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07957
- 條形碼:9787010207957 ; 978-7-01-0207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把一個“明星”社區的空間和生活世界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化的路線圖景中,力圖展現“村改居”社區的變遷邏輯。 從“村改居”的空間生產與生活世界實踐的關系入手,探討社區空間生產的邏輯起點、現實困境和優化策略。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川東北(四川東北部的簡稱)村域空間轉型實踐為主線,透析村改社社區從空間建構、空間解構、空間分化到空間重構的嬗變,與這場轉型實踐相伴生的,是家庭空間、鄰里空間和社區公共空間的相應變化,生活世界分別呈現出國家化、行政-市場化、多元化、社村化的特征。權力結構通過作用于空間,并與空間作為一個關系整體,影響并建構了社區和群眾的生活世界。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目錄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節選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文藝復興后到巴洛克時期以及啟蒙時代,對于空間的認知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牛頓、笛卡兒等承接伽利略命題的機械空間觀,二是英國經驗主義者,三是康德的先驗空間理論。牛頓物理學確認了空間的絕對性,在其經典力學的邏輯中,空間不依賴于人的主觀而存在,是獨立于物質的外在之物,從而進一步區分了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而永遠近似的和不變的。相對空間則是絕對空間的某一可動部分或其他量度,是通過他與其他物體的位置而為我們所感覺所指示出來的,并且是把他當作不動的空間的”②。牛頓對于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的劃分,是從物質運動測量角度出發的,也就是說,絕對空間是一種外在的,一種概念上的抽象空間,而相對空間是與物質運動聯系在一起,可以通過人類經驗與理性感知并測量的。笛卡兒的空間觀則是從人的主體性角度出發,認為空間是人可以具體感知的世界,空間的特性在于其廣延性,而廣延性是需要與人的理性相統一的,笛卡兒的空間概念充滿了幾何特征,將空間具體化為“長、寬、高”三個維度,正是從這三個維度出發,物質世界與空間合二為一,空間被視為理念與實體的結合。笛卡兒的空間觀念在社會科學方面并未提供更多的智識,其演繹推理的方法卻為數學學科作出極大貢獻,通過想象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建立,架起了代數與幾何之間的橋梁,從而造就了解析幾何學科的誕生。 與理性主義者不同,以英國為首的經驗主義者對人的理性能達到的認知邊界表示了懷疑。經驗主義者要拷問的是人的理性的可靠性,人通過什么能確定知識的可靠性,這一點在洛克的《人類理智論》①與休謨的《人性論》中都得到了集中的表述。經驗主義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來源于經驗和知覺,理論應建于對事物的觀察和經驗基礎上,運用經驗科學而得出的推論優于單純的邏輯推理。休謨認為,人類心靈的知覺包括印象和觀念,其中,印象先于觀念,觀念來自心中之前的印象,因此,我們對事物形成的觀念超越不出自我之外,如果沒有知覺,任何一種存在都無法想象。以此為出發點,休謨在《人性論》中談論到空間觀的來源,人們的空間觀*初來源于感官的原始印象,空間是由可見的色、可觸知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所組成,這些構成空間的元素是實在的,由于知覺的有限性,只有色或可觸知的觀念才能傳人心靈,被心靈所想象,如此,便獲得了我們的空間觀念,即空間觀念是由外界可以見、可以觸覺的對象通過對感官的重復刺激而產生的。所謂的因果關系只是經驗和習慣的產物,并不具有必然性。另外,休謨認為空間是有限的。由于休謨承認人類心靈知覺的有限性,而知覺又是人類知識的起點和基礎,他推論出空間觀念也是由簡單不可分、數量有限的要素所構成。 經驗主義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出發點,而理性主義則堅持理性是知識的來源,康德綜合了兩者的理論,認為知識同時來源于經驗和理性,經驗對知識的獲得是必要的,但還必須借助于先天理性這一必要條件,而人類先天理性和后天經驗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知識的產生。這樣,康德認為人類根本無法觸及事物的真相,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正是通過自己的不可知論(在否定方面)和人本主義(在肯定方面)突破了那些看起來嚴整劃一的牛頓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預示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的端倪。” ……
村域空間轉型與生活世界的流變:基于川東北壩子社區的個案研究 作者簡介
茹婧,1982年生,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西華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系主任,碩士生導師;西華大學“青年學者”,臺灣地區地區大學訪問學者,四川社會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社會學、社區研究、社區工作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村改居社區的空間重構與協同治理研究”(17CSHO15),主持廳級、校級科研項目4項,主研和參與重量、部級和廳級項目6項;在《探索》《山東社會科學》《內蒙古社會科學》《湖北社會科學》等全國中文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社會學)》全文轉載1篇;參編《四川省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7)。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