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先秦-金代卷-北京文化通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2802
- 條形碼:9787516182802 ; 978-7-5161-828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金代卷-北京文化通史 內容簡介
《北京文化通史(先秦-金代卷)》是一部完整敘述北京地區從幽薊遠古文明到遼金時期北京文化格局確定的文化史研究專著。 《北京文化通史(先秦-金代卷)》從遠古時期北京周邊不同文化板塊與北京文化起源的關系,到秦漢及以后的魏晉十六國北朝北京地區各民族文化整合,再到遼南京、金中都北京成為全國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心的文化變遷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概述。 《北京文化通史(先秦-金代卷)》作者在北京文化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歷程中,突出強調北京地區不同文化板塊整合、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發展特征,具有獨到的學術觀點,是一部頗具新意的北京古代文化史研究成果。
先秦-金代卷-北京文化通史 目錄
**節 從蒙昧到文明的門檻——北京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一 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類生活環境
二 “北京人”的文明火種
三 新洞人與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四 精神創造的開端——山頂洞人及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第二節 三大文化版塊的樞紐——北京新石器時代
一 考古學條塊論與北京周圍地區區系關系
二 北京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
三 北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存
第三節 北京的傳說時代與中華民族首次*大的文化碰撞與融合
一 遼西女神廟與北京遠古文化的來龍去脈
二 北京與“華夏族群”——關于炎帝、黃帝、蚩尤、共工、后土與北京的關系
三 堯舜與北京文化
第二章 夏商時期的北京文化
**節 對夏代北京文化的基本估量
一 “夏家店下層文化燕南型”的性質與時間
二 夏代北京保持土著文化之原因
第二節 商代的北京文化
一 商族起源及其遠祖與北京的關系
二 商代北京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第三節 從考古發現看商代北京文化面貌
一 從劉家河青銅器看商代北京青銅器文化
二 劉家河金玉器物及商代北京人的審美觀
第三章 從巫術神權到禮樂制度
——周代北京地區的文化轉變
**節 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北京周初的雙軌文化現象
一 周初的分封和北京地區的實際情況
二 召公爽、燕侯家族及周文化在北京地區的推進
三 燕國的殷遺與土著文化
第二節 關于薊文化的探討
一 昌平白浮西周墓葬的發現及其族屬的爭議
二 燕薊文化之比較
第三節 精神的物化與物化的藝術——周代北京器物文化
一 周代北京的青銅器文化與時代脈搏及區域特征
二 “正行”“節步”與周代北京玉器文化
三 漆器與其他器物文化
第四節 周代燕薊的占卜文化
第五節 豐富多彩的山戎文化
一 山戎人的葬俗
二 喜愛裝飾的山戎人
三 山戎人的游獵生活
……
第四章 戰國時期的北京——方國都城文化的形成
第五章 秦漢大一統與中原傳統文化在燕薊地區的大規模抬升
第六章 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與幽薊文化再次整合
第七章 百川匯流,有容乃大——隋唐五代時期的幽州學術與詩文
第八章 隋唐五代時期幽州的宗教、藝術、民間文化與對外文化交流
第九章 政治的北風勁吹與文化的南風北漸——幽燕文化與契丹建國及遼初的文化沖突
第十章 北方捺缽文化與中原都城——遼南京新型都城文化的初步建立
第十一章 中原傳統與草原文化的碰撞、交融
第十二章 遼南京的宗教
第十三章 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與南北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
第十四章 金代南北文化沖突與中都文化格局的確立
第十五章 金中都設計思想與建筑文化
第十六章 學術、教育與科技
第十七章 承前啟后的金中都文學藝術
第十八章 金中都的宗教
主要參考文獻
先秦-金代卷-北京文化通史 節選
《北京文化通史(先秦-金代卷)》: 如上所述,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尤其是周代的禮制和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僅奠定了此后幾千年政治制度的基礎,而且充分表現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或稱多元因素)。但是,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某個單一民族為主建立起來的國家,朝廷雖有共主之名,卻沒有管理諸侯國的實權,各諸侯國仍是獨立的民族國家。因此,在文化上,中原雖起到領頭兵的作用,從而加大了全國各區域間的溝通和共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區域文化的個性仍表現得更加突出。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使許多小國或弱小的民族并人七雄控制之中,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燕趙為代表的幾個文化區域;所謂“中原文化傳統”,實際上也是正在突起,或像滾雪球一般與周邊各方逐步集聚和滾動之中。直到戰國時期,幽燕地區的文化,仍是既近乎趙,又類乎齊,同時又有北方諸多少數民族的因素。周初的近百年中,中原文化確實曾一度大規模挺進幽燕,但以后這種“挺進”似乎中斷了。能使中原文化在幽燕地區大規模抬升,或者說能使幽燕文化真正與中原文化相容相包的時期,是秦漢時期! ∏亟y一天下,漢王朝又把大一統繼續向前推進一步。秦漢大一統的實現,使朝廷真正成為中華各民族的共同代表。如果說,秦王朝的文化專制雖然表面上統一了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但過分的急進和文化專制并未真正達到全民族文化心理的統一,燕國遺民對秦的格外敵對與反抗正是表明了這種狀況。漢代則大為不同,漢初雖多有沖突,但幾經周折,終于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統一。漢民族以漢朝而得名,成為此后幾千年中華民族的主體;漢代還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體地位,但又能兼容并包。兩漢在幾百年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統一的奇跡,而周邊民族也在這空前統一和強大的核心吸引下逐漸增加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和向心力。秦初,燕國遺民的排拒和抵抗心理還相當突出。但秦始皇東巡,臨碣石,觀滄海,并在今秦皇島以北建大面積行宮,將渤碣看作整個帝國的東大門,這使燕人不再被看作“邊僻蠻夷之地”,漢代則以薊城作為控制東北諸民族的主要據點。秦漢雄視古今的豪邁氣勢,無論在思想意識、文化藝術、制度與建筑等各方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使一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更多交往的幽燕百姓自然產生對中央的向心力與尊崇,自然感覺到或滋生出,處于神奇般崛起的泱泱大國之中的那種驕傲與自豪。所以,此時的燕薊地區,不僅僅是在行政區域上,而且在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上,都表現出與中央高度的一致與親和。這一點,無論從秦始皇的碣石刻文還是漢代燕王的宏大墓葬都看得十分清楚。而在學術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同樣如此。如果說,秦初的燕地方士們還是以自己的區域文化去干預中央政治,到漢代,無論《韓詩》或范陽盧氏家學,則都融入儒家一統的主流,至于本地區的特殊文化,則被看作統一國家文化中的一種有機要素。秦初,燕人荊軻等去刺殺秦王被看作俠義之舉,是為保衛自己的國家和土地。而到漢代,燕王的反叛不僅被中央視為叛逆,即使在幽燕地區本身,也遭到百姓的反對。這種巨大的心理變化在該地區是空前的。這說明,自此以后,幽燕已真正成為中原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先秦-金代卷-北京文化通史 作者簡介
王玲,女,1937年生,河北曲陽人。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史研究會原會長。其主要從事北京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著有《北京通史》(遼代卷)、《北京與周圍城市關系史》、《中國茶文化》、《北京文化通史》(先秦一金代卷)等。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