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9576
- 條形碼:9787520329576 ; 978-7-5203-295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全二冊) 內容簡介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套裝上下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辦,歷史研究所承辦的“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論文集,內容涉及唯物史觀與20世紀中國史學方法、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歷史發展的一元性與多元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認識及當代意義等。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全二冊) 目錄
領導講話及致辭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上的講話
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史學研究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上的致辭
唯物史觀與20世紀中國史學方法(一)
繼承侯外廬的史學理論遺產推進學科建設
略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價值
關于建構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思考
從社會性質出發:歷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史觀與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
以馬克思唯物史觀指導研究海疆史歷史人物的研究
唯物史觀與歷史人物評價
——以中共領袖人物為例
20世紀30年代不同政治取向的近代史家視野中的農民運動
階級分析法在黨史研究中的價值
——基于幾個重大黨史問題的分析
歷史的無意義與意義
——論章太炎的《易》學、《春秋》學及其歷史觀
唯物史觀與1949年后顧頡剛的古史研究
柴德賡史學研究的方法和特點初探
唯物史觀與冉昭德學術創新的風范
回歸理論還是延續考證?
——20世紀80年代“回到乾嘉去”史學現象再認識
構建雙主線、多支線的中國世界史編撰線索體系
——全球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應用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融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通史編纂學的幾點思考
劉秀的帝位之爭和形象塑造
當代中國歷史記錄理論初探
論史學價值觀與歷史教育
唯物史觀與20世紀中國史學方法(二)
關于史學理論學術體系建設問題的思考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稱謂辨析
思想分歧與道路選擇:重新認識五四時期的“社會主義論戰”
郭沫若和翦伯贊的史家修養論
郭沫若早期文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觀探析
范文瀾與經學
關于李大釗論歷史學性質問題的探析
出史與人道
——李大釗的史學之道及史學應有的研究理路
李大釗與中國古代歷史研究
重估侯外廬“早期啟蒙思想”學說
論侯外廬對馬克思生產方式理論的研究與運用
抗戰時期桂林地區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
東北解放區的歷史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著作的出版傳播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為普及唯物史觀的努力
論“十七年”史學之集體研究
深入探究唯物史觀與中國史學的科學道路
——評《唯物吏觀與中國歷史學》
(下冊)
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歷史發展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唯物史觀的現實生命力
當代中國豈能以胡適為旗幟
唯物史觀與實證歷史研究
“國家歷史安全”與當代中國史的研究編纂
唯物史觀視域下“元歷史學”的本體論追問
駁近期歷史虛無主義對五四運動的貶損
評李懷印對近代中國宏大敘事的思考
從文化根柢上戰勝歷史虛無主義
革命、傳統與歷史話語權的建構
——基于《人民日報(1949-1989)》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馬克思主義論斷釋義中隱含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以歷史評價二重尺度釋義為例
歷史唯物主義“起源”之作
——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世界文明的東方源頭活水
——中華文明世界歷史地位新論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辨
——從哲學恒等式子到哲學基因結構
民初聯邦論思潮探析
從國際因素看斯大林時代
論俄羅斯聯邦唯物主義史觀自覺重建
——基于新版歷史教科書“蘇聯”問題的實證分析
解讀與解構:西馬、后馬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西方史家論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
史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體會
建設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應加強歷史研究
唯物史觀下中國發展奇跡原因的辨析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視域中的唯物史觀
試論習近平歷史觀的時代特色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和價值旨歸
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赤心、信心和雄心的多維詮釋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角下的“文化援藏”工作初探
“和”與馬克思主義的共通性
從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1990-2012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脈絡研究
世界歷史視域下“中國夢”的歷史敘述與邏輯澄明
——兼對國外關于“中國夢”認知偏見的駁斥
構建中國邊疆學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認識及當代意義
史學理論要引導史學研究揭示社會發展規律
探尋人類社會發展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的考古學觀察
紅山文明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影響
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規律的再認識和再檢驗
從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原理看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原始社會歷史的理論及其啟示
社會形態理論的回溯及其當代應用
全球史視野下的資本主義萌芽研究
馬克思社會形態思想視域下的中國道路
從社會形態的有機性整體性認識我國目前*緊迫的任務
原始社會私有制產生與社會大分工模式問題的考古新認識
唯物史觀中“決定”的涵義探微
文本解讀和歷史再認知:從馬克思恩格斯“多國說”到列寧“一國說”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社會對抗形式”的條件
——基于租值耗散理論的解讀
人性與價值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全二冊) 節選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套裝上下冊)》: 人類的歷史是由人類的活動構成的。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①。恩格斯說,“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②。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盡管有過各種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各個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發展的過程,但都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活動。正是這些活生生的人的活動構成了錯綜復雜、千姿百態的人類歷史。 對歷史上有過各種各樣表演的人物進行認真研究,探究他們的思想動機和活動影響,以及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實際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他們所代表的人群的利益,這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的真貌,認識歷史活動的基本規律。同時,對歷史人物的活動和思想做出正確評價,還有助于我們分清善與惡、是與非,褒彰歷史的光明面,鞭撻歷史的黑暗面,可以使我們能夠吸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指導以后的實踐,對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認識具有重要作用。著名史學家尚鉞曾指出,“我們研究歷史人物的目的,不在于到博物館或故紙堆中去尋找知己和朋友,也不是為歷史人物而來研究歷史人物,而是從歷史人物活動中去發現我國某些歷史時期支配社會的特有的和一般的法則,從而發現我國歷史社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來為現實服務。” 在歷史研究中,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活動歷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甚至是古今中外歷史研究中*具有爭議的話題。由于歷史人物活動發生在遙遠的過去,具有不可親歷性,主要需要通過歷史遺留的文獻、遺物、遺跡等來考察還原歷史人物的活動,由于有的歷史人物的資料匱乏或者散失,因此,時人要想一時全面而準確地認識歷史人物的活動影響、思想動機,把握歷史人物的活動狀態是非常困難的。此外,歷史人物的研究還會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我國,由于歷代封建統治者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持著歷史方面的研究,所以,他們經常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和意志來編纂歷史,評判歷史,甚至篡改歷史,很多歷史人物活動的內容和形象被人為地篡改和扭曲,給后人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從事歷史研究的史學家由于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有時會從不科學的理論出發來判定歷史人物,這就造成了許多歷史人物評價的不公正。例如,在封建社會,很多中國史學家就是以不科學的天命論或所謂“正統論”的唯心思想出發來判斷歷史人物的。 新中國成立后,歷史研究工作者開始以科學的和嚴謹的態度來研究歷史人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主要有兩種趨向。一是徹底否認新中國成立以來歌頌的歷史人物,另一種情況是,片面地為一些歷史人物“翻案”。尤其是一些與歷史人物有特殊關系的人,比如,歷史人物的后代,歷史人物所在地域的人等等,為了自己的目的,不顧歷史事實,為反動人物“翻案”,以至于“翻案”成為當今歷史學界的“時髦”,加之有些學者急于功利,出于個人目的,迎合社會獵奇口味,濫造篡改,使得人們不知所向,莫衷一是,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文集-(全二冊) 作者簡介
卜憲群,男,安徽南陵人。1962年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院歷史學部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出版《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合著)、《秦漢官僚制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主持)、《簡明中國歷史知識手冊》(主持)、《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主編)、5卷本《中國通史》(總撰稿)以及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總撰稿等。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哲》《史學月刊》《史學集刊》《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百余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