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48733
- 條形碼:9787520148733 ; 978-7-5201-48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 本書特色
本書是后期資助項目,以作者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對明遺民進行研究。很多明遺民反復且刻意進行自我塑造和設計,積極建構遺民抉擇的合理性。但在時間、時局和生存、生活的實踐無奈與倫理縫隙中,這種抉擇和建構并不容易。 本書研究了明遺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
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后期資助項目。 明朝覆亡后,明遺民與清廷展開了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較量,這既是明遺民與清廷的互動歷時性過程,也是遺民立場與時間消磨的拉鋸過程。其間,明遺民有強烈的身份認同自覺,從身體和精神上堅持忠于故國舊君,且刻意進行自我塑造,時刻探求著什么樣的人生選擇才是“合道而行”;但在治生實踐、社會交往方面卻多態多樣。面對“道”的考量,明遺民陷入了“憂懼不可言”的精神困境,不得不更加“惟重末路”,紛紛重新構建在清朝生存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不約而同地追尋新的自我人生價值。
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 目錄
**節 “清初”時間界域與“明遺民”概念厘定
第二節 “決不輕貸”:從強硬征服到懷柔籠絡
第三節 “變其初志十七八”:明遺民從誓死抗爭到群體分化
第二章 煢煢狂野:明遺民的身份認同
**節 “以為此前朝之所遺”:士大夫的遺民自覺意識
第二節 “數莖白發應難沒,一片丹心豈易消”:反剃發與身份認同
第三節 “今日處士寡婦,實是一轍”:貞婦自擬與身份認同
第三章 莫大乎貧:明遺民治生實踐與論說
**節 “所苦非一端”:生活貧困之原因
第二節 “支吾內外”:治生實踐
第三節 “誠恐不為后世原諒”:治生論說
第四章 “廣交天下非常之人”:明遺民的社會交往
**節 “忠義同心情特切”:明遺民之間的交往
第二節 “頗事接納”:明遺民與仕清官員的交往
第三節 “何不翻身行別路”:明遺民與僧的交往
第五章 “憂懼不可言”:明遺民的精神困境
**節 “此其意又非人所知也”:明遺民的怪誕言行
第二節 “偷生惜死”:生與死的糾纏
第三節 “身份俱辱”:處世與守節的困境
第四節 “而我不容今世路”:經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第六章 “惟重末路”:明遺民的價值追尋
**節 “任綱常之重,而為萬世之楷模”:道德價值
第二節 “吾輩身任絕學”:學術價值
第三節 “吾不能忘世”:經世價值
第四節 “我黨逃名佛國多”:明遺民逃禪行世
第五節 “尋一安身處”:明遺民奉道教、天主教
余論:“盡合乎中行”
**節 “不蔽目前”:明遺民的生活趣味
第二節 “得遺民之正”:明遺民的“合道而行”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 作者簡介
吳增禮,1978年生,山東日照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出版《中國書院德育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14),在《倫理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