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華大典.理化典.物理學分典(全四冊)(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101573
- 條形碼:9787570101573 ; 978-7-5701-0157-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大典.理化典.物理學分典(全四冊)(精裝) 內容簡介
★ 《中華大典》是運用我國歷代漢文古籍編纂的一部大型工具書,目的是提供準確詳實、便于檢索的漢文古籍分類數據,它也是我國涵蓋范圍*大、字數*多、門類*全的類書
★ 《中華大典:物理學分典》精裝全四冊:按照力、熱、聲、光、電磁現代物理學體系分設五個總部,采擷文獻資料予以編錄
★ 《中華大典:化學分典》精裝全三冊:設民生日用工藝化學、金屬化學、軍事化學、金丹化學四個總部,著重考慮中國古籍資料中化學知識存在的本來樣態
★ 國務院批準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國家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出版工程項目;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工程出版規劃之首
【《中華大典》簡介】
《中華大典》是運用我國歷代漢文古籍編纂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其目的是為學術界及愿意了解中國古代珍貴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準確詳實、便于檢索的漢文古籍分類數據。
中國幾千年來纂寫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我國歷代都有編纂類書的優良傳統,具有代表性的《永樂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現存《古今圖書集成》編就距今也已數百年。為了適應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檢索的需要,1988年海內外三百多位專家學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倡議,在已有類書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方法編纂一部新的類書《中華大典》。
《中華大典》在錢鐘書、馮友蘭、錢學森和季羨林等300多位學者的聯名呼吁下于1992年啟動編撰。25年后,這部包含了24個典、116個分典的皇皇巨著于2017年底宣告竣工,由廣大專家學者和全國各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圖書館、出版單位積極參與,成為了中國涵蓋范圍*大、字數*多、門類*全的類書。
國務院在關于編纂《中華大典》問題的批覆中指出,編纂《中華大典》“是我國建國以來*大的一項文化出版工程”。《中華大典》所收漢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約三萬種,達七億多字,分為二十四個典,近百個分典,內容廣博,規模宏大上則所未有。這項工作從開始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為《中華大典》題詞。江澤民的題詞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認真編好中華大典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李鵬的題詞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大典》的編纂工作堅持科學態度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盡量采用古精校精刻本,優先采用我國建國后文獻學和考古學的優秀成果。對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學派的數據,兼收并蓄。運用現代圖書分類的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精選、精編,力求便于檢索、準確可信。
《中華大典:物理學分典》精裝全四冊
《物理學分典》按照力、熱、聲、光、電磁現代物理學體系分設五個總部,采擷文獻資料予以編錄。
在中國古代,物理學尚未形成獨立的知識體系,更無專門的從業人員。雖然近現代物理學是在歐洲文化傳統中建立起來的,但在西方物理學知識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認識活動中也對物理現象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并有一些重要的發明和發現。這些認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先民們所面臨的一些物理學問題,反映了他們的智慧及其對這類現象的探索情況。
由于中國古人所說的物理與現代科學所說的物理內涵不同,古人甚至并未意識到物理學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所積累的一些屬于物理學的知識散存于各種典籍中,因此,本書考查古人對物理現象的認識歷史及其取得的成就時,只能按照現代科學所界定的學科內容進行總結,即從大量古代文獻中摘取屬于物理學的內容。
按照物理學科的知識分類,本分典下設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聲學五個總部,每個總部下設若干部及分部,有些分部下又設了更具體的經目;每個經目下,根據內容不同及物理知識的特點,設論說、測量、計算、實驗、形制、綜述、紀事、雜錄、藝文等緯目,力求盡可能準確地反映所收文獻的內容特點。
中華大典.理化典.物理學分典(全四冊)(精裝) 目錄
力學總部
時空部
時間分部
論說
鄭玄注陸德明音義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三〇《夏官司馬》
何晏集解陸德明音義邢昺疏《論語注疏》卷九《子罕》
《墨子》卷一〇《經上》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卷八《庚桑楚》
《文子》卷上《道原》
尸佼撰汪繼培輯《尸子》卷下
陸佃注《鵾冠子》卷上《環流》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卷一《原道訓》
趙爽注甄鸞重述李淳風釋《周髀算經》卷下
揚雄撰范望注《太玄經》卷七《玄攤》:
王充《論衡》卷一一《說日篇》
許慎撰徐鉉增釋《說文》卷一一上:
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五《子罕》
虞世南撰陳禹謨補注《北堂書鈔》卷一三〇《儀飾部一》
徐堅《初學記》卷二五《器用部》
自居易原本孔傳續撰《白孔六帖》卷三一《刻漏》
許洞《虎鈐經》卷七《漏法》
洪芻《香譜》卷下《香之事》
儲泳《祛疑說》
王昭禹(周禮詳解》卷二六
葉庭珪《海錄碎事》卷二全(部下,刻漏門》
王逵《蠡海集,歷敷類》
陸九淵《象山集》卷二二《雜著·雜說》
林希逸《莊子口義》卷七《庚桑楚》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天地下》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一七《王禮考》
許明道《還丹秘訣養赤子神方》
王應麟《小學紂珠》卷一《律歷類》
陳敬《陳氏香譜》卷二
趙友欽撰王祎刊訂《重修革象新書》卷下
滑壽《難經本義》卷上
脫脫等盒小史》卷四八全《志·天文一》
宋濂等《元史》卷四八《志·天文一》
宋濂《文憲集》卷一五《五輪沙漏銘》
王祎《王忠文集》卷一四《擬元列傳二首》
陸深《儼山外集》卷一五《續停磣錄上》
徐光啟《新法算書》卷一《緣起一》
邢云路《古今律歷考》卷四七《歷法十二》
徐應秋《玉芝堂談蕾》卷二八
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二《占候類》
薛鳳祚《歷學會通》正集卷六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五《志·天文一》
姚之駟《元明事類鈔》卷三〇《器用門》
……
二
熱學總部
火與取火方法部
火分部
論說
孔安國傳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卷
一一《周書,洪范》
韓康伯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卷
一三《說卦》
左丘明撰杜預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春秋
左傳注疏》卷二四《宣公十六年》
尹喜《關尹子·一宇篇》
卜子夏《子夏易傳》卷二《周易·上經泰傳》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卷一〇《莊子雜篇·天下》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卷一《原道訓》
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三《五行》
王充《論衡》卷五《感虛篇》
劉熙《釋名》卷一《釋天》
宗炳《答何衡陽書》
顏延之《庭誥》
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九
蕭繹《金樓子》卷四《立言篇九下》
劉晝《劉子》卷三
王劭坌明變火表》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卷一全八地名體》
張懷璀《書斷》卷中《妙品》
李筌《太白陰經》卷一《人謀上》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一七
佚名《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一《涌泉匱法丹序》
夫名《玄圃山靈匡秘錄》卷上《八法》
胡瑗《洪范口義》卷上
邵雍奮一極經世書》卷一四《觀物外篇下》
王安石《臨川文集》卷六三《論議·卦名解》
沈自彰編《張子全書》卷二《正蒙一》
程頤《伊川易傳》卷一《周易上經》
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卷上
蘇軾《東坡易傳》卷三
蘇轍《論語拾遺》
耿南仲《周易新講義》卷三
李昭圮《樂靜集》卷二七《試館職策一道》
楊時《龜山集》卷二七《雜說》
釋覺范《石門文字禪》卷二六《題淳上人僧寶傳》
李如篪《東園叢說》卷下《雜說》
朱震《漢上易傳》卷九《說卦傳》
林之奇《尚書全解》卷二四《周書·洪范》
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六《觀物外篇》
羅泌《路史》卷三二《發揮一》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七
楊萬里《誠齋易傳》卷一三
……
三
四
中華大典.理化典.物理學分典(全四冊)(精裝) 作者簡介
金正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主任、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特別研究員,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國立藝術館CASVA中心蓋蒂基金會訪問教授。曾講學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等靠前有名學術機構。 多年來致力于將現代優選科學技術引入科技考古,包括將同位素和元素化學方法應用于古資源與古生態學研究,以及釋光技術在考古定年和古代材料的熱歷史研究領域的應用等。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