產生于外部環境和網絡空間內部相對復雜的聯合。首先,現實社會環境中的問題和因素導致了網絡規則的創建和變動。在某些情境下,個別事件如“9•11”事件、韓國女星自殺事件會直接導致網絡規則的創建;一些重要事件如“棱鏡門”事件等雖然沒有直接引起網絡規則的產生,但也反映了組織外生性注意力產生的持續形式。國家網絡監管制度和外部規則對網絡規則的產生具有直接、重要的影響,網絡空間和外部環境顯著而復雜的巨大差異容易導致網絡規則“緩沖區”,引發網絡規則的實效問題,通過對我國關于網吧的管理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定許可制度和“綠壩”軟件事件分析了我國網絡規則執行的實際效果。此外,國家法律制度和政治權威對網絡規則演變的作用也極為顯著,文章描述并分析了美國國會、聯邦政府和聯邦*高法院對網絡規則的影響,也剖析了我國的網絡審查制度。其次,網絡空間的特性對網絡規則的影響也是需要厘清的基本問題。本文考察了網絡社會結構的兩個維度:網絡社會的規模以及網絡社會的復雜性。網絡技術的普及和迅速發展帶來網絡參與主體數量增加、利益不斷分化、網絡社會關系呈“弱連接”性,加之網絡社會本身的構成高度復雜:虛實共生、人機交互和多主體并存,必然會在網絡空間內部催生一系列新問題,網絡規則也就需要不斷的跟進和創建。網絡交易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引發了國際和各國電子商務規則的創建;網絡空間中的有害攻擊行為也催生出預防、打擊和制裁網絡攻擊行為的各種安全規則。*后,問題是否存在由社會所建構。問題確認包括兩個核心部分:組織注意力的自動調節和規則制定者對問題的需要。在不同政府時期美國互聯網發展及其相關問題受政治組織注意力自動調節而建構;在Web1.0、Web2.0和“社交媒體”時代我國網絡管理部門(規則制定者)根據需要而對特殊網絡問題進行確認。
第二個是網絡規則創建和演變的生態結構。制度理論強調規則之間的相互連接性,將規則的發展看作相互關聯的規則群共同演化的過程。對網絡規則生態情境的研究分為兩個層面。**個方面是網絡規則密度和問題吸納。規則密度指某個時間在給定組織規則區域內規則的數量,本研究對1994年到2012年我國互聯網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共計172件網絡規則梳理和分析后發現:我國網絡規則產生率大體上呈現出密度負依賴的特性;對1994年到2006年美國國會167部互聯網立法法案觀察分析也發現密度負依賴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兩個國家網絡規則產生速度并沒有隨規則密度增大而持續提高,規則數目沒有呈指數式增長,當網絡規則數目上升并達到一定數量時,規則的成長將變得緩慢或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隨著某個特定區域內網絡規則數目的上升,新問題可能遭遇大量現存規則而得到解決,新規則產生的機會就被減少,規則和問題之間是規則吸納了問題,同時,二者之間關系也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而變得復雜化。一種因素是問題的重現率和對問題發掘者的吸引力,本文將我國網絡安全規則群分為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兩個規則子群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網絡空間中危害國家安全問題不斷重復出現并呈現新的樣態,吸引了組織更多的注意力,相對于網絡個人安全問題,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問題被規則吸納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我國關于保護國家信息網絡安全的規則數量較多并持續增加,當國家安全規則區域內規則密度提高時,問題由于被吸收而問題的供應減少,作為發掘者目標的這個區域的吸引力就下降了,隨即問題會在個人安全規則區域內得到發現或創建,因此可以得出:不同的問題擁有不同的重現率,頻繁發生的重現問題被規則吸納的速度比稀有問題更迅速;規則密度不一致,對組織注意力的影響也并不一致,組織注意力及其產生的問題供應是已有規則密度的負函數。另一種影響因素是規則和問題之間的距離,規則密度的影響可能依賴規則和問題之間的距離,本研究將我國的網絡法律規則視為一個規則生態共同體,并將其分為非網絡法特有規則和網絡法特有規則兩類規則子群,通過對文獻梳理分析后發現:規則距離問題較遠,規則密度就小,規則位階較高,規則的產生率較低,規則群數量相對穩定;反之,規則和問題之間距離較近,規則位階較低,規則的產生和變動速度更快,規則數量增長迅速,規則密度較大,若兩類規則群之間呈現功能性或程序性互倚,規則密度之間相互影響,先前產生的非網絡法特有規則的數目增大會降低網絡法特有規則的產生率。生態情境研究的另一個方面是組織注意力分配和問題確認。注意力分配過程包括注意力的擴散和注意力的競爭。根據時空性,注意力擴散包括兩種情況:對發生于不同領域內注意力擴散效應,本文以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為例研究,這一規則的出臺導致與美國網絡經濟相關的各個領域內規則的變化,包括電子通訊、稅收、電子商務、互聯網版權保護等,這表明:一旦組織注意力被激活,注意力并非嚴格局限于特定規則,問題確認會從該特定規則傳播至同一時期的相鄰規則,引起鄰近規則領域內的變化;不同時期注意力的擴散效應可能更為明顯,美國聯邦政府關于網絡安全政策的演進充分體現了不同時期組織注意力的擴散效應。注意力分配還表現為對注意力的競爭以及體系某部分的注意力轉移(或者取代了)其他部分的注意力,經研究發現:在有限注意力的限制下,我國立法機構決策者在互聯網安全與社會管理立法方面比在互聯網權利保障立法上可能會投入更多的精力;美國在早期以企業個人安全立法為主,后來轉向以國家社會安全立法為主,近期則又顯現謀取國際立法主導權的趨勢,這意味著:組織同一水平的注意力并不能無限期地維持,當其他問題吸引組織的注意力,以及當由關注某一特定規則組所帶來的明顯的組織和政治回報下降的時候,投入創建那組規則的精力就減少。問題確認在規則群內的傳播并非隨機。有關問題確認傳播的觀點假定了一種在規則內定義了距離和邊界的生態結構,也即規則之間距離存在著功能性互倚、程序性互倚和時間性三個維度,問題確認的擴散可能更容易在這種結構的規則變化機會中發生。功能性互倚指規則通過執行某一規則影響執行另一規則的方式而相互連接,網絡公法、網絡私法內部各規則之間,網絡監管法、保護法和產業促進法內部各規則之間,網絡技術規范和網絡法律規范之間屬于功能性互倚,因此,創建網絡規則要考慮規則之間的功能性互倚這一生態關聯。規則變化之間距離的第二個維度是程序性互倚,規則行動者、問題領域以及組織反應圍繞著規則簇而被組織起來,當規則被分割成簇或者域,并且每個域被委托給一個特定的注意力代理人負責時,它就產生了程序性互倚,通過對我國網絡交易規則簇和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規則域的考察和分析發現:組織注意力并非給予一個單一規則,而是特定規則所存在的那個域,創建或改變某個規則的過程會影響創建和改變另一個與之相關的過程。規則間距離的第三個維度是時間性,本研究通過對我國互聯網法治經歷的三個標志性階段的描述分析,以及對我國網吧管理規則和美國網絡隱私權保護規則演變過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規則變化通過時間而得以相互關聯。某個時期在某個規則域內的問題確認會延續到隨后時期,通過這種機制,我們預期某個時期的注意力和隨后時期的注意力之間存在正相關。
第三個是網絡規則生成和演進的內在機制。規則反應了組織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的變化會影響規則體系的發展過程,因此,組織學習的能力和過程是網絡規則生成和演進的內在機制。組織存在兩種類型的能力:在現有規則內部不斷增強的工作技能和在制定或改變規則方面不斷增強的技能。**種網絡規則內活動能力又包括兩個過程:一是組織內學習的過程;二是組織環境內學習的過程。組織內學習的過程包括組織在解釋規則、擴大規則的適用以及理解規則邊界方面積累的能力;組織環境內學習的過程表現為各國網絡規則呈現共同演變的趨勢,國際社會環境也與網絡規則變動緊密相連。第二種制定和改變網絡規則能力也包括兩個方面:制定規則方面的能力來源包括規則制定機構的工作能力、規則制定者認識能力和組織不同部分的能力發展;改變規則的能力包括增加詳細規定、擴大規則的范圍。在網絡規則史中,組織的學習能力通過許多途徑得以積累,包括網絡規則制定機構年齡、網絡規則時效性、網絡規則可塑性、網絡規則密度。
通過對網絡成文規則史中三個重要因素的歸納和分析研究顯示:網絡成文規則的生成和演進具有規律性,網絡成文規則是通過學習和問題解決過程而對內部和外界壓力作出的反應,同時這一過程受到生態情境(規則體系的整體歷史)的影響。
網絡規則的生成和演進 作者簡介
趙楊,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講師。公開發表論文《司法與不信任——以神明裁判的消失為視角》(淮陰師范學院學報)、《情斷法理——從《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看中國古代法官糾紛處理方式》(東方論壇)等數篇。參與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項。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社會學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