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0588
- 條形碼:9787520340588 ; 978-7-5203-405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本書特色
***著的《網絡消費社交與文化變奏》以傳播**化為研究背景,以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為中心,分析中國網絡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觀念、制度、管理的維度探討網絡文化建設的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新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提出當代中國網絡文化的道德規范、價值導向、治理模式與發展路向,并從加強**文化安全、推動民族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角度闡述網絡文化建設的戰略布局,從而促進網絡文化建設與當代社會的健康、科學與和諧發展。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內容簡介
《網絡消費、社交與文化變奏》從傳播全球化與中國網絡社會發展的理論分析入手,探討網絡文化建沒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反思網絡消費主義的傳播及其負面影響,進而對網絡社交與亞文化的演變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中國網絡文化建設的道德規范、價值導向、治理模式與發展路向,并從加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民族文化創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角度闡述網絡文化的發展戰略,從而構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體系。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目錄
**節 傳播全球化與網絡文化的傳播
第二節 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網絡文化的演變
第二章 消費主義文化傳播及其影響
**節 消費主義文化傳播、儀式缺失與社會信仰危機
第二節 景觀社會背景下傳媒消費主義的傳播
第三節 網絡消費主義與網絡導向型生活
第三章 網絡化生存、日常生活的異化與價值迷失
**節 網絡化生存、網絡孤獨癥蔓延與心理危機
第二節 網絡成癮與日常生活的異化
第三節 網絡炫富:精神貧困與價值迷失
第四章 網絡社交與群體生活的趨向
**節 網絡族群:自我認同、身份區隔與亞文化傳播
第二節 網絡社交媒體的角色展演、交往報酬與社會規范
第三節 網絡社交狂歡、溝通障礙與自我迷失
第五章 微信社交與朋友圈的魅惑
**節 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勞與情感疏離
第二節 微信群:議題、身份與權力話語
第三節 微信成癮:社交幻化與自我迷失
第六章 網絡流行文化的傳播
**節 網曬成癮:身份焦慮、裝飾性消費與自戀主義文化傳播
第二節 網絡“小清新”亞文化的展演與魅惑
第三節 網絡涂鴉表情包與亞文化傳播
第四節 金錢游戲與社交幻象:微信群搶紅包亂象的倫理反思
第五節 “佛系”亞文化的動向、樣態與社會觀照
第六節 油膩中年男的網絡呈現、認知標簽與社會化戲謔
第七章 網絡價值觀與文化導向
**節 網絡社會的價值迷思
第二節 地方空間與網絡文化的地方性建構
第三節 價值觀引領與網絡文化的時代意涵
第八章 協同治理與網絡文化建設
**節 協同治理與網絡文化管理創新
第二節 網絡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參考文獻
后記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節選
《網絡消費、社交與文化變奏》: 由于長期依賴網絡和缺乏深度思考,一些網民對于現實問題往往視而不見,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往往以逃避和拖延回歸網絡世界,處于心理學所描述的“習得性無助”狀態,并以隨意的信息搜尋和娛樂麻痹自己。而冷漠的信息灌輸進一步加大了網民的麻木狀態,網民不斷收取郵件、QQ聊天、刷新微博,生怕錯過每一條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其中絕大部分信息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但是網民的信息依賴癥卻不斷蔓延,由于過度迷戀網絡生活,一些網民不斷發展自私和自戀的人格,他們過度關注網絡中的自我,對于現實生活中的親情、友情置之不顧。一些網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卻沒有共同語言和情感交流,各自在網絡世界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對于現實的朋友圈子,往往疏于聯系。一些網民堅信,網絡具有顛覆現實情感的強大功能,通過網聊、網絡社交,可以無限地擴大生活空間和個人圈子。但是,網絡的匿名性和隨機性卻破壞了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建立在沒有安全和信任基礎上的虛擬社交網絡,盡管可以使一些網民得到暫時性的精神解脫,但建立在“陌生人社會”基礎之上的網絡人際關系是十分脆弱的。由于連基本的年齡、性別、職業和愛好都可以隨意造假,一個遙遠世界的陌生人如何能夠確保對虛擬社交對象的忠誠?顯然,網絡交往的前設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隱蔽的方式博取虛擬世界的廣泛關注。許多網民上網交流,并非是真情的互動,而是由于無聊和尋求刺激。這種功利性訴求,恰恰也是網絡情感世界的共同表征。 因此,無論是網絡閱讀、網絡購物還是網絡社交,許多網民都在建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他者的世界對于他們十分遙遠,上網不過是滿足自我的生活方式而已。但是,“自我迷戀并不會產生滿足,它導致了對自我的傷害”①。所以,盡管網絡世界極為寬廣,許多網民的內心世界卻極為狹小。他們漫無目的地在網絡世界游蕩,沒有原因,沒有結局,漫游已成為生活的意義所在。一旦離開網絡生活,住房、升學、婚姻、工作等問題卻無法回避。許多年輕網民以“屌絲”自居,以犬儒主義武裝自己,以網絡泄憤作為生活方式,不斷在網絡上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借以引起網民的圍觀和議論。但是,這種發泄以遁世為前提,不是尋求問題的解決,不是期待美好的明天,而是以自我破壞、自我作踐作為解脫的方式,很難形成強大的輿論場域,許多毫無價值的話題很快就消失于信息海洋之中。盡管“屌絲”現象折射了現實生活的無奈,但網絡“屌絲”族群的聚結并沒有形成共識和行動方案,更談不上建設性的集體決策。即使一些以交友、購物、娛樂為目的而形成的網絡族群,也難以長久地堅守共同的理想和信仰。網絡集體生活的短暫性聚集,難以使網民有歸宿感和認同感。喧囂和流行過后,許多網民感到無比寂寞和空虛,產生被“控制”、被“拋棄”、被“淹沒”的感覺。 ……
網絡消費.社交與變化變奏 作者簡介
蔣建國,1970年出生,湖南東安人,歷史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首批“興華杰出學者”、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培養對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培養對象,河南大學“黃河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史、媒介文化研究,在《新聞與傳播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已出版學術專著6部。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地方新聞史研究會會長、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消費經濟學會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青年項目各1項,主持省部級項目9項,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