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8474
- 條形碼:9787208158474 ; 978-7-208-1584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旨在全面反映中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圖景。通過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以及個案文本的深度詮釋,深入剖析現階段中國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文化樣式、信息傳播、家國觀念、民族國家認同、消費方式等維度上的現狀及其時代變遷,以揭示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新書--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通過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以及個案文本的深度詮釋,來深入了解現階段中國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文化樣式、信息傳播、家國觀念、民族國家認同、消費方式等維度上的現狀及其時代變遷,以揭示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新書--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錄
序言// 001
**章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理論與方法// 001
一、 何謂“精神文化生活”?// 002
(一) 作為一個政治術語的“精神文化生活”// 002
(二) “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區別// 004
(三) “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聯系// 008
二、 誰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 013
三、 為什么要研究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
文化生活?// 015
四、 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要
進展// 023
(一) 關于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總體
狀況之研究// 023
(二) 關于精神文化生活指標體系及具體問題的
研究// 025
(三) 關于當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論研究// 026
(四) 關于現階段不同階層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028
(五) 國外出版物的相關研究// 030
五、 研究方法的相關說明// 031
(一) 調查設計// 031
(二) 抽樣方法// 032
(三) 調查實施// 033
(四) 樣本特征// 034第二章城市化進程中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轉變// 045
一、 日常生活方式轉型與精神文化生活變遷// 046
(一) 生活方式與精神文化生活// 046
(二) 日常生活方式的內涵// 048
(三) 日常生活方式的相關理論研究// 054
二、 城市化對當前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影響// 062
(一) “城市化”的含義及特征// 063
(二)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現狀// 065
(三) 城市化對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影響// 067
三、 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現狀及特征// 074
(一) 家庭生活方式的狀況及其特征// 074
(二) “忙碌”話語主導下的大眾閑暇生活方式的狀況與特征// 086
(三) 生活化與品質化并存:多元化的消費方式// 093
(四) 社會交往方式的狀況及其特征// 101
四、 城市化進程中大眾日常生活方式的型構與再生產// 108
(一) 生活方式視角下對“城市化”的再理解// 109
(二) 生活方式對城市化的型構// 116
(三) 再生產:生活方式與新型城市化道路// 136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生活// 140
一、 導論:公共文化的社會功能// 141
(一) 何謂“公共”?// 141
(二) 如何“現代”?// 144
(三) “公共文化”何為?// 147
二、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新拓展// 151
(一)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發展脈絡及*初功能定位// 151
(二) 社區居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與公共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156
(三)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的新拓展// 159
三、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探索與實踐// 168
(一)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重要意義// 168
(二)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具體實踐// 171
(三)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75
(四)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趨勢和路徑// 177
四、 聚焦廣場舞:群眾文化生活與公共空間治理// 182
(一) 基本特征:廣場舞活動的參與主體和動力機制// 183
(二) 社會功能:廣場舞對社會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 190
(三) 矛盾焦點:資源之爭、文化之爭及其媒介形象危機// 194
(四) 應對舉措:近年來破解廣場舞治理困境的探索實踐// 205
(五) 結語:公共文化治理之難題,社會生活重建之契機// 215第四章大眾傳媒文化與受眾影響研究// 217
一、 “底層文學”與社會大眾的精神狀況// 219
(一) 《我的詩篇》:“我”是誰?// 219
(二) “左翼話語”的限度// 223
(三) “挑戰”還是“馴服”:“底層文學”的末路// 228
(四) “主體”與“他者”:旁觀他人之痛// 232
二、 影像傳媒的轉變與“粉絲文化”的生產// 235
(一) 粉絲經濟與影像傳媒收益模式的轉型// 236
(二) 大眾影視的類型化生產機制// 240
(三) 植入廣告:生產和收益的直接相遇// 244
三、 社交媒體與網民公共參與的演變// 248
(一) 從微博到微信:社交媒體、政治參與和民主化的悖論// 250
(二) 微博的“去政治化”轉型:網絡娛樂與商業營銷// 251
(三) 微信好友圈:情感驅動、謠言與社區的封閉式增長// 253
(四) 媒體社交與當代網民的精神生活// 255
四、 網絡流行語:民間表述與社會認同// 255
(一) 體制媒體與自媒體的話語博弈// 256
(二) 網絡話語事件和公眾的社會認同// 259
(三) 撕裂與協調、消解與轉機// 265第五章開放中的變遷:外來文化對我國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 267
一、 外來文化與受眾分類// 268
(一) “大眾精神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概念// 268
(二) 兩類三組人群的操作定義// 269
(三) 研究方法與內容結構// 270
二、 外來文化產品的受眾// 270
(一) 外來文化產品受眾的人群比例// 271
(二) 外來文化產品受眾的特征// 272
三、 兩類人群的精神文化傾向差異// 276
(一) 生活方式(閑暇與消費)// 276
(二) 社會紐帶(家庭與人際交往)// 280
(三) 文化活動與信息資源// 283
(四) 道德認知與社會理想// 286
(五) 政治態度與國家觀念// 290
(六) 人生理想與宗教信仰// 296
四、 外來文化的影響效應// 299
(一) 外來文化產品受眾的精神文化傾向// 299
(二) 解釋與辨析:外來文化產品的影響效應// 301
五、 面對開放挑戰的中國文化自主性// 316第六章從“家”出發透視當代中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 324
一、 現代化過程與家的結構性轉型// 324
(一) 家庭變遷的*新趨勢// 324
(二) 傳統“身、家、國、天下”體制的解體與家之轉型// 330
(三) 從家本位到個體本位的轉換// 335
(四) 家作為個人之集合:家的質性變化//337
二、 個人本位的家庭與精神文化生活的雙重向度// 349
(一) 從安分盡心的傳統修身到“后物質主義”的自由追尋// 349
(二) 碎片化時代個人偏好的張揚與傳統的回歸// 357
三、 去家化與再家化之間的張力// 359
(一) 個體主義與代際關系的危機// 359
(二) “再家化”:社會意義的強化與倫理意義的弱化// 365
參考文獻// 371
后記// 393
展開全部
新書--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簡介
童世駿,現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二十余種,其中包括《當代中國的精神挑戰》、《中西方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現代化的辯證法:哈貝馬斯與中國的現代化討論》(英文)等著作,《在事實與規范之間》等譯作。
文軍,社會學博士。主要從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理論、發展社會學與城鄉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F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兼任民政部全國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社會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曾先后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出版20本各類著(譯)作、教材(含合著),學術成果曾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