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37457
- 條形碼:9787559437457 ; 978-7-5594-3745-7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本書特色
本書由知名軍艦作家大衛·K.布朗所著,所述“大艦隊”在英國戰艦設計歷史上頗具研究意義。一戰前各海軍強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而將德國“公海艦隊”視為其主要競爭對手的英國海軍,通過一系列戰前試驗推動了戰艦的設計和發展,同時一戰時期的經驗教訓又給英國戰艦設計帶來了新成果。文中附有大量館藏圖片、模型特寫、數據圖表和設計圖紙,是研究艦船發展史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3, 大艦隊 : 戰艦設計與演變, 1906—1922年》上接“無畏”號戰列艦的問世,下至《華盛頓條約》簽訂后“納爾遜”級的設計,囊括英國皇家海軍1906—1922年“大艦隊”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艦船。“大艦隊”時期的艦船設計汲取了一戰期間的實戰經驗教訓,本書以大量館藏圖片、模型特寫、數據圖表、設計圖紙,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段造艦技術急劇變革時期的風貌。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目錄
前言與致謝
譯者序
**部分 戰前發展
引言
1 備戰
2攻擊與防御:戰前試驗
第二部分 戰前設計
3戰列艦
4巡洋艦
5驅逐艦及早期海軍航空兵
6潛艇
第三部分 戰時經驗和設計
7大型艦只
8戰時驅逐艦和航空兵相關艦只
9戰時潛艇
10小型艦只和造船業
11戰損和實戰經驗
12停戰至《華盛頓條約》期間的艦船設計
13成就:正確的艦只與正確的艦隊
附錄
附錄1:有關全重型火炮戰列艦的觀點
附錄2:一戰期間托尼克羅夫特公司(Thornycroft)
和雅羅公司(Yarrow)完成的“特殊設計”艦船
附錄3:鉚接
附錄4:船只進水后的穩定性
附錄5:截面慣性矩與慣性矩
主要參考書目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節選
上層甲板布局 已有文獻對設計過程中炮口風暴、桅桿、小艇布置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過詳細研究。不過如本書第1章所述,上甲板布局乃是戰列艦設計的起點,因此此處仍有必要對其進行簡述。“無畏”號擁有早期火控系統的一切要素,例如設于剛性三角桅上的大型校射桅樓,其內安裝新式9英尺(約合2.74米)測距儀以及一對杜莫瑞克變距率盤(Dumaresq),后者將所得數據傳輸至設于發送臺(Transmission Station)的維克斯距離鐘(Vickers Clock)。在設計“無畏”號的過程中,設計師特意對火控系統各組成部分以及炮塔之間的聯絡線路加以保護,并在信號平臺上設置了后備火控站,盡管后者幾乎沒有實際價值。然而該艦桅桿位于煙囪之后,由此帶來的熱量不僅導致桅樓不易接近,而且使其能見度大受影響,當風從艦艉方向吹來時上述影響尤為惡劣。 考慮到隨后設計大致相同的“柏勒洛豐”級和“圣文森特”級的桅桿布局均與“無畏”號不同,因此上述問題顯然在后者尚未完工時便已經被察覺。設有校射桅樓的前桅被移至煙囪前方,但與之類似的另一桅桿和后備桅頂位于兩個煙囪之間,因此幾乎同樣毫無用處。“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前桅設計與“柏勒洛豐”級、“圣文森特”級類似,其主桅位于所有煙囪之后。 “海王星”號(列入1908年造艦計劃)的上層甲板布局則頗為怪異。其舷側炮塔交錯排列,從而理論上可以跨甲板向兩舷射擊,同時其艦體長度僅增加10英尺(約合3米)。為達到這一目的,該艦的小艇被置于其舯部炮塔上方的頂甲板上。然而一旦該甲板受損坍塌,甲板殘骸便很可能落在炮塔上,因此這種布置的潛在風險頗大。類似的,該艦的艦橋也被布置在司令塔正上方,因此如果較輕的艦橋坍塌,司令塔的運作也會受到阻礙。該艦的兩座艉炮塔采用背負式布局,但其X炮塔無法設計在艦艉兩側30°范圍內,否則炮口風暴將沿低處炮塔上的瞄準鏡罩進入炮塔內部。該艦前部的窄三腳桅位于前煙囪前方,其主桅則位于煙囪后方較遠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發現跨甲板射擊可能對甲板造成過重傷害,所以只能在緊急情況下實施,因此上述布置大部分是白費苦心。“海王星”號也是**艘在完工時即裝備指揮儀的戰艦,其指揮儀位于前桅桅樓下方。 至1908年海軍意識到各艦校射桅樓所存在的問題已經在實踐中充分暴露。本土艦隊(Home Fleet)總指揮布里奇曼爵士(Sir Francis Bridgeman)建議,由于桅桿存在風險,因此校射應從司令塔上方一處有裝甲防護的位置開始進行。將校射桅樓設于高處的優點首先自然是較遠的水天線距離,這一距離大致與桅桿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但也有觀點認為,在北海(North Sea)典型天氣條件下,水天線無論如何都難以看清。一座妥善設置的桅樓應既不被煙囪排出的煙氣影響,又不被戰斗中因起火導致的煙氣影響。 “巨人”號和“大力神”號(Hercules)(列入1909年造艦計劃)重新采用了與“無畏”號類似的單一桅樓布置,但在司令塔頂部加裝了校射塔,并為其提供了6英寸(約合152.4毫米)裝甲防護。炮塔的布置方式則與“海王星”號類似。雖然該艦艦橋位于司令塔上方,但由于艦橋、前煙囪和桅桿之間距離太近,因此熱和煙氣對兩處校射設施的影響仍不可避免。由于裝備的雅羅式鍋爐排出的廢氣溫度更高,因此這一問題在“大力神”號上尤其嚴重。1912年提升煙囪高度的改動雖然改善了艦橋的環境,但是桅樓的問題愈發嚴重。 “獵戶座”級引入了13.5英寸(343毫米)主炮,因此其體積明顯增大。為了限制體積的增幅,該艦前部和后部均采用背負式炮塔設計,盡管為防止炮口風暴對較低處炮塔的影響,位于較高處的炮塔不能向中線附近角度射擊。該級艦唯一的桅桿及桅樓設在前煙囪之后,因此仍受傳統的煙氣和熱的問題困擾,但得益于艦體加長,艦橋被布置在司令塔之后位置—至少在戰爭中延伸艦橋前是如此。 由于蒸汽動力系統功率顯著增大,“獅”級戰列巡洋艦原布置于其前兩座煙囪之間的三腳桅環境相當不適宜人員駐守,為此不得不耗資6萬英鎊對其實施改造,在艦橋和煙囪之間設立一單桿桅(參見第67頁的線圖)。此后為承擔指揮儀的重量,又將單桿桅改造為三腳桅。 “英王喬治五世”級的炮塔布置與“獵戶座”號基本一致,并在煙囪前方設有一單桿桅。隨著指揮儀的引入,該級艦的3號和4號艦在建造時便被改建為較窄的三腳桅,1號和2號艦則在此后接受改造。“鐵公爵”級的艦體進一步加長25英尺(約合7.62米),并且在完工時就已安裝合適的三腳桅。至此英國設計師們終于達成了正確的布局風格,這一風格也延續到此后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皇權”級上,在這兩級戰列艦上還取消了舯部炮塔。為了達成令人滿意的布局所耗時間之長,這無疑令人驚訝。其關鍵原因之一是海軍軍械總監堅持保留攝于炮塔頂部的瞄準鏡罩,另一原因則是杰里科過于強調與操作艦載小艇有關設施的布局。前述不甚圓滿的設計代價甚高,其影響包括削弱火力、侵害防雷系統,甚至可能包括增加成本。先后擔任海軍軍械總監和審計長的杰里科無疑應為早期各艦的布局缺陷負主要責任。此外,另一因素也可能對此有所貢獻。在穩定發展一支艦隊的過程中,通常較理想的方式是汲取早先一級設計中的經驗教訓,并在后繼各級中加以改進。然而在本書討論的那個年代,海軍部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設計。考慮到平均建造時間為2.5年,因此當設計新一級戰列艦時,至少前兩級設計的教訓無法被獲得。
海洋文庫大艦隊:1906-1922年戰艦設計與演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3) 作者簡介
作者:[英] 大衛·K.布朗(David K.Brown) 大衛·K.布朗(1928—2008),1953年畢業于樸次茅斯戰艦設計學院,同年作為助理設計師加入英國皇家海軍造船部,20世紀80年代出任副總設計師。他先后參與并主持了多型作戰艦艇的總體設計,其中包括23型護衛艦、“海洋”(Ocean)級直升機航空母艦。1988年布朗先生退休后,將精力放在了寫作和出版上,題材以戰艦設計為主。他發表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對歐美海洋軍事文化影響深遠的一套作品,當屬他撰寫的五卷本“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譯者:張宇翔 張宇翔,留學電子博士,主要興趣為一戰至二戰期間的海軍發展史和戰史。著有記錄日德蘭海戰的《巨人的對決》,譯有《英國太平洋艦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4,從“納爾遜”級到“前衛”級:戰艦設計與演變,1923—1945年》。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