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公眾史學: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190190
- 條形碼:9787308190190 ; 978-7-308-190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眾史學:第二輯 本書特色
公眾史學是突出受眾的問題、關注點和需求的史學實踐,它促進歷史學以多種或多元方式滿足現實世界的需求,促成史家與公眾共同將“過去”建構為歷史!豆娛穼W》是公眾史學的專業文集,主要介紹公眾史學的理論、實踐、方法、教學等。本書收集了國內外研究公眾史學的一線學者的文章,秉承跨學科、跨文化的理念,通過理論探索、學術述評、實地研究、專題討論、評論(包括公眾史學新書、博物館展覽、影視與數字歷史項目等)、動態與前沿、讀史札記、讀者來信/綜述等專欄,探討歷史在公眾領域的產生、表征、呈現、認知和傳播。
公眾史學:第二輯 內容簡介
《公眾史學》堅持開放的視域、啟蒙的精神、獨立清正的學術追求;通過平實易懂、流暢親切的語言,通過細節,構建歷史的豐富性;通過情景再現,返回歷史現場,發掘復雜甚至矛盾的歷史事實,并為之提供論辯的空間;書寫民間的歷史情感和具體的倫理訴求;建構一種民間記憶的多元圖景。
《公眾史學》是公眾史學的研究者、實踐者和教育者與公眾交流的平臺。《公眾史學》鼓勵跨學科、多領域、學院內外的交叉與合作,鼓勵學者與研究受眾之間“共享權威”;期待積極、活躍的公眾參與;強調就具體問題、具體人物的微觀互動。
公眾史學:第二輯 目錄
公眾史學:起源、特征及展望
共享權威:公眾史學不是單行道
博物館、遺址與歷史保護
安順地戲“遺產化”過程中的真實性與記憶再造
傳統大家族建筑空間的一次實質性形變——以仙居縣高遷村慎德堂為例
《美國國家歷史保護法案》50周年紀念文章系列之二
在對過去的浪漫記憶中收獲
羅伯特·厄特利:國家歷史保護項目之父
歷史保護為黑暗的往事點亮一盞明燈
垃圾的歷史:作為歷史物產的基礎設施
賓夕法尼亞的墓園:歷史保護應發揮的作用
為更好地記錄歷史而奮斗?
在對過去的浪漫記憶中收獲:保護、旅游與歷史
家族史研究
引言家族史研究與家族資源的發掘:拓展公眾史學發展的新領域
民間家書與公眾歷史建構
論譜系學
海外華人尋根定制化服務研究——以中華家脈為例
數字公眾史學
在線與拓展?:數字時代的公眾史學與歷史學家
歷史教育
美國公眾史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根源
評論
書評
走向數字化與國際化的公眾史學——評《牛津公眾史學讀本》
理論的基石與實踐的典范——評《牛津公眾史學讀本》
會議述評
家族史國際工作坊
公眾史學:第二輯 作者簡介
李娜,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研究員,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公眾史學中心研究員,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口述歷史敘事中心國際研究員,美國印第安納-普渡大學人文學院“國際學者”。曾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2017年)。美國公眾史學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理事會成員之一,擔任《公眾史學家》(The Public Historian)國際編輯,主要專業領域是公眾史學、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研究成果刊登于Oxoford Handbook of Urban Planning,The Public Historian,Public History Review,Public History Weekly等。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