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1622
- 條形碼:9787520341622 ; 978-7-5203-41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本書特色
網絡文學批評標準、評價體系研究一直是網絡文學評價的焦點問題,探討它的基本理論,實施網絡作品的批評實踐,對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意義重大。這將是我國在該領域的**本論文集萃,代表了當下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前沿水平。 本書收錄了《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合作式網絡文藝批評范式的建構》《網絡文學呼喚文學批評》等文章。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是一部網絡文學批評專題文集,由75篇論文組成。內容包括四個部分:網絡文學批評原理(18篇),網絡文學評價體系(21篇),網絡文學批評標準(15篇)和網絡文學批評實踐(21篇)。這些文章均系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和主流報紙理論版公開發表的成果,它們基本反映了這些年來我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樹和評論實踐的基本面貌和水平。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文章作者大都是我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界的一線學人,有傳統學院派資深學者,也有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學術新銳,他們對網絡文學批評的孜孜努力與貢獻,對這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無疑具有篳路藍縷之功。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編者從網絡文學發展20余年積淀的理論批評成果中擷英咀華,遴選精粹以結集出版,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成果,對網絡文學的理論構建和批評實踐,對促進我國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目錄
1.文學批評的新境遇與新挑戰
2.互聯網時代文藝批評何為
3.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
4.建構良性網絡文學批評論綱
5.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
6.新媒體帶給文藝評論的三大變化
7.推進網絡文藝批評理論建設
8.網絡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問題
9.網絡文學批評的價值和局限
10.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現存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11.網絡時代的文學批評問題
12.網絡文藝的形態及其評論介入
13.試論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
14.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邊界
15.網絡文藝評論須“進場”
16.建立網絡文學批評“共同體”
17.網絡文藝批評特征簡析
……
第二部分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
第三部分 網絡文學批評標準
第四部分 網絡文學批評實踐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節選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媒介革命的強力席卷下,我們終于對麥克盧漢半個世紀前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論有了切身的體會。麥克盧漢提醒我們跳出印刷文明的局限,用人類文明整體發展的“大局觀”來審視人與媒介的關系。 在麥克盧漢看來,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他認為在機械時代,人類已經完成了一切身體功能的延伸,進入電子時代,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得以延伸。所謂“媒介即訊息”指的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日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麥克盧漢對電子革命可能帶來的“地球村”的烏托邦想象是以前文字時代為藍本的。在他看來,以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為基本判斷標準,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前文字時代/部落時代、古登堡時代、電子時代。我們以往認為的“文明時代”在他這里恰恰是“文明陷落的時代”,是兩個偉大的“有機文明”之間的插曲。 在這一理論視野的觀照下,不但以往無數的文學“常識”、藝術“原理”要被顛覆,而且文學作為“文字的藝術”在整個文明體中的位置也需要被重新思考。 我們不得不清醒地意識到,文學作為文字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轉譯”的藝術,它成為藝術的主導形式,其實受印刷時代技術的限制。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的主導藝術形式是發乎“肉聲”的詩歌和成于“肉身”的戲劇,印刷術發明之后才轉變為可閱讀的小說。印刷文明解決了跨時空傳輸的問題,卻也封閉了所有感官,只留下視覺,而人們目力所見的并非形象而是文字。這就需要一批受過專門訓練的作家系統地“轉譯”,將各種感官的感覺轉譯成文字。這個過程是孤獨而隔絕的——作家在一個時空孤獨地編碼,讀者在另一個時空孤獨地解碼——其中必然出現的大量“誤讀”現象甚至成就了“接受美學”這樣一個學科。而這種超越時空的“編碼一解碼”過程,也使文學藝術具有了某種神秘性、永恒性和專業性。即使是*低等級的大眾讀者也必須識文斷字,具備一定的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轉換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與作家共享某種文學傳統。印刷文明極大豐富了人類的藝術資源,也使“文字統治”成為可能。 面對媒介革命,我們必須思考“文學性”如何重新定義?而思考的前提是必須跳出印刷文明的局限。數百年來,我們天經地義地以文學為中心制定藝術標準,習慣性地以“文學性”指代更廣泛的“藝術性”。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作為一種環境往往是不被察覺的,就像魚兒上了岸才會發現水。如今,古老的謠曲有了電子媒介這一新鮮的嘴唇,而“內容一經媒介即發生相應變化”,這正是“媒介即訊息”這一論斷的重要含義。或許我們只能以“精靈”這樣的抽象意象來理解“文學性”,它既不綁定于 ……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歐陽友權,文學博士,中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南大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湖南作家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重大、重點各1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著作22部,譯著2部,主編《網絡文學教授論叢》等理論叢書6套。主要學術兼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4次)、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和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