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0489
- 條形碼:9787520340489 ; 978-7-5203-404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本書特色
傅瑛著的《民國安徽文學史論/相山學術叢書》所論,僅僅涉及民國安徽文學史中的幾個問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筆者以為對民國安徽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展示了民國安徽文學風貌;在以往各類文學史中無人予以特別關注。在論述方法上,力求緊緊抓住“地域文化”這一特色,抓住安徽人文歷史這條線索,追根求源,探索究竟。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內容簡介
安徽自古為中華文學大省,時至民國,因天時、地利、入文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突破以往“現代文學史”在時間、內容上的局限,重點關注新舊文學轉型期的安徽文學風貌,論述了皖籍南社成員文學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學風采、五四績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國皖籍軍事將領的文學著述、民國皖人通俗文學、皖籍文學譯者群等問題,力求從一個個特定角度展示民國安徽文學風貌,提請讀者關注在以往各類文學史上無人予以系統闡述的文學現象。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以史料為依據,以地域文化為中心,抓住安徽人文歷史這一線索,追根溯源,探索究竟,志在對中國地域文學史的寫作有所補益。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目錄
**章 南社皖星:皖籍南社成員文學成就概觀
**節 以筆為旗的“革命文學”
第二節 存學救世的赤膽忠心
第三節 新舊時代文學轉型之前驅
第四節 通俗文學的創作與編輯
結語
附錄 皖籍南社成員名錄暨文學書目
第二章 武將文蹤:民國皖籍軍事將領文學著述談
**節 投筆從戎、慷慨報國的皖籍書生
第二節 頭枕經典、口吟詩文的戰場英豪
第三節 史家情懷、兼濟理想的文學彰顯
第四節 告別疆場、重拾筆墨的酸甜苦辣
結語
附錄 安徽辛亥起義將士文學書目(附小傳)
第三章 水孕山成:五四績溪作家群研究
**節 徽山徽水績溪人
第二節 沖向中國思想文化高地
第三節 前進路途中的濃濃鄉情
第四節 立足傳統追尋未來的“績溪牛”精神
結語
附錄1 民國績溪文學書目
附錄2 來自大山深處的回應
第四章 閨閣琴簫:清末民初皖籍才媛風采略述
**節 幼習詩禮的皖省女兒
第二節 日益鮮明的性別意識
第三節 經國濟世的遠大志向
第四節 馳騁文壇的才情與局限
結語
附錄1 民國皖籍婦女文學書目(附小傳)
附錄2 呂碧城及其研究
附錄3 從吳浣素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文學創作母系傳承個案剖析
第五章 俗中大義:現代皖人通俗文學三題
**節 唐在田:桑間陌上說古今
第二節 楊塵因:“舊瓶新酒”創佳績
第三節 項翱:熱語冷言抒情懷
附錄1 唐在田、楊塵因、項翱通俗小說書目
附錄2 民國皖籍文人對中國傳統戲曲文獻的整理之功
……
第六章 譯林群英:民國皖籍文學譯者群研究
附錄一 民國皖人詩話述略
附錄二 民國淮軍后裔文學書目暨至德周氏家族文學撰述提要
附錄三 民國桐城文學書目
附錄四 民國安徽地方(家族)文學總集書目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節選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光緒二十八年(1902),胡晉接以績溪學人特有的儒者兼商者兩重眼光,鼓勵和支持因先后喪父、喪兄而不得不放棄學業的汪孟鄒到蕪湖去開新書店(科學圖書社),自己也與人合股在屯溪開設分店(科學圖書分社)。盡管經營新書在當時是蝕本生意,但胡晉接卻堅持要做,以開新風。在此期間,陳獨秀為增長國人見識,了解國內形勢的變化,同房秩五、吳汝澄商議合辦《安徽俗話報》,但資金短缺。胡晉接得知后,立即要汪孟鄒與圖書社同人“商妥”。次年春,得到汪孟鄒大力協助的《安徽俗話報》順利問世,并遷至蕪湖,以科學圖書社為發行所,再加上陳獨秀、柏文蔚創辦的反清革命組織“岳王會”與安徽公學、皖江中學、徽州公學聲氣相求,蕪湖成為全省革命的策源地,科學圖書社因而成為“會議機關”,汪孟鄒也被譽為“維新巨子”。辛亥之后,汪孟鄒在陳獨秀、柏文蔚支持下赴上海開辦亞東圖書館,為《新青年》的創辦又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后,汪孟鄒又成為胡適走向文學革命的引路人。這位年長胡適14歲的績溪鄉親,先是把胡適介紹給主政《甲寅》的章士釗,其時《甲寅》通信欄中已開始討論“新文學”問題,即所謂“使吾輩思潮,如何能與現代思潮相接觸,而促其猛省”①,而留學美國的胡適尚未提及文學工具的革新問題,他所翻譯的外國小說,也還用的是桐城派古文。待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汪又將胡適介紹給陳,由是開始了陳、胡兩位五四文學革命開創者的聯手。此時胡適已在美國醞釀文學工具的革命,但其主張在留美同學中總是得不到支持。《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于《留美學生季報》上發表后,未引起任何反應,但通過汪孟鄒與陳獨秀取得聯系,一經《新青年》刊出,即名聲大振。接下來,汪孟鄒復轉托陳獨秀,將胡適引進北大②,使胡適得以在歸國后立足于國內的*高學府,登高而呼,為文學革命和此后一系列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四文學革命爆發之后,亞東圖書館堪稱文學革命的重要基地。此時,不僅《新青年》由亞東發行,北京大學的《新潮》和少年中國學會的《少年中國》《少年世界》,以及《每周評論》等,都交由亞東銷售。在此期間,胡適充分表現了他友情和鄉情的重視。此時的胡適已是知名人物,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書稿交給出版實力和發行力量都要雄厚得多的商務印書館去出版,然而,他*終還是選擇了亞東圖書館這個既無名氣又無實力的同鄉人小書店,而且,他不僅將自己的書稿提供給亞東,還精心指導亞東的出版業務,并將朋友、同事的書稿介紹過來。據汪孟鄒回憶,胡適介紹到亞東來的作家和學者有:陸志韋、朱自清、陶孟和、孟壽椿、劉半農、錢玄同、趙誠之、張慰慈、劉文典、李秉之、吳虞、陸侃如、俞平伯、康白情、徐志摩、孫楷第、顧頡剛等。有了這樣一批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做后盾,亞東出版物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在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時,胡適也特別提到鄉情之誼。完成思誠學堂的學業后,許怡蓀、程干豐、章希呂等一群績溪青年學人皆赴上海繼續求學。而此時胡適也在上海中國公學、中國新公學讀書。胡適從中國公學畢業之后,即在上海閘北海寧路華童公學任英文教員,那時的胡適,思想上很糊涂,行為上很放蕩,課余之時,經常醉酒、打牌、打撲克。某次,因飲酒過量,歸途中競與租界巡捕發生沖突,被拘人捕房,還遺失金表一只。此事為許怡蓀所知,遂再三規勸,勉其奮發上進。此后,又有程干豐資助胡適200元到北京的旅費,胡適這才得以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前往美國留學。 此外,許怡蓀還為胡適保存了十年的日記、札記,胡適回國之前,他為胡適節抄《藏暉室札記》一部,送《新青年》發表。胡適對此終生不忘,曾于詩作中真誠地寫道: ……
民國安徽文學史論 作者簡介
傅瑛,女,1951年出生于天津市,1969年至皖南插隊落戶,1977年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1982年1月至淮北師范大學任教,1998年晉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孫犁研究、中國現代散文研究、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安徽近現代文學研究。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