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0384
- 條形碼:9787559630384 ; 978-7-5596-303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本書特色
本書論述的是人類歷*重要的章節(jié)之一: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的命運》是*本研究氣候變化和傳染病在羅馬帝國的崩潰中所起作用的著作,敘述了自然戰(zhàn)勝人類野心的故事。 凱爾·哈珀將宏大的歷史敘述與*為尖端的氣候科學和基因研究結合在一起,指出羅馬帝國的命運不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蠻人決定的,也是由火山爆發(fā)、太陽周期、不穩(wěn)定的氣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細菌決定的。他從羅馬帝國的二世紀的*時期一直敘述到七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支離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羅馬人在巨大的環(huán)境壓力下如何復蘇,又如何再次面臨危機,直到再也無法承受“小冰河時代”和反復爆發(fā)的鼠疫的打擊。 《羅馬的命運》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全面描述了歷*偉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臨和忍受環(huán)境的壓力,*終依然崩潰的。羅馬帝國的例子提醒我們,氣候變化和細菌進化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塑造了我們居住的世界。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內容簡介
1. 《槍炮、病菌與鋼鐵》加《羅馬命運衰亡史》,自然科學和人文結合的典范。 2. 利用*前沿的基因科學、氣候科學和疾病科學,向我們解釋了羅馬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和結構性危機,以及他們在面對這種危機的時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目錄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節(jié)選
* 羅馬的公民軍團是一種義務兵役,擁有公民身份的羅馬人自費購買武器裝備,因此 兵種通常由個人的財富來決定,例如富裕的公民通常為騎兵。人們視服兵役為一種榮 譽,而不是生存手段。職業(yè)軍隊則由國家提供裝備并提供薪水,雇用無產市民,或想 通過軍隊晉升從而實現(xiàn)階級跨越的年輕人,退伍后通常可以在殖民地得到一塊土地安 居,軍人由此變?yōu)橐环N職業(yè)。— 譯者注。本書腳注皆為譯者或編者加,后面不再標出。 帝國治理方案。通過將稅收工作留給當?shù)刭F族,并且慷慨地授予 這些人公民身份,羅馬人把三大洲的精英攬入統(tǒng)治階層,從而只 靠幾百名高級羅馬官員,就管理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現(xiàn)在想來, 帝國從單純的索取機制變?yōu)橐环N利益共同體,所經歷的時間之短 暫,實在令人稱奇。7 帝國的持久性取決于這一“重大交易”(grand bargain)。這 是一種策略,并且收效甚好。在“ 羅馬治下的和平”時期(pax Romana),隨著掠奪變?yōu)榻y(tǒng)治,帝國和其統(tǒng)治下的許多民族繁榮 起來。*先增長的是人口,用*簡單的話來說,人口成倍增長。 從來沒有過這么多人。城市超出了其慣有的人口限度;定居地內 的密度明顯增加。森林變成新的農田,原有的農場延伸到山坡上。 在羅馬帝國的陽光下,似乎所有的有機物都在茁壯生長。大約在 這個時代的**個世紀里,羅馬城的居民很可能超過了 100 萬。 羅馬是**個達到這個數(shù)字的城市,并且在 1800 年左右的倫敦之 前,是唯一達到這個數(shù)字的西方城市。在 2 世紀中葉的鼎盛時期, 大約共有 7500 萬人生活在羅馬的統(tǒng)治下,占全球人口總數(shù)的四分 之一。8 在生活節(jié)奏緩慢的社會里,這樣的持續(xù)增長— 以這種規(guī) 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 很容易帶來厄運。土地是*重要的生 產要素,而且非常有限。隨著人口激增,人們被推向越來越貧 瘠的土地,越來越艱難地從環(huán)境中汲取能量。托馬斯·馬爾薩斯 (Thomas Malthus)很了解人類社會與其食物供應之間的內在和矛 盾關系。“ 人口增加的能力遠遠大于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的能 力,因而人類必然會在這種或那種情況下過早地死亡。人類的各 種罪惡積極而有力地起著減少人口的作用。它們是破壞大軍的先鋒,往往自行完成這種可怕的行為。如果它們在這消滅人口的戰(zhàn) 爭中失敗了,疾病流行季節(jié)、時疫、傳染病和黑死病就會以嚇人 的隊形進擊,殺死無數(shù)的人。如果仍不能完全成功,嚴重而不可 避免的饑饉就會從背后潛步走近,以強有力的一擊,使世界的人 口與食物得到平衡。”9 然而......羅馬人顯然沒有毀滅于大規(guī)模饑荒。我們可以從這 個事實中發(fā)現(xiàn)帝國成功的隱性邏輯。面對人口的飛速增長,羅馬 人非但沒有陷入悲慘的境地,還實現(xiàn)了人均經濟增長。帝國能夠 無視,或至少是推遲了“ 馬爾薩斯壓力”的殘酷邏輯。 在現(xiàn)代世界,我們習慣于經濟每年增長 2 至 3 個百分點,我 們的希望和養(yǎng)老金都系于此。在古代,情況卻并非如此。由于自 身的性質,工業(yè)化前的經濟在能源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在任何可 持續(xù)的基礎上更有效地提取和交換能源的能力受到局限。但是, 前現(xiàn)代歷史既不是一個緩慢地、穩(wěn)步地通往現(xiàn)代化的過程,也不 是俗話所說的曲棍球棒— 直到工業(yè)革命非凡的能源突破之前, 一直一成不變地維持在生存水平線上。事實上,它的特點是脈沖 似的擴張和解體。杰克·戈德斯通(Jack Goldstone)提出了“全 盛期”(efflorescence)的說法,用于形容一些擴張階段,這些擴 張階段的背景條件有利于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實現(xiàn)真實的增長。隨 著人口成倍增加,并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生產,這種增長是粗放型 的,但是正如馬爾薩斯所說,這種增長的空間*終會耗盡;更有 希望的是,當貿易和技術使從環(huán)境中獲取能源變得更有效率時, 可以實行集約型增長。10 羅馬帝國為一段有歷史意義的“ 全盛期”奠定了基礎。早在 共和時代晚期,意大利在社會發(fā)展方面就已經經歷了超前的飛躍。 在某種程度上,意大利的繁榮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單純掠奪的結果, 是作為征服成果的政治租金。但是,在掠奪而來的財富外表之下, 真正的增長正在進行。這種增長不僅在武力擴張達到極限之后繼 續(xù),并且開始在所有被征服的土地上散播。羅馬人不只是統(tǒng)治領 土,將外圍地區(qū)生產的盈余運送到帝國中心。實際上,帝國的結 合是一種催化反應。羅馬的統(tǒng)治緩慢而穩(wěn)定地改變了其治下社會 的面貌。商業(yè)、市場、技術、城市化:帝國及其境內許多民族都 抓住了發(fā)展的杠桿。在 150 多年的時間里,在廣闊的地理范圍內, 帝國顯然同時實現(xiàn)了集約型和粗放型的增長。羅馬帝國既延緩了 馬爾薩斯的審判,又贏得了極大的政治資本。11 這種繁榮是帝國輝煌成就的前提,也是其結果,這是一種迷 人的循環(huán)。帝國的穩(wěn)定是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有利背景;人民和繁 榮反過來又是帝國權力的有效保障。國家兵源充足,稅率雖然不 高,但收稅對象足夠豐富。皇帝們慷慨大方。帝國與城市精英階 層達成的重大交易成就了雙贏的局面。似乎到處都有足夠的財富。 駐守邊界的羅馬軍隊在戰(zhàn)術、戰(zhàn)略和后勤方面都優(yōu)于敵人。羅馬 人達到了一種有利的平衡,盡管比他們想象中的或許更脆弱一些。 吉本偉大的著作《 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是從描寫 2 世紀陽光燦 爛的日子開始的。引用他著名的見解:“ 如果要一個人指出在世 界歷史的哪一段光陰中,人類的生存狀況*幸福*繁榮,他會毫 不猶豫地說,是從圖密善去世(96 年)到康茂德即位(180 年) 之間的這段時間。”12 羅馬人向外拓展了一個前現(xiàn)代社會在有機條件下所能到達的 極限。如此龐然大物的隕落( 被吉本稱為“ 這場可怕的革命”) 能夠成為人們一直癡迷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變幻無常的星球 到了 650 年,羅馬帝國已經不過是昔日的影子,只剩下由君 士坦丁堡、安納托利亞,還有地中海另一邊零星散落的領地組成 的殘存的拜占庭國家。西歐被分裂成許多好斗的日耳曼王國。前 帝國的一半領土被來自阿拉伯的信士軍隊迅速占領。地中海世界 曾經擁有 7500 萬的人口,現(xiàn)在可能穩(wěn)定在這個數(shù)字的一半左右。 羅馬城只剩下約 2 萬居民,但他們卻沒有因此變得更富有。7 世 紀時,一條不太起作用的主干航線仍然連接著東部和西部地中 海。貨幣體系如同中世紀早期的政治馬賽克一樣支離破碎。所 有金融機構都消失了,只剩下*原始的那些。無論在基督教世 界,還是正在形成的伊斯蘭世界,都彌漫著對末日的恐懼。世 界末日就要臨近了。 這段時期在過去被稱為黑暗時代。我們*好把這個標簽放在 一邊。它讓人不可救藥地回想起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偏見,并 且,它完全低估了被稱為“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令人印象 深刻的文化活力和不朽的精神遺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必委 婉地表述帝國解體、經濟崩潰和社會簡化的現(xiàn)實。這些都是需要 解釋的殘酷事實,就像電費單一樣客觀存在,并且也用類似的單 位來衡量。從物質方面來說,羅馬帝國的衰落是“ 全盛期”的一 種反過程,人們獲取和交換能源的能力越來越弱。我們所凝視的 是國家衰敗和停滯的重要一幕。在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經 過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衡量社會發(fā)展的通用準則中,羅馬帝國 的衰落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大的倒退。13 ……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相關資料
這是一個偉大文明與隱形敵人長期斗爭的故事。在公元160年的帝國全盛時期,由著名的羅馬大道和繁華的港口連接起來的輝煌城市,正等待著來自非洲中部和西藏高原致命的病原體。然而,在變幻莫測的太陽光芒下,在時而被火山塵埃遮住的天空下,或者缺少雨水的天空下,帝國依然頑強地堅持著。哈珀對帝國居民和其鄰居如何面對這些災難的描述充滿人性,同時對他們所面臨的風險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寫得精彩,既宏偉又富有同情心,這真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彼得·布朗,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教授 在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中,凱爾·哈珀展示了疾病和環(huán)境因素不僅是羅馬帝國*終崩潰的原因,也是羅馬衰亡前幾個世紀面臨的嚴重問題的原因。哈珀引人注目的警世故事記錄了致命的鼠疫、病毒熱和其他瘟疫,這些瘟疫一次又一次地蹂躪著人們,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敵軍。人們不禁要問,帝國是如何維持如此長的時間的。 ——埃里克·克林特,喬治華盛頓大學古代史和考古學教授 凱爾·哈珀是21世紀的愛德華·吉本。在這本非常重要的書中,他揭示了羅馬帝國的衰亡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的重大教訓:人類可以操縱自然,但永遠不會戰(zhàn)勝它。 ——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和古典學教授 凱爾·哈珀對羅馬帝國的衰亡的非凡的新描述扣人心弦,而又讓人心生恐怖,書中講述了人類行為與各個系統(tǒng)、病原體和氣候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盡管哈珀書中的主角不是人類,但它們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埃瑪·登奇,哈佛大學古代史教授 這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生態(tài)和環(huán)境方面的*好描述,既有學問,又生動,而且是*的。 ——約翰·羅伯特·麥克尼爾,喬治城大學環(huán)境史教授 《羅馬的命運》是羅馬世界研究的一個突破——無畏、創(chuàng)新,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沃爾特·沙伊德爾,斯坦福大學古代史教授 媒介網(wǎng)站2017年度圖書之一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17年度圖書之一 福布斯網(wǎng)站2017年偉大的人類學和歷史書之一 《聯(lián)邦黨人》2017年度圖書之一 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2018年專業(yè)學術卓越獎榮譽獎
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凱爾·哈珀是俄克拉何馬大學古典文學和文學教授、資深副校長兼教務長。哈珀在俄克拉何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哈珀的研究集中在橫跨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早期的社會和經濟史上。哈珀的作品還有《晚期羅馬世界的奴隸制,公元275—425年》(劍橋大學出版社,2011年)。這本書被美國歷史協(xié)會授予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獎,并被中西部和南部古典協(xié)會授予杰出出版獎。
譯者簡介:
李一帆,2012年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數(shù)學系,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專業(yè)學士與碩士,業(yè)余從事考古及相關資訊翻譯。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