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雁北耍孩兒記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傳統戲劇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06593
- 條形碼:9787203106593 ; 978-7-203-1065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雁北耍孩兒記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傳統戲劇 內容簡介
山西素有“戲曲的海洋”之稱,除四大梆子戲外,還有二人臺、道情、碗碗腔、地秧歌、皮影戲、羅羅腔等50多個劇種,占到全國戲曲總數的近六分之一,言之“蔚為壯觀”,并不為過。 桑干河,晉北的一條古老河流。河兩岸不知傳唱著多少地方戲,余音裊裊,韻味醇厚。耍孩兒便是其中的一朵“梨園奇葩”。晉北人喜愛這種由后嗓子發出的唱腔一滄桑、渾厚、質樸,一如晉北人粗獷的性格,聽后會讓你欲罷不能。 耍孩兒,也稱“咳咳腔”“耍喉兒”等,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懷仁、應縣一帶的一個地方劇種。因其曲調活潑優美,劇目通俗風趣,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眾喜愛。 新中國成立前,晉北有不少耍孩兒班社,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走街串巷,搭班唱戲,將古老劇種的根和種子深深扎在了民間。這些戲班不僅在農村表演,也走進大同、包頭等城市,甚至還遠赴天津演出。 2011年,作者把自己拍攝的圖片編輯成耍孩兒故事,在大同、太原分別舉辦耍孩兒攝影展。山西省圖書館還將其在全省數家圖書館巡展,國內多家媒體予以報道,并在網絡媒體上廣泛傳播。 耍孩兒攝影展的成功,激勵作者繼續走近耍孩兒劇種,為晉北這個稀有劇種再多做些有意義的事兒。
雁北耍孩兒記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傳統戲劇 目錄
自序/劉晉川
一出戲與一個劇種——《扇墳》特寫/王頌劉晉川
大同市耍孩劇種傳習中心的發展演變
建團初期(1954-1957)
20世紀50年代演出劇目、老照片及文獻資料
繁榮發展(1957-1963)
排演現代戲(1964-1969)
劇團解散(1969-1979)
成立“耍孩兒班”(1979-1982)
恢復劇團(1982-2000)
一次里程碑式的藝術升華
——全國“天下**團”優秀劇目展演耍孩兒劇團奪魁記
走進新世紀(2000-)
“雁北耍孩兒”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部分劇目簡介
傳統劇目
改編劇目
創作劇目
耍孩兒劇種代表性傳承人
辛致極藝名“飛羅面”(1915-2005)
高憲藝名“三娃旦”(1915-1998)
薛國治藝名“小飛羅面”(1938-1998)
孫有(1938-2016)
薛瑞紅藝名“小小飛羅面”
王斌祥
歷屆領導班子成員
歷年主要演職人員介紹
傳承發展振興
古老珍貴的砌末與臉譜
樂隊與音樂
編劇、導演小記
主要演出活動
李永隆采訪錄
李懋修采訪錄
戲韻流芳
大同“國寶”耍孩兒/王祥夫
戲曲“活化石”雁北耍孩兒
——劉晉川攝影作品展欣賞/姚桂桃
個體認知高度及跨文化傳播優勢
——邊緣談《雁北耍孩兒記憶》一書/楊剛
一名醫生的戲曲情懷/陳棟
后記/劉晉川
有關研究雁北耍孩兒的著作及論文
參考文獻
雁北耍孩兒記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傳統戲劇 作者簡介
劉晉川,男,1960年生于山西大同,祖籍重慶。神經外科醫師。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大同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年來,在《中國文藝報》《山西畫報》《人民攝影報》《大同日報》《大同晚報》《塞北文苑》等報刊發表攝影作品多幅。2011年和2012年,先后在大同、太原等地舉辦“戲曲‘活化石’雁北耍孩兒——劉晉川攝影作品展”;2014年出版《大同文化人影錄》,并在大同、太原舉辦“‘大同文化人物肖像’攝影展”,廣受好評。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