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洛陽戰俘營紀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61476
- 條形碼:9787513061476 ; 978-7-5130-614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洛陽戰俘營紀實 本書特色
本套叢書根據戰俘幸存者的回憶和口述,以及各地殘缺不全的文獻和檔案整理編寫,以日軍設在華北的戰俘營為重點,描述了石家莊、平津、濟南、洛陽、太原戰俘營戰俘生存紀實,以及抗大二分校抗三團被俘官兵的英勇反抗斗爭,系統全面地揭示了日軍在侵略華北時對戰俘及戰俘勞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告誡后人勿忘歷史、熱愛和平、珍愛生命,對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了解抗日戰爭中的戰俘勞工這一特殊群體的悲慘遭遇,是一份苦難而珍貴的歷史記憶,具有積極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洛陽戰俘營紀實 內容簡介
戰俘是戰爭的產物,戰俘集中營是戰俘的管理機構。華北是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地,是日軍侵華的重災區,也是八路軍抗日的主戰場。因為日軍對共產黨八路軍的敵視,日軍在中國建立的戰俘勞工集中營,數設在華北,日軍強擄的戰俘勞工華北人數也很多。據學術界近年的調查分析,日軍在華奴役的勞工、民工約3000多萬,其中從華北強擄到偽滿洲國、偽蒙疆、華中各地的勞工近1000萬。日本在中國大陸設置的戰俘勞工營約有100多處,使役中國戰俘充當勞工約有100多萬人,其中三分之二在華北,僅從華北押往東北的戰俘約30萬。在擄往日本本土的4萬勞工中,華北就占92%,其中戰俘約占2萬,而石家莊集中營的戰俘就占了1萬。洛陽戰俘營是1944年日軍發動豫中會戰后,在洛陽西工兵營設立的戰俘營。西工兵營原是袁世凱為纂權復辟在關內建立的很大的兵營,吳佩孚占據后又擴建1000畝,建成13座軍營,抗戰時期是國民黨戰區的營地。日軍占領洛陽后曾把三座營院作為臨時戰俘收容所,隨著戰俘的外送,只剩下原炮二營作為洛陽戰俘集中營,先后關押中國戰俘達3萬之多 。洛陽戰俘營雖然只有1年零3個月,但對中國戰俘卻很好殘酷。靠前社會都知道,日軍在東南亞虐待盟軍戰俘有一次“死亡行軍”(即巴丹行軍),有一條“死亡鐵路”(即泰緬鐵路)。但很少人知道,日軍在洛陽也有一次死亡行軍和一條死亡鐵路,死亡行軍,即從洛陽向石家莊轉移戰俘1.3萬人,戰俘們徒步行軍數百里跨躍黃河到安陽上車,傷病員和走不動者,被殺了一路。死亡鐵路既在酷熱的夏天拆洛陽以西的隴海鐵路,在嚴寒的冬天建洛陽以東的隴海鐵路,使不少戰俘被凍、餓、殺死。洛陽戰俘被押往日本后,還舉行了聞名世界的花岡暴動。
洛陽戰俘營紀實 目錄
洛陽戰俘營紀實 作者簡介
何天義,1946年出生,山西侯馬人。曾任中共石家莊市委黨史研究室征集處長、石家莊市黨史研究會會長、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抗日戰爭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長期從事黨史、抗戰史研究,參與編著《太行烽火燃石門》《冀中區在石門的地下斗爭》《豐碑聳立大石橋》《黎明的石家莊》《著名將帥楊成武在河北》《二戰擄日中國勞工口述史》《日軍侵華戰俘營總論》《亞洲的奧斯威辛》等著作20余部。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