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戲曲研究 第109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6729
- 條形碼:9787503966729 ; 978-7-5039-667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戲曲研究 第109輯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2018年度《戲曲研究》優秀學術論文名單,前海學人,張曼君與中國現代戲曲研究專題,深度訪談,戲曲現代戲的藝術實踐與理論反思專題,朱紹玉戲曲音樂創作研究,戲曲文化。
戲曲研究 第109輯 目錄
前海學人
“隔代親”與文化傳承
從《鐵冠圖》到《景陽鐘》——戲曲流傳與時代變遷的個案探討
張曼君與中國現代戲曲研究專題
從藝術發展史角度看張曼君——問題、思考、筆記
詩性現代戲的中國表達——張曼君現代戲創作探要
第三種美學的實踐與意義——張曼君導演藝術對現代戲美學建設的貢獻
在二元對立中實現多元融通——論張曼君的導演思維及其實踐意義
現代戲話語體系下的劇種邊界重構——由張曼君導演的現代戲引發的思考
論張曼君作品對傳統戲曲“敷演”審美方式的革新及其價值
張曼君與戲曲舞臺形態的現代轉化
植入民間音樂與舞蹈對劇種特色的彰與傷——對張曼君導演藝術風格的一點說明
淺論張曼君導演藝術的文學觀照——以現代京劇《青衣》為例
現代戲曲之師:張曼君與中國現代戲曲學術研討會綜述
……
深度訪談
戲曲現代戲的藝術實踐與理論反思專題
朱紹玉戲曲音樂創作研究
戲曲文化
戲曲研究 第109輯 節選
《戲曲研究(**〇九輯)》: 《王貴與李香香》同樣是在不同層次的二元對立中建構審美的和諧。盡管李季的同名敘事長詩天然地適合搬上秦腔舞臺,但在原作的革命敘事與當下觀眾的審美期待之間,還是存在不小的落差。原作帶有延安文藝的典型特點,其對階級斗爭殘酷性的渲染,旨在喚起民眾的革命熱情,發揮藝術作品的政治行動引導功能;而當時過境遷之后,在新世紀的舞臺上,通過藝術作品激發民眾的反抗,顯然已失去了緊迫性和必要性,能對今天觀眾產生藝術吸引力的,是劇中那份純真而熾烈的革命理想與愛情表達。對此,張曼君采取了一個極為大膽的策略,在不改變原作敘事邏輯的情況下,將唱詩班引上秦腔舞臺,從而為解決這一潛在的對立提供了藝術的可能性。唱詩班為劇中的革命與愛情做了藝術的提純,革命因唱詩班的烘托而被神圣化、儀式化,愛情則因唱詩班的評述和陌生化而顯得悠遠而縹緲,從而凸顯了它們的純粹與本然。該劇因此呈現出與原作不盡相同的意義指向,這正是引發當下觀眾審美共鳴的重要因素。然而,唱詩班的引入又帶來顯而易見的更大的對峙:秦腔的粗糲、蒼涼、豪放與唱詩班的圣潔、委婉、細膩,如何和諧交融于同一舞臺時空?張曼君的處理令人稱道。一方面,唱詩班承擔著敘事、評論和渲染氛圍的多重功能,為劇情推進和場面轉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而將更多篇幅節省出來,留給秦腔酣暢淋漓地抒發情感;另一方面,盡管唱詩班整體來看整齊劃一、舉止嚴肅,呈現出莊重的儀式感;可在直接參與劇情時,它又經常表現出自由、詼諧甚至調皮的一面,使作品在深沉厚重的總體格調之外,呈現出靈動跳脫的游戲感。諸如王貴趕羊那樣的場面,唱詩班不是游離于劇情之外,而是巧妙地融人情境之中,與秦腔表演及樂隊形成直接互動;赤衛隊打進死羊灣、救出李香香,原本應該緊張激烈、你死我活,而身穿禮服、莊重肅穆的唱詩班在敘述這一場面時,居然唱起了節奏明快的秦腔快板,舞臺呈現就如行云流水、輕快自如。由此,唱詩班與秦腔就形成風格的互動與互融,二者之間的落差反而生發出獨特而奇妙的劇場效果。如此一來,唱詩班就不單單是一招一式的舞臺語匯的革新,更為表現特定題材和主題找到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說《小喬初嫁》主要通過切人視角的調整構成與史識慣性的對話,《王貴與李香香》主要通過舞臺語匯的創新彌合審美形式的落差,那么《狗兒爺涅槃》則同時從形象塑造、歷史反思、人性叩問以及審美形態的構建等多個方面,實現了二元對立中的多元融通。在我們的主流史觀中,農民對地主的反抗要么被當作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要么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工具;但狗兒爺和地主祁永年的關系則顛覆了這些慣常的宏大歷史敘述。終其一生,狗兒爺都將祁永年視為對手甚至敵人,農民與地主的對立仍是根深蒂固的;然而,狗兒爺對地主的反抗,無非是希望自己取而代之,他對土地的癡戀,對祁永年的門樓和印章的奢望,對“好一似薛平貴登上金鑾殿”的無限向往,都是其“地主夢”的外化。祁永年反過來也是~樣,他雖然戴著地主帽并因此而喪命,但骨子里仍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從這個意義上說,狗兒爺無非是沒有土地的祁永年,祁永年無非是獲得了土地的狗兒爺,二者看似水火不容,實則一體兩面。正因如此,兩人一輩子鴨吵鵝斗,到頭來才發現只有他倆才是真正的“知音”。農民與地主的一體兩面,決定了該劇審美形態的復雜性。狗兒爺一輩子追求土地,無非是想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也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這本身是有實體性價值的,但*終被殘酷的現實碰得頭破血流,當他放火燒了門樓,幾乎燒毀了自己*后一點生存希望,成為一個徹底的悲劇性人物。 ……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